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独立学院辅导员的生存现状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独立学院的辅导员比起公办院校的辅导员在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量上面都存在巨大的差异。独立学院的辅导员存在于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从某种程度上说独立学院的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辅导员,结合工作近两年以来的经历和思考,在此,就独立学院辅导员的生存现状与队伍建设谈一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关键词:独立学院;辅导员;生存现状;队伍建设
  一、独立院校辅导员工作的基本特征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艰巨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高校辅导员的首要工作内容,围绕着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展开,民办高校的学生在入学时普遍存在着:家庭条件优越、学习行为习惯差、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力较弱、独生子女家庭(父母溺爱程度较深)等问题。故而,这也让民办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较公办院校更加艰巨。学生叛逆,不受校规校纪的管理和约束,常常会发生一系列行为违纪、学习违纪的情况。辅导员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学生的日常行为教育方面,通过规范学生的言行,方能进一步开展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工作。然而,辅导员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外还需要去从事包括“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等工作内容,在过程上更加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二)工作时间、地点的不确定性
  独立院校的辅导员除了正常上班时间之外,手机必须保持24小时开机,许多时候处理学生的突发问题,常常会在医院忙碌一整宿,半夜在大街上寻找未回校的学生。无论校内还是校外,无论白天还是晚上,无论寒暑假,无论辅导员身在何处,只要是关于学生的问题,只要是学校的要求,辅导员必须立刻工作,处理事情,解决问题。正是工作时间、地点的不确定性让许多辅导员备受煎熬。
  (三)“家庭保姆”式的管理模式
  独立院校的辅导员除了与公办学校的辅导员同样的工作内容与工作职责之外,学生的上课出勤、园区安全、学费缴纳、医疗保险、教材征订、园区值班、叫学生起床上课等都是辅导員的工作,独立院校的辅导员在学生的心中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师,更像是“家庭保姆”,大到学业,小到生活起居,每天24小时围绕在学生的身边。久而久之,在学生心中慢慢地淡化了辅导员作为“教师”的身份,而将“保姆”的身份深深植根于学生心里。有人说辅导员等于:民工的体力+领袖的头脑+文员的文笔+打字员的速度+外交官的口才+神经病的忍耐,辅导员工作是千根线一根针,上不疼下不爱,白天上班应该,晚上加班常态”。这样的形容或许看来有些夸大其词,但这却是许多民办高校辅导员真实的生存状态。
  (四)工作的无保障性
  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命运”完全掌握在学校手中,辛苦工作一年下来,或许会因为学生的问题、家里的问题、上班迟到的问题、工作方法的问题、工作效率的问题……而取消评奖、评优的资格,全部扣除或减半发放绩效。程式化、机械化的考核在表面上看来十分的公平、公正、合情合理,但这考核背后辅导员情感的付出、时间的付出、身体健康的付出、牺牲对家庭、孩子照顾的付出又有谁会在意?这些又该如何考量?
  二、生存现状分析
  (一)职业归属感匮乏
  M学校的辅导员超过70%以上的都是外省人,本身对城市的归属感就不强,因此,把许多感情都倾注在自己的工作上,但辅导员们每天为繁杂的工作所累,长此以往,经过一两年,他们开始思考更换新的工作,新的环境,对辅导员工作越来越没有归属感。近年来,心理学家对归属感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认为缺乏归属感的人会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缺乏激情,责任感不强。职业归属感匮乏将直接导致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不稳定性,队伍的流动性大。M学校注重对辅导员工作的核定和考量,对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和专业技能提升的培训上相对来说重视的程度不高,辅导员很少有走出去培训、学习的机会,“闭门造车”让辅导员找不到提升的平台,看不到职业发展的希望,造成绝大多数辅导员对工作更多的心酸和抱怨,职业归属感急剧下降。
  (二)职业地位低下
  民办高校的辅导员处于学生工作的第一线,在学校却位于最低层的位置,上有各级部门领导,下有几百学生需要。各部门各项工作经过逐层分解后,都由辅导员一个人来承担。学校的每个部门都在做着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同为学生管理工作队伍中的一员,辅导员的境地却十分尴尬。他们既没有任课教师的核心地位,也没有行政人员的政治前途。《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但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非但没有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反而成为了学生园区管理工作、资助工作、学生活动竞赛工作、值班工作、数据及材料的反复撰写上报等工作的“骨干力量”。学校任何一个部门的工作都可以找辅导员,一切工作似乎都与辅导员有关,工作中辅导员被人支配,奖励时,辅导员被人忽视,巨大的心理落差,让辅导员的职业地位一落千丈。
  (三)生源特点导致辅导员工作的幸福感低下
  作为独立学院的辅导员工作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自己的学生。M学校的生源中70%的学生来自于外省且家庭条件都十分优越。在大学玩乐、享受,混毕业证的学生人数远远超过了认真对待学业的学生人数,整个学校的学习氛围相对较低。学生的行为习惯乃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辅导员的用心付出,耐心教导,真心关怀在许多学生眼里不值一提,更有甚者觉得辅导员每天都围着学生转,十分反感。工作压力大、学生的不理解,让辅导员在这份工作中找不到一丝温暖和幸福。
  (四)工作内容的繁杂使辅导员偏离思想政治教育的轨道
  工作内容的繁杂导致辅导员工作的泛化而非专业化。辅导员除了学生出勤、查课、园区检查值班、综测、奖助、医保、催缴学费、学业管理、思想汇报、工作手册、组织参与各项活动、各种学生情况的排查追踪、学生午夜突发情况的处理等工作,还要承担部分课程的教学和其他的事务性工作,让辅导员每天都深陷这些工作中,无法抽身。有时为了完成一天的工作量,不得不用应付的方式,让辅导员再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思考和钻研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偏离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轨道。   (五)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的成因由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部分构成,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多由外部因素造成。工作内容繁杂、角色多样、工资待遇、考评制度、激励机制、心理压力、工作预期等让辅导员在上岗后不久就会产生职业倦怠,被迫放弃对这份工作的初心,结果可想而知,要么继续在岗位上得过且过、要么选择离职。
