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数学班内分层教学的实践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初中数学的教育是一项从初等数学向高等数学过渡的教学时期,在此期间,为帮助学生过渡学习难度,提高教学质量,数学教师不断细化教学方法,采用因材施教的理念进行班级分层教学。本文将以初中数学为例,进行分层教学的讨论。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实践思考
  一、前言
  虽然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智力、习惯等因素存在着差异,但是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是因为教学条件不适合自身的特点 ,面对这种情况,进行学生的分层教育能够面对不同资质的学生进行教育的调整。班级分层教学也是进行因材施教教学理念的的重要体现手段,如何开展分层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成为新课改目标下的重大教学改革。
  二、从基础出发,对学生进行浮动式分层
  分层教学首先要明确分层的条件基础,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数学教育必然地要寻求新的教学出路,分层教学不同于之前简单地以学习成绩为基准的分班行为,而是动态的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知识基础进行评估,将符合学科特点的素质为标杆,进行学生的区分,从而获得动态浮动的、以人为核心的分层形式。
  在具体的操作中,教师可以采用自评和师评两种形式,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是测试进行自我的评价,对学习自控力、上课专注力、知识掌握力等能力进行主观的评价,不断促进学生对自身学习情况的了解,加强学习的定位,从而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方向提出大致的规划;二是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进行一定的评估,评价标准可以有课堂的表现、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困难问题的思维活跃度,从教育者的角度,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一定的建议和指导。综合各项评价标准,教师可以将学生由高到低,分为能力水平1、2、3、4等四个部分,在每组中进行各类水平学生的组合,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三、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进行分层
  分层的依据不应简单地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参考标准,而是要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作为分组的依据,单纯的讲究成绩无法促进学生对数学的规律性认识,只是将学生囿于自身的学习习惯中,分层教学的目标既是为了依据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也是为了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推动学生自发地向外界寻求学习助力。
  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进行不同任务的安排,例如每组的1号同学,就可以安排一些在理论知识上较为复杂的问题,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2号同学可以进行深刻知识的理解和简单的应用,3号同学要解决基础知识的巩固;4号同学要进行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简单的应用,在完个人的任务后可以进行组内的表扬。例如在进行函数的教学时,1号同学要针对复杂的实际问题进行函数关系式的设定和计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路的开阔,提出多种解决的方案;2号同学要完成基本的关系式设列和解答;3号同学要理解解题的思路,并能独立的进行实际问题数值的带入解答;4号同学就要对计算能力进行加强,在基础的运算中达成准确率和速度的双重目标[1]。
  四、尊重学生的主体教育进行分层教学
  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个体特性,有的学生自控力较差、有的学生记忆力较强、还有的学生思维能力较快,解题迅速,在目前的教育体系和教学环境下,教育采用的是“一对多”的教育形式,即一定数量的学生在教室环境中,听从单个教师的教导进行学习活动,这种形势下必然无法全面的针对学生的特质进行教学,为推动教师的教育行为,取得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教育过程中进行细节的处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的方式有一積极面向学生进行课后的反馈,学生对课堂的反应不仅可以通过课上的氛围、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效果进行评价,还可以在课下时间询问同学们对课堂的意见和建议,如果班里学生较少,能够对全班同学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是最积极的结果;如果班级同学较多或者教师指导的学生较多,无法获得较为完整的情况反馈时,可通过对学科代表和具有代表性学生的询问进行意见的简略性获取,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不单单需要成绩较好的1号学生的配合,还需要各组2、3、4号学生的意见发表,只有促进学生的整体进步才是真正的进步;二是要就分层教学的意见在教师群体内进行交流沟通,采取开放性的意见态度将集体的意见进行汇聚,才能够发挥集体的力量,促进教师不断就教学方式进行超越式发展[2]。
  五、以问题为导入,推动学生自发性探索学习
  在以分层教学为基础的教学中,教师为推动学生对知识的自发性探索,将会从课堂的“主人”位置逐渐抽身,进行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推动学生进行知识的架构和总结。在小组的教育中,程度不同的各个学生可以进行分工合作,对教师提出的导向型问题进行合作解答。
  以实际问题为例,教师在进行特殊三角形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就函数的性质、辅助线、图像判定等内容进行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套入,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进行集体的讨论,推动组内不同程度学生的分工:4号同学进行三角形判定知识的寻找;3号同学要基于判定的基础上进行性质的分析‘2号同学要在解决问题遇到瓶颈时进行各种辅助线的添加;1号同学针对解题过程进行查漏补缺的修补,促进组内问题解决的完整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为加强课堂的管理,防止出现学生懒散的情况,教师还可以对不同组内同一编号的学生进行提问,例如将前五组的3号学生进行黑板难题的解决,对同一水平的学生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激励同一水平的学生之间产生良性的竞争,从而推动不同层次学生的进步。
  总结:
   总而言之,班级的分层教学不同于以往的按成绩分班,按成绩分班会造成学生同质化问题不断加剧,学生难以从身边人的学习习惯中获得新的启发,学生成绩两极化也有可能面临逐渐加剧的风险。只有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出发,尊重个体,才能够逐步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并及时肯定学生成绩,推动学生超越自我,才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出分层教学的最大功效。
  参考文献:
  [1]张振.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7.
  [2]李荣.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445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