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教学中增强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魏金琥

  摘 要:高考是历史教学的风向标和指挥棒。在我国“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下,2014年我国教育部提出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作为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这充分体现教育从知识本位到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转型,也是“人本主义”或者是“育人文化”的回归,高考试题也充分体现对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核。
  关键词:历史教学;核心素养;思考
  
  教育理念总是随着时代和教育需求不断的发生变化,在我国“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下,2014年我国教育部提出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作为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这充分体现教育从知识本位到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转型,也是“人本主义”或者是“育人文化”的回归。伴随教育理念的更新,高考這一风向标也不断明确这一目标。
  一、 由高考试题引发立意思考
  材料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上述题目为2018年全国二卷文综42题,此题历来是体现历史教学立意和指向的试题,今年的42题表面看起来并没有很难或者很新颖的地方,但得分却趋向于两极化,有的学生几乎不得分,有的学生得分在9-12分,仔细分析下来是因为对于题目的分析不到位,这种看似常规性的题目却更加体现了现如今在历史学科中所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
  历史时空观念——“中国近代企业、中国近代史知识”,学生所用知识点必须是中国近代史,时间有所限制。考核学生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史料实证——“材料提供案例、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材料中给出具体的史料案例,考核学生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历史理解(唯物史观)、历史解释——“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最终的立足点是历史价值观(家国情怀),从历史研究的求真、求通、立德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势;以丰富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情感认同等,提供历史的经验、人生的哲理和人类的共同追求。
  二、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内容
  (一) 具备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所学的知识置于具体的时间和空间的框架下去观察与分析,才会明白当时历史发生的情况。也帮助学生根据时空概念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对比。从横向对比来说反映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的不同性,从纵向对比来反映历史事件出现的原因。例如2018年全国二卷文综42题中出现的问题,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当时的时间和地点,完成对事件的观察与分析,根据史实完成历史重现,在通过历史重现的过程对史料进行分析和了解作者意图的认知,完成整个历史分析的过程。在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置身事件当时的时空维度去观察,也能够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会历史的重要性。
  (二) 史料实证
  历史是真实发生的,世界通过大量的考据,考察和核对才会得出来的结论与结果,也是我们熟知的历史常识,是根据先人的大量的实地考察与文献认证最终确定下来的结果。在历史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史料进行实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证精神和能力的需要。
  (三) 历史理解与解释
  从历史理解的角度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就必须是客观的,从历史实际的角度能够实事求是地看待与理解历史事件,不能带有个人的情绪,如果带个人情绪去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就会有一定的狭隘性,不能真正地理解历史,只有现实生活的角度,遇到历史事件发生时能够不带任何情感客观的,正确地看待历史事物的发生与所处的环境,形成自己的历史观才会公正地完成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评价。在解释历史的人物和事件的过程中要进行真正的判断,就应当处于历史环境下去理解,具备公平性与客观性的思想与认知,这样就会防止进入思想与判断的极端性。如2018年全国二卷文综42题中如果不能从历史的阶段性的角度来分析,就可能会对当时的历史的分析与对人物的分析出现一定的偏差,答题就不会全面。
  (四) 历史价值观
  对历史事件与人物的情感和态度,都是一个人的自身观念的具体表达。我们的国家具有多民族的国家,在多民族大融合的环境下,我们应当正确的具备历史价值观,这也是历史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我们应当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历史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开放包容的民族思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只有具备正确的,积极的包容的历史价值观才会增强学生历史核心素养。
  三、 学科核心素养下角色的转变
  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最终还将落实于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这使教学的模式和分工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首先,老师不再是一味地教授知识,学生也不再是盲目地接受和记忆;教师的身份从最早的传授知识的教书匠到知识道路中的引领者再到如今学科素养下学科理念的培养者,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历史观。如今的历史教学要求一线教师不断深化学习、紧随时代观念更新知识和教学理念,不再局限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格局,而是要有共同分享彼此的思想,扩宽思考领域的胸怀和观念。   其次,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探索者更要转变为对于时代、历史事件的评论者和思考者,这就要求学生要有合作探究的精神;要有冷静思考、客观分析、辩证看待的能力;更要有建立在自己思想和个性下的正确价值观。学生将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也将成为学科核心素养的体现者。
  四、 教学实践中加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设想
  (一) 自制大事年表,构建时空观念。从接触历史学科开始要求学生自制历史大事年表,树立基本的时间观念;大事年表按照中國史和西方史划分,最好使用国别体即按照国家进行分类总结(结合地图更好),这样可以做到时间空间的清晰化。在制作大事年表的过程中可以收录类似于朝代歌或者是学习材料中总结的顺口溜以便记忆和理解。
  (二) 选取史料,强调感受。梁启超曾在他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对史料如此定义:“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史料的选择是教学过程中运用史料的一个前提,只有选择好史料,才有可能很好地运用史料,达到教师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阅读史料更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出丰富的情感和态度,如2018年全国高考二卷文综42题材料的使用,在提供了一个案例同时也给答题指明了方向,平时教学中史料的合理运用不仅让学生有了重新阅读和学习的兴趣同时更具有了时代的代入感,更有利培养学生的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 时评论文,价值观的建立。历史教育是一种认识教育。历史课程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史以明志,知古而鉴今。学生可以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时事政治或时间联系所学历史知识进行写作小论文或评论,审视其对社会所起的客观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顺历史潮流而行还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如以美国总统奥巴马为例在时评论文中可以联系美国经济危机后的罗斯福新政、美国总统特朗普关于贸易的措施可以联系经济全球化的知识点进行评论等,这种时评论文对于高考中的大题考查有很大实效。
  (四) 找准课魂,树立主题。人有了灵魂才显得灵动,课有了灵魂才能显得精彩,课魂是一堂课的核心目标或者是一个单元的主体、主旋律,更是教学中解决的中心问题。有灵魂的课才能妙趣横生、引人入胜,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启发心智。以高中历史必修一《鸦片战争》为例,不应该一味着眼于“落后就要挨打”,可以通过鸦片战争中的典型历史人物是林则徐,通过林则徐上书禁烟和虎门销烟的史实树立起一个以国家为己任的英雄形象,“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有利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树立;结合后面的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等最终落足于“知耻而后勇”,通过林则徐、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等诸多爱国人士的行为和历史事件组成必修一第四单元的主旋律“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每堂课找出课魂,每个单元找出主旋律或者是主线索,化复杂为简化让学生能轻松记忆。
  总之,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立足于课堂,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核心在于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敢于探索;关键在教师,紧跟时代教学理念,不断深入学习,在教与学中起到一种引领的作用;学习之事任重道远,教师与学生必须上下求索。
  参考文献:
  [1]2018年全国高考Ⅱ卷文综试卷,2018.
  [2]周丽军.课程改革新方向:基于“核心素养”[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3).
  [3]马少伟.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初探[J].科教导刊(下旬),2017(2).
  [4]戴加平.好课三要素:故事、学法、灵魂——“一节好的历史课”标准之我见[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4(11).
  作者简介:
  魏金琥,甘肃省金昌市,甘肃省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574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