  三、独立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一)优化结构,合理分配工作量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高等学校应当按总体上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但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的带班人数却十分不均衡,有些辅导员带班人数超过300,有些辅导员的带班人数不足200,工作量上的巨大差异,让许多辅导员怨声载道,工作时也力不从心。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时应优化结构,合理分配每位辅导员的工作量,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
  (二)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地位
  独立院校的辅导员是所有部门的“后援会”,任何部门的工作到最后落脚点都是辅导员,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面对的工作量最大,担负的责任最大,承担的压力最大,但受重视的程度却最低,职业地位的一降再降,让辅导员丧失的不光是工作的动力,更是对工作的灰心失望。
  (三)增加辅导员“走出去”的机会
  独立院校对辅导员职业发展的重视程度较低,针对辅导员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培训大多只是在学校范围内,辅导员工作几年也没有一次能“走出去”接受培训学习的机会。《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十四条指出:“辅导员培训应当纳入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和干部队伍培训整体规划,高等学校负责对本校辅导员的系统培训,确保每名专职辅导员每年参加不少于16个学时的校级培训,每5年参加1次国家级或省级培训。”作为高校辅导员,每个人都承担着同样的责任和压力,社会、学校、家长对辅导员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若独立院校只是关起门来学习,那么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只能是在原地踏步,不利于整个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和发展。
  (四)制定人性化的考核制度
  首先,对辅导员工作进行考核目的在于,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和促进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让辅导员在月考核中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对辅导员的量化绩效考核包括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考核内容应包括职业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学生组织建设、服务学生成长、维护校园稳定等。在进行考核时既要注重“量化考核”,也要兼顾人性化的考核。进一步修正“凡事追究辅导员的责任,凡事都要辅导员承担责任,无论学生出现任何问题都是辅导员的责任”这样单一的、片面的考核制度。
  其次,将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目前高校对辅导员考核采用的最常用的方式,定量考核的内容大致包括:学生出勤率、學生违纪率、园区走访次数、班级学风建设等方面。但只是量化的考核还不全面,还需要有定性考核,辅导员定性考核主要是指考核辅导员的德和能。例如:因学生突发疾病,辅导员整夜坚守在医院,家中无人照顾小孩,带着孩子到园区值班等,诸如此类的工作都是无法用量化的方式进行考核,此时,就需要将定量与定性的考核方式相结合。
  (五)完善激励机制
  通过构建以职业化发展为导向的激励机制。辅导员能够从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科学规划个人发展路径,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能够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坚定职业理想,激发个人潜能,更加爱岗敬业,实现个人价值和组织价值。能够激励辅导员从一入职就以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为导向,通过不断的自我修炼和提升,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专家,这一过程既是辅导员自身价值的实现,同时也推动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进程。
  建立与职称等级相挂钩的工资待遇机制。目前,许多高校的专任教师其工资待遇都随着其职称的变化而变化,职称越高,工资待遇也相应提高。但在辅导员队伍中却没有这样的激励机制,这样也削减了辅导员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兴趣,导致许多辅导员不注重科研,科研能力持续下降。
  四、结束语
  在独立院校的办学过程中,辅导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本文以M学校为例,针对当前辅导员的生存现状进行分析,探讨辅导员队伍的优化建设,明确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壮大不仅关系到辅导员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更关系到独立院校稳定、生存、发展。在面对211、985这些一流大学及重点本科院校,独立院校想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获得长远地发展,不仅需要有先进的设备、一流的管理经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一支稳定性高、业务能力强、政治素养硬的辅导员队伍。
  参考文献:
  [1]李记坤.我国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D].2016.
  [2]杨超.大学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及其对策《新西部下半月》2014年第06期.
  [3]姚斌.曹萍.刘斌等.西安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究[J].品牌研究,2018(3):104.
  [4]刘萍.商姚.石莹.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调查分析―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j].产业与科学论坛,2012(9):120-121.
  [5]马秋婵.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研究——以重庆市为例[D].重庆师范大学,2016(11):3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170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