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高中生阅读的重要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高考改革自2014年提出以来,已经推行了五年有余了。至今为止,已经有很多省份启动了新高考。提到高考改革,可能很多人想到的就是由文理分科变成了“3+3”的选考模式。不过,其实广义上的高考改革是包括方方面面的,比如调整各科的难度,其中英语的难度可能会降低,而语文的难度将会增加。其实提高语文科目的地位、增加高考语文的难度已经提出有几年了,有些地方也付诸了实践。在第五届“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启动仪式上,温儒敏教授发表了一些观点,值得人们重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未来将会让15%的学生再努力也做不完语文高考题!”,而这做不完的问题主要出在阅读题上。由此,阅读的重要性越来越体现了出来。
  关键词:高考改革;语文阅读;语文素养
  知识就是力量,而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或发展来说,阅读是力量之源,正如前国家督学柳斌先生所言:“一个不重视读书的学生是一个缺乏获取知识能力、缺乏发展潜能的学生”。而縱观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似乎也在朝着这个方向转变。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言, “高考命题方式正在进行很大的改革,而且在悄悄地改,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0000字。”“未来将会让15%的学生再努力也做不完语文高考题!”我们再看高考语文卷的设题类型及分值:现代文阅读(36分)、古代诗文阅读(34分)、语言文字运用(20分)、作文(60分)。从中可以看到,高考试卷上光是单纯的阅读题就占了70分,而作文分值的高低跟阅读量也是息息相关的,可见阅读是多么的重要。再从做题速度上看,如果卷面字数达到1万字以上——高考语文的考试时间是150分钟,刨除写作文需要的45~60分钟,意味着在90分钟内完成1万字的阅读与答题,一分钟过目文字至少100字以上。其影响不仅仅是15%的考生做不完题,就算是85%能够全完成的考生之中,又会有多少因为时间匆忙,来不及斟酌而出错!如果阅读量增大,阅读板块占用太多时间,导致最后必须在30分钟甚至是25分钟内完成800字的作文。对于构思难、写作慢的同学,又会是极大的挑战。而高考改革后的语文考试,不再是依靠解题技巧得高分的“技术活”了。卷面字数达到1万字不仅要你“读得快”还要“想得快,信息把握准确理解感悟到位。作文不仅要“写得快”而且要构思迅速表达准确、深刻。如果缺乏阅读量,只有解题技巧、缺乏感悟能力,在“新高考”中无疑是很吃亏的。
  阅读是如此重要,它要求老师们在课堂上要增加阅读课的分量,要指导学生有效阅读,多阅读,会阅读;它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读万卷书,既要精读,也要泛读,还要会读。但我们的现状却是:老师在高一二主要在分析书本上的课文,分析写作思路,分析段落大意,分析主题思想……我们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分析课本上,按部就班,老师讲得无趣,学生听得无味,于是就有了很多语文课堂上,学生常常在下面开小差,美其名曰“养精蓄锐”。究其原因,我认为还是学生觉得课堂授课内容与考试无关,反正,无论听不听,考试也不会考,还不如不听。这真是语文教学的悲哀!而对于大多数学生,尤其是职中生来说,由于缺乏阅读指导和氛围,小学和初中读得书寥寥无几,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课内阅读上, 到了高中,突然发现以前的所学和现在所考是两张皮,再怎么努力听讲,成绩还是没有起色,甚而有些手足无措。这时想要读,由于缺乏阅读经验,一是不知读什么,二是不知如何读。此时,老师的阅读指导就至关重要了。
  那么,怎样去阅读呢?真正的阅读我以为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阅,一是读。“阅”者,看、查看也。“阅”是形声字,从门,说省声。其基本义是在门内考察、计算事物。语文课要体现“阅”,如阅读、阅览、翻阅、传阅等。“阅”强调的是用心进去,强调内察,根据所阅的对象一一“清点”,“阅”而留痕。“读”者,看着文字念出声来也。“读”也是形声字,从言,卖声,其基本义就是读书,教学中不仅要强调朗读、宣读等,当然也要有“阅读”。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多阅读,比如在图书馆带领学生一起阅览名著,读到某一章节可以引导学生去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也可以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用书面的形式谈自己的认识和感悟。也可以利用课余或假期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目,可以不拘泥内容,比如《文化苦旅》《千年一叹》《明朝那些事》《呐喊》《国富论》等,各方面的书都推荐学生去读,然后利用课堂时间可以就这些书开一些读书会,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读书心得;也可以指导学生把有些经典内容排成话剧等,以生动的形式来吸引学生、引导学生,让他们慢慢爱上阅读,体会到经典的深刻性。就读书的方法而言,可以泛读,注意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也可精读,细读多思,反复琢磨、研究,以便吸取精华;也可通读,只是通览,取得“鸟瞰全景”的作用;还可跳读,只抓要点重点,解决问题即可。在这里要强调的是朗读,古言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朱熹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总之,朗读可以将无声的文字化成有声的语言,落地有声,字字响亮。朗读的内容我认为适合一些短小的、经典的,诗词、古文皆可纳入其中,如《诗经》《论语》。朗读的过程是感情的融入,是神思的“心无旁骛”,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交流,是对鲜活生命的触摸。当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爱上了阅读,能主动去阅读,用心去阅读,知道怎样去阅读,那么,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文章情脉的把握讲究就轻松得多,在表达和鉴赏上也会有质的变化和飞跃了,语文的学科核心素养也就自然而然形成了,高考的阅读题做起来自然也就得心应手了。此时的他们,我相信对世界、人生的认识会更加丰富和深刻。
  所以,要想真正提高语文素养,适应高考形势,语文教学就得让真阅读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心坎里,从强调阅读走上自觉地践行阅读;也唯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扭转语文教学的信誉危机,使学生更好地适应高考的要求,真正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040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