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心理学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常建莲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内化意味着学生能够真正在思维和行为上践行思想政治的准则,在道德中坚持正念,在行为上做出善举。教师从心理学视角出发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内化构建的策略和措施,能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取得良好的效果,满足大学生成长需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目的。
  [关键词]心理学视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獻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9)11-0108-0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是转变错误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政治教育。这不仅要求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上和知识上的传授,更要求受教育者将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才能使学生在教育工作者的指导下积极进行内化,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学习掌握并运用道德和法律规范,正确调整自身行为。在此过程中,如何让受教育者有效将教育内容进行内化,是教育者必须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切实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概念
  内化是将人类感官对所觉察到的事物通过大脑产生一定的思维观念,接着通过心理建构,得出的具有实际意义的认知结构。教育内化以受教育者为主体,以教育者为客体,是主客体相互协调发挥作用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对教育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进而转变为自己的知识,并有自己的思考和独到见解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作用下,明确社会的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思想体系,形成自身的主体意识,自觉依据规章制度学习和处事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受教育者的内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和基础,是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的核心。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在于使学生经过知、情、意、行等情感体验,达到理论上的真知,进而提高政治觉悟,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使其在道德中坚持正念,在行为上做出善举。
  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应遵循以下几点: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主体是学生,虽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但其是通过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要来为社会进步服务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立足于满足大学生才成长需求,遵循大学生身心和认知发展的规律,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及多样化需要,做到因材施教,应需而教,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取得成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化要求教师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上的共鸣,感受到知行合一的生活哲理,并内化为自身的主体思维。
  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一方面是引导学生正确树立社会主导思想意识形态,另一方面是促进学生由学习思想向创新思想方向转变,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开拓创新适合社会发展的新的意识形态。
  二、心理学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化面临的问题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化面临诸多挑战,其根源是高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心理接纳问题。高校普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认同及内化。大多数学生在心理上并不真正喜欢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更不认为它是终身受用的,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正确认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内化过程中存在种种障碍。
  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时的心理变化以及情感态度方面的转变,以及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整合、归纳、内化时的心理活动的综合。为了有效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教学中要充分明确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高校大学生心理特点一般包括:第一,被动性。虽然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学习能力,但大多数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甚至有些学生常常外出打工或者实习,无法一心一意专心致力于学业,导致学习效果较差。第二,差异性。心理学认为个体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性,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式会随着自身的性格等心理因素而产生差异。高校大学生因为其自身独立的个性,这种差异性就更加明显。第三,独立性。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中的主体。高校大学生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独立的判断,做出自己认为正确的选择。这就要求教育者应依据大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
  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化的过程中也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育者的局限
  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过程中,大多数高校教育者由于自身教学能力的限制和生活经历的缺乏,不能对教学理论有深刻而清醒的认识,无法给学生以足够的启发,导致学生对理论的真正内涵与价值缺乏理解,不能将理论和现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更不用说将教学内容进行内化了。甚至有教育者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主体,习惯性地将自己的思维强加给学生,或者只是一味地教授新知识,而忽视了当前教育中要求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合作关系,忽视受教育者的成长需求,阻碍了受教育者思想的发展,使内化无法映射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
  (二)受教育者的局限
  目前高校由于教学科目繁多,每门课的课时有限,学生长期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比较突出。这样使受教育者养成一种懒于思考问题的坏习惯,遇到问题主要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去解决,在学习中很难开拓创新独到的见解,进而导致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效果不明显,造成受教育者无法精确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容。同时受教育者学习课程主观意识太强,喜欢凭借自己的习惯来判断客观事物,自己喜欢的科目花大量时间去学习,不喜欢的科目则疏于巩固,这导致大多数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意识淡薄,影响了自身的发展。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多数教育者把社会已形成的成熟的观念和思想简单灌输给受教育者,这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过程中一个最为显著的问题,就是受教育者产生不认同心理和排斥心理。受教育者内心的排斥和不喜成为内化的最大障碍。   (三)主体间沟通困难
  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主要以受教育者为主体,教育者应满足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所采用教学方式要适合学生接受,才能使他们更好地学会教育内容,心理上更加认同学校的教育模式,进而使受教育者能自觉把外来的观点纳入自己的思维中,并能够有效地指导自己的行为,这是心理上实现内化的关键。也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过程实际上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沟通协调的过程。沟通存在的挑战主要是双方心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差别,这种差异性与相互沟通的难易程度密切相关,差异性越大,沟通的障碍就越大。所以要想提高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力,就要化解这些差异性,努力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协调一致和谐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沟通受阻主要存在于自我沟通和相互沟通的方式上。沟通过程中,假如受教育者不能对自身心理上的思想观念产生清醒的认识,不能很好地定位自身的角色,就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具体效果,进而影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顺利实施。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由于本身在学校中的角色扮演不同,存在着思想上和行为上的分歧,这种分歧处理不好极易影响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另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途径还包括大学生与家庭成员、邻里以及社会人士之间的沟通,他们之间沟通面临的挑战也会在很大程度的上影响学生整体内化的成效。
