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低年级科学教学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强

  【摘 要】观察是科学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学生获取知识最基本的方式之一。小学低年级是培养学生观察力的关键阶段,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式方法,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通过观察引发学生思考,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低年级;科学教学;观察力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73-0047-03
  【作者简介】李强,南京市江宁区湖熟中心小学(南京,211121)教师,一级教师,江宁区科学学科带头人。
  观察力是人们认识、辨别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低年级学生具有观察的热情,但他们缺乏观察的方法和能力,观察随意且无规律。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采用适当的方法,帮助低年级学生进行有效观察,提高其观察力。
   一、合理选取观察目标,制订观察计划
  科学课中的观察力是指学生对事物的有意感知能力,不同于单纯的直觉感受,它强调学生的综合感知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和自控力有限,在观察时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且难以长时间地细心观察,所以他们常常会出现观察顺序混乱、观察记录与交流内容不符、观察不全面、观察与分析思考脱离、观察描述无序等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选取主题新颖、色彩鲜明、贴近生活、符合认知水平和能力的观察目标,这有利于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观察对象之上,进而完成观察任务。
  在确定观察目标,进行观察之前,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制订观察计划,这样学生才能成功地捕捉到观察目标的特征。
   如在新编苏教版《科学》一上《做个小侦探》一课中,教师让学生观察图片“雪地上的脚印”。这幅图比较抽象,所给的信息比较少,如果教师直接让学生观察,学生得到的信息会比较少,大体只能说出两种脚印说明有两种动物等比较浅显的观察结果。所以,在教学时,教师需要在一开始就帮助学生制订观察计划,即让学生明确我们要干什么,为什么这么干,这么干我们能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观察计划如下:我们要观察什么;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它们;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个故事可能有什么样的结局。有计划才会有产出。有了明确的观察计划,低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才能得到逐步提升。
   二、结合低年级学生特点,教授正确的观察方法
   小学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新奇事物,但又不够耐心,观察时不善于比较,缺少分析思考。鉴于此,教师要教会他们观察的方法。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常用的观察方法如下。
  按顺序观察,即让学生先观察事物的整体形状、颜色等,再观察各个部分的特点。如在教学新编苏教版《科学》一下《多姿多彩的植物》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整体观察植物的形态,再让学生仔细观察植物的各个部分,如:树皮、树叶、树干、花等。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先总后分的观察方法,看清事物的本质属性,完成观察任务。
   按时间观察,即让学生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观察,如观察太阳或某一动物时可以选用该方法。在教学新编苏教版《科学》一上《树叶变黄了》时,学生就可以按照时间顺序观察银杏叶是如何变黄的。
   按方位观察,即按照从左向右、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等方位顺序进行观察。在教学新编苏教版《科学》二上《明亮与黑暗》时,学生就可以用由近及远的方法来观察光斑的变化。
   结合比较观察,即将两种或多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观察。如在教学新编苏教版《科学》一下《沙子与黏土》时,学生可通过看、按、捻等方法,比较干沙子和干泥土的不同性质。
   在观察时,教师要与学生一同观察,如此,学生在观察时便可以模仿、借鉴教师的观察方法,在遇到困难时也能够得到及时的帮助。
   三、引导学生将观察与思考相结合,提升观察素养
   在观察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看和听,还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想象。低年级学生在认真观察后,总会对观察的事物留有印象,而在形成印象时,自然会对观察到的各种信息进行整合、分析、思考。低年级学生将观察和思考相结合,才会将新获取的知识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也才会有真正的收获。
  结合已有知识进行观察,是引发学生思考的常用方法。在教学新编苏教版《科学》二下《磁铁的吸力》时,学生知道磁铁可以吸铁,此时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感受磁铁的吸力,学生将磁铁慢慢靠近回形针,观察吸住回形针时磁铁的位置。学生通过观察知道磁铁可以隔着空气吸铁,这引发了学生的思考:磁铁隔着其他物体也可以吸铁吗?
   低年级学生知识量较少,他们观察事物时往往比较片面,教师让他们一边观察新事物,一边与已经观察过的事物进行对比,学生的思维就能被激活,他们也就会逐渐养成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的习惯,从而更准确地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在教学新编苏教版《科学》一下《盐和糖哪儿去了》时,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知道盐和糖放入水中会消失不见,本节课学生将盐、红糖、沙子和面粉放入水中并搅拌静置,观察对比不同固体放入水中所产生的现象,明白盐和糖会不见,而沙子和面粉会沉到水底,进而知道“溶解”这一概念。
   让学生带着目的进行观察,也会促使他们在观察中不断思考。在教学《多姿多彩的植物》时,学生观察几种植物,并思考他们是有生命的吗?怎么来确定它是不是有生命的,它会动吗?植物是有生命的,它会长大、会开花,还可能会结果,这些学生在观察时都会思考。
   当然,在观察时,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观察时间,并保证其思考不被打断。
   四、写科学观察日记,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重、爱观察,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要保持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升他们的观察能力,教师可以采用撰写科学观察日记的方法。科学观察日记不同于观察记录,学生的思维不受观察记录内容的限制,学生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对什么感兴趣都可以写。在教学新编苏教版《科学》二上《数星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观察不同地方夜晚的星星,并写观察日记,而写日记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
   学生在写科学观察日记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学生可以写自己的观察感受,但更重要的是思考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更有效,在观察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还可以观察哪些内容等。低年级学生写作水平不高,教师不能要求学生观察日记写得多么精彩,而是要注重观察细节的记录。教师要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展示科学观察日记,提升他们的记录能力,避免观察日记千篇一律,且要让学生明白,写科学观察日记不能凭空想象,一定要真实记录观察信息。
   小学低年级是培养学生观察力的最好阶段,教师应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结合他们的身心特点与认知规律,帮助他们选取恰当的观察目标,制订科学的观察计划,并引导其在记录观察结果和书写观察日记时积极思考,进而不断提升观察能力。<D:\姚\2019\小学教学\小学教学2019.5\KT1.TIF>
  【参考文献】
   [1]薛银凤.学生观察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3(9):37-38.
   [2]葛微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128-1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481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