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目标体系重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黎东波

  摘 要:本文阐述了在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中,重建课程目标体系的必要性。以力学课程为例,提出基于对认证理念、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内容、学生学情的分析为基础,重建课程目标的方法。以课程目标为上位目标,重新设计单元及课时教学目标,形成完整的目标体系。
  关键词:专业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单元目标; 课时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5-182-002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建筑工程专业认证进入公众视野,2006年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探索,2017年在全国启动师范类专业的三级认证。2018年教育部提出的工作要点之一就是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开展本科专业认证,推动实现教育质量评价的国际一流目标。
   为了实现以评促强专业建设,以认证为契机,追求一流专业的目标。秉承“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强化教师教学责任和课程目标达成,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对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三者关系进行研究,重建课程目标体系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以赣南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的《力学》课程为例进行研究。
  一、《力学》课程目标的确立
   要确立课程目标,首先应该明确该课程在物理学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它要支撑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其次要体现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的认证理念,要分析学生学情。
  (一)课程内容与学情分析
   在物理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力学是普通物理学的一部分,是高等师范院校物理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力学是研究宏观物体机械运动规律的科学。力学不仅是物理学的基础,它本身有着广泛的应用。力学主要包括:质点运动学、质点动力学、动量定理与动量守恒定律、功能原理与机械能守恒、角动量定理与角动量守恒、刚体、流体、振动、波动、狭义相对论等内容,以微积分和矢量分析为主要数学工具。
   该课程是大学第一学期开设的课程,对于大一新生而言存在不少困难。首先是数学问题,如矢量、微积分的应用;其次是学习方法问题,如学习的依赖性较强,课后的自主学习不够,中学与大学的衔接未处理好等等。这些问题导致大多数学生认为该课程难度较大。
  (二)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分析
   2018年物理学(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修订为:为适应国家物理学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立足江西,服务赣粤闽湘地区,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良好、师德高尚、教育情怀深厚、文化自信、物理学科基础知识扎实、专业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突出、教育理念先进、教育教学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胜任中学、教育机构和其他机构从事物理学教育教学、教研及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卓越物理学基础教育人才。
   从本专业的8条毕业要求中,提炼出以下25个关键词:人际沟通,富有爱心、责任心及事业心,从教意愿,职业发展,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基本思想、探究方式,知识相关性,多角度审视,适应社会变化,实验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现代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知识与能力及品德有机结合,独立思考判断,自主分析、解决问题,反思,学生学习,批判思维方法。
  (三)力學课程目标的确立
   根据课程内容、地位作用、学生学情、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与认证理念等要素,综合制订该课程目标如下。
   1.通过参与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体会党的教育方针,树立明确的从教意愿。在活动中感知爱心、责任心与事业心的意义,提高自身修养。形成良好的人际沟通修养和现代意识,为形成坚定的教师职业信念和高尚的师德打好基础。
   2.以中学物理为基础,掌握质点的基本运动规律、质点组的运动定理与守恒定律、刚体与流体的特殊运动、振动与波动两种普遍运动、时空结构等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深刻理解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变化,体会它们与中学物理内容之间的关系。能将力学概念规律灵活应用到实践中,理解力学与物理学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与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3.以中学物理为基础,掌握力学思想与研究方法。掌握探索力学新知识的方法,深刻理解力学模型的建立过程、逻辑演绎及其他思维方法的来龙去脉。提高运用矢量与微积分处理力学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初步的创新能力。深刻理解力学中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等核心素养与中学物理内容之间的关系,为能独立解决职业生涯中遇到的教学问题打好基础。
   4.通过参与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学会反思,学习批判性思维。具有在活动中将知识、能力、品德有机结合的意愿。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养成正确的科学态度与责任,会正确看待自然、社会、他人、学科与自身的关系。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学会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为终身学习及职业发展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一)单元教学目标
   从课程设计角度看,单元教学目标是单元设计的基础,是课程目标与课时目标之间的桥梁、纽带。课程目标是上位目标,单元教学目标的确立应该支撑课程目标。同时还要考虑单元具体内容在力学课程的地位与作用、学生学情等要素的作用。本文以质点运动学单元为例,设计单元教学目标如下。
   1.体会分组讨论与自主学习等方式在重新建构质点运动学基本概念中的作用与意义。
   2.以中学物理为基础,理解重构质点模型、位置矢量、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的意义,体会矢量、微积分对描述质点运动的重要性。掌握用直角坐标系定量描述质点运动的方法,理解本征坐标系在描述质点运动中所产生的意义,了解极坐标系的作用。了解相对运动的变换关系。
   3.在反思的基础上,比较中学与大学在描述质点运动中的观念上的差异,解释中学所学的质点运动学中相关概念的局限性。
  (二)课时教学目标
   每个单元有若干内容组成,需要围绕同一主题完成各自的任务,每一课时的目标应该支撑单元目标与课程目标的实现。在目标表述上,比单元目标更加具体明确。以下以质点运动学单元的第一课时(位置矢量、速度、加速度及其相互关系)(教材选用张汉壮,王文全主编.力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为例进行设计。
   1.能主动参与师生或生生之间围绕质点模型、参考系、坐标系等内容的讨论,学会倾听别人的观点,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能说明引入位置矢量、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意义。能解释为何要用矢量来表述这些物理量,逐步养成正确书写矢量的习惯。
   2.以瞬时速度、加速度概念的建立为基础,了解矢量的导数在定义物理量中的意义。能说明位置矢量、速度、加速度这几个物理量之间的微分关系,初步了解它们之间的积分关系。
   无论是宏观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目标,还是微观的教学目标,都是预设的。它们是动态的,是应该根据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调整的。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专业培养质量。最终为提高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专业定位与社会要求的适应度、教师及教学资源的支撑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路书红,黎芳媛.专业认证视角下的师范专业发展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7,(22),65-69
  [2]张静.专业、课程与教学:目标内涵及内在关系[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09),24-27
  [3]李运华.师范生教师核心能力实证研究[J]教师教育学报,2018,(03),23-30
  [4]朱超华.教师核心能力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马静,华中,刘惠莲.大学与高中力学问题衔接研究[J]当代教育论丛,2017,(02),16-17
  [6]黄武英,卢悦,朱超,等.师范类物理学专业电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大学教育,2017,(05),27-2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152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