  (四)教育教学过分注重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来源于实践、回归于实践,实践教育比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具有更强的影响力,所以实践是检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是否顺利进行的重要标准,也是检验一个政治理论是否合理的参照物。不以实践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无意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化过程不能离开实践而单独存在,要理论结合实践,进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但是,当前的高校教育教学存在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教学实践的现象,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心理发展,阻碍了学生个人的身心发展。
  三、心理学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途径
  教育是人与人相互作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应遵循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提高内化的效率。高校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来完善学校的教育制度,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落实到实处。
  (一)教学要满足受教育者的期待
  教学过程中,受教育者的经验构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在学习时,受教育者本能地依照自己习惯的方式去接受和消化知识,从而对教学产生一种心理期待。倘若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的期待相符,受教育者就会对教育內容产生积极地兴趣,促进知识的吸收内化。如果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的期待不符,就会使受教育者对教学内容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知识的内化吸收。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满足受教育者的期待,教育双方要多交流沟通,了解双方的心理需求,之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完善教学方法和内容,达到内化的目的。
  (二)注重受教育者的情感态度
  促进受教育者心理内化最重要方法是注重受教育者的情感态度。情感源于受教育者这一内化主体自身对道德观产生的内心感受,情感的深度影响着内化的广度。只有对思想政治教育有充沛的情感态度,才能对内化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消极被动的情感与心理态度会降低整体的内化效果。因此,教育者必须以有效的情感激励手段来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消除受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三)高校应制定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体制
  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具体实施离不开教育内化规范体制。所谓的规范体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过程中,在遵循规范的管理原则的前提下,有目标、有组织地协调、监督和实施受教育者的一言一行,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化获得正向发展的方式和措施。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体制保障了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高校应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和执行制定的每项教育规章制度,保证教育方式有章可循,有规律、有目的地提高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让学生吸收内化更加全面而深刻。例如,思想政治教育内化过程中,学校要明确规定保障教育者在课堂上能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而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不可或缺的外界因素,为受教育者的心理构建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教学环境的建造过程中,应坚持以受教育者为内化主体,了解他们不同方面的心理需求,因材施教,不同类型的主体采用不同的方式区分对待,这样才能更容易满足受教育者的心理接受能力,提高受教育者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内化能力。另外,学校要针对当前不合理的教学模式产生的问题,定期组织沟通交流,让教育者总结经验,相互探讨,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班级提出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进而丰富教育的形式,使其呈现多样化,进一步增强受教育者这一内化主体的主动接受能力。
  (四)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内化落到实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要从教育内容抓起,教学内容要体现时代性和社会要求,不能一成不变,要敢于推陈出新,赋予其活力和生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正确的思想去深入理解最新的理论,这样不仅能够保证教学科学有效地进行,而且对高校的长足发展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只有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解决问题,用理性的思维帮助受教育者排疑解惑,才能紧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步伐,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化过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高校要想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教育内容不仅只限于书本上系统的知识,还要与生活密切相关,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更能体现理论的现实价值,指导受教育者用相关的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更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科学内涵和要求,使受教育者真正内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五)指导受教育者在心理上树立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理想观教育。理想观要求高校大学生坚持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精神内核,能够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顺利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化要以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基础,旨在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崇高的理论自信,最后内化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的行为准则,使其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理想观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受教育者在心理上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之后使受教育者学会自我教育,更好地体现出内化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主要依靠的是受教育者自身的力量,教育者只是加以引导,在思想上对受教育者起到启蒙的作用,真正发挥作用的主体是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在心理上树立了良好的道德观念,然后自觉主动地对道德理念进行筛选和甄别,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断增强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
  四、总结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对高校而言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不仅因为其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起到的重要作用,更因为其对社会的道德观念和政治原则的传播作用,因此必须引起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正确理解内化的本质内涵,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内化过程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的措施,才能完善大学生心理和精神层面的建设,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荣森,接受心理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研究[J].山西青年,2017(3):155.
  [2]何克奎,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模式及优化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5 (24):33-34.
  [3]胡羲,简析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影响因素[J].教育广角,2015(4):86.
  [4]李瑶曦,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途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5):14-15.
  [5]王喜燕,孙海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效内化的路径[J].宁夏大学,163-164.
  [6]封頔,刘刚,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内化的构建[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7(5):161-163.
  [责任编辑:刘风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475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