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鹏翔

  摘 要:新课程改革后,素质教育理念已经逐渐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新课程标准中也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摒弃传统教学观念,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样,对于体育课堂教学也应当如此,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使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身心健康得到相应的发展,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为例,就如何有效构建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做分析。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构建策略
  在传统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则同样忽略学生的意愿,而是在教师的相关要求下,学生进行相应的体育活动。但是,这样的体育活动仅仅是为了完成体育教学而展开,忽略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使学生被动地进行相关活动,失去了体育活动的相关意义。这样一来,小学体育课堂教學无法真正实现其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那么,如何有效构建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值得教师思考,并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合理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丰富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形式
  要想真正实现小学体育课堂的有效性,使学生真正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得到发展,那么,首先教师应当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摒弃传统教学中的“陋习”,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则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根据学生特点与教学目标选择课堂教学形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意义。其次,对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场地与活动形式、相关器械等也应当合理选择。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考虑到学生的特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学生共同进行体育活动,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真正感受到体育活动的乐趣,使其愿意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发展。同时,对于小学体育课堂活动形式,教师应当及时与学生沟通,尊重学生意愿,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二、加强课堂安全教育,培养小学生安全防范意识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其自身活泼好动,而体育课堂活动过程中人数较多,在某种情况下教师无法完全顾及每一位学生,而这便可能造成安全隐患。那么,对于这一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教师则应当“防范于未然”,提前对学生进行相关安全教育,使学生意识到活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安全事件,并使学生知道如何避免这些“安全隐患”,以及在出现这些“安全事故”时学生应当如何解决、如何进行自我保护。首先,教师定期开展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并进行相关安全教育讲座,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安全防范意识,从而使其在体育课堂活动中有效地进行自我保护,从而确保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其次,在每次进行体育课堂活动之前,教师应当对相应的体育活动细节进行讲解,并强调相关课堂活动纪律,从而有效避免体育课堂活动中学生因动作不当而造成的拉伤或者其他有害于身体的后果。
  三、建立健全课堂教学监督体系,端正教师体育课堂教学态度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体育课堂教学态度不端正,认为教学过程就是简单地带学生“放风”,对于相关教学情节与教学内容未进行合理备课。而教师的这一教学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相关表现。因此,针对这一教学现象,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对体育课堂的监督制度,明确课堂教学奖罚制度,促使教师端正课堂教学态度,认识到体育课堂教学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从而根据学生特点合理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确定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完成体育课堂活动。这样一来,教师认真对待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认真观察学生特点,合理确定课堂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情节,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其性格、习惯等方面均得到有效发展,真正有效地构建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教师必须端正课堂教学态度,结合学生特点,积极展开课堂教学。由于受传统应试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对于体育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够,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那么,作为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端正教学态度,在教学过程中,认识到体育课堂活动对学生的作用,尊重学生的意愿,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构建有效课堂教学,促使学生真正实现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广友.构建小学有效体育课堂教学的实验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6.
  [2]王靖.小学体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方法初探[J].时代教育,2018(12):163.
  [3]王绪来.“戒苦、戒燥、戒小运动量”的快乐武术课堂探究[J].运动,2016(24):120-121.
  编辑 张佳琪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204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