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高中生培养艺术感的重要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玉彬 徐海春

  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对高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而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与艺术感的培养似乎相得益彰。艺术感是一种艺术能力,与所有从事和艺术相关的工作或学习的人都息息相关,它包括艺术家的某种情感体验,亦或对某种思想或观念的表达。高中生艺术感的培养,能够促进其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这是因为合理的艺术感有利于维护学生心理的平衡和身体的健康,使学生的身心在和谐的环境下协调健康地发展。
  一、艺术感有助于学生全面参与艺术活动
  加登纳在《艺术与人的发展》中提出,在全球各地,艺术都是与人的发展有关,“确实,艺术的渗入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是如此自然,如此必不可少,因而对这一过程的理解便会为有关人的发展的许多关键问题提供重要的线索”[1]。可见,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1.艺术感有助于学生进行艺术欣赏活动
  艺术作品以一种感性的方式表现艺术创造者的内心世界,是一种内在情感的倾诉。正如黑格尔所认为的,艺术的目的就是深入到心灵深处,探索灵魂的旨趣[2]。艺术要比其他任何形式都更能接近人的心灵,其中所蕴含的“营养”也更容易被人们所吸收。艺术是人感知的一种体现,是一种心灵领悟。因此,一个拥有艺术感的人才更能领悟到艺术作品的深刻意蕴,这也是从艺术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的关键。
  艺术创造者凭借自身敏锐的观察能力发现生活中的美,成为各种艺术形式的发现者。很多艺术形式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人们却对此视若无睹。例如,达·芬奇用“教导人们学会观看”这个说法来表达自己对绘画与雕塑这两种艺术形式的见解。在他的眼中,画家与雕塑家是视觉领域中最富有创造性、最伟大的教师。这是因为艺术能够弥补人们对事物形式认识上的不足[3]。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艺术感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掌握艺术语言,了解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更好地进行艺术欣赏活动,并在各种艺术形式的契合之中汲取艺术营养。
  2.艺术感有助于学生顺利开展艺术创造活动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在不同程度上制约艺术创作活动,但艺术创作动机通常是顺利进行艺术创作活动的关键因素,而合理的艺术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动机,让学生对艺术产生无尽的向往。
  艺术感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艺术作品的深层意蕴,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艺术语言,提高其艺术表现力。一件艺术作品的完成需要艺术创造者具备强烈的创作动机,并能够运用恰当的艺术形式。而个体如果缺乏艺术表现力,那么即便其创作动机再强烈,也难以通过艺术作品表达创想。这就是艺术表现力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也是艺术家与普通人的一个本质区别。但如果普通人能在平时的学习与积累中储备丰富的艺术经验,势必也会为其艺术表现力的提高助力。笔者认为,学生的艺术经验十分有限,这会为其艺术创作动机的产生和艺术表现力的提高产生很大阻碍。为此,教师要设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对事物的感受与认知能力,促进学生建构合理的艺术感,并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视觉形象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能让学生在今后的艺术创作中更好地布局与构图,促进其艺术表现力的发展。
  二、艺术感有助于学生塑造艺术化的生活
  “在美术博物馆呆上几个小时后,我们再走出来,会发现眼前的世界不同于原先看到的世界。我们看到了过去没有看到的东西,而且开始以一种新的眼光观看。这表明我们学到了知识。”[4]这是提倡用一种新的眼光看待世界的观点,是对艺术化生活的不同阐释。
  擁有合理的艺术感,有助于塑造艺术化的生活,而且对于练就一双善于发现艺术的眼睛也大有裨益。培养艺术感,首先要转变观念,要从功利的主观视野中走出,唤醒无功利的审美态度。因为若用功利的眼睛看待世界,只能看到与生存相关的事物,而无法注意到能够丰富精神世界的事物。
  拥有合理艺术感的人,不仅可以不局限于功利主义的视野,还可以形成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能够及时、适时地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从而让枯燥的生活变得美丽而又富有诗意。所以,艺术感能够让学生的生活充满艺术气息,能够帮助学生在充满美的生活中消除自然与自我的对立矛盾,摆脱功利主义的束缚,让心灵重获新生。这对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学生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关键所在。
  三、艺术感有助于协调学生理性与感性的发展
  以往人们总是强调培养学生的理性能力,但一味地发展理性能力就会使得学生的感性能力被强制性地弱化。事实上,人的成长并非只需要理性发展,人性的完整也需要感性的存在。因此 笔者认为,一个完整的人必然是理性与感性能够互相平衡的。
  英国诗人雪莱曾说:“我们缺少创造力来想象我们所知道的东西;我们缺少豪迈的冲动来实行我们的想象;我们缺少生活中的诗;我们的种种筹划已超过我们的概念;我们已经吃下了多于我们所能消化的食物。科学已经扩大了人们统辖外在世界的范围……限制了内在世界的领域。”[5]从诗人的口中,我们看到了人类理性的霸道,这也是在用另一种声音为艺术与人的感性能力做辩护。
  席勒曾说,人类的理性与感性并非本来就相互对立,教育就在于“看守”二者,“所以教育有责任对两者同样主持公道,不但要维护理性本能以对抗感性本能,而且要维护后者以对抗前者”[6]。但是纵观当前教育,大多数教育者并没有对感性与理性的发展持有正确的态度,导致过于注重学生的理性发展而忽略对学生感性的培养。长期处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学生的理性与感性将会处于不平衡的状态,难以实现真正的协调发展,由此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拥有良好艺术感的学生,其兴趣和爱好会更为广泛,性格会更为活泼,感性能力和理性能力也会更协调地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艺术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培养综合型人才的必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2][美]H·加登纳.艺术与人的发展[M].兰金仁,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3][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4][美]拉尔夫·史密斯.艺术感觉与美育[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5][6]章安祺编订.缪灵珠美学译文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   张慧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172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