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小学生产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马武清

   摘 要:对待厌学学生,老师和家长都要足够重视,采取相应的对策,帮助和引导孩子及时消除厌学情绪,树立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使孩子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学习之中。
   关键词:小学生;厌学原因;对策
   厌学是学习上的一种负面情绪,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感受,进而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学生一旦产生厌学情绪,就会对学习不感兴趣,产生苦闷感,甚至抵触学习;如不能及时消除,会进一步诱发逆反心理,甚至会逐渐引起一些品德和行为上的问题,如叛逆、抵触、旷课、逃学甚至辍学等现象。因此,必须引起家长和教师的足够重视,一旦发现小学生有厌学情绪,家校一定要配合,及时帮助孩子消除,把孩子拉回到正常的学习状态上来。
   一、学生厌学的表现
   学生厌学原因的产生,不外乎两个方面。主观方面。如学科弱势、缺乏兴趣,不喜欢科任老师等等;客观方面,则是家长、老师的误解、批评,或者不融洽的家庭;课堂师生关系或者不良环境都是导致学生厌学的因素。孩子厌学情绪主要表现在思想、行为和品德三个方面:
   1.思想上抵触
   厌学的孩子,学习状态自然是心不在焉。他们把学习看成是一种烦恼、负担甚至精神压力,不愿学习,抵触学习,产生逆反心理。
   2.行为上被动
   厌学的孩子,对待学习是被动应付,他们听讲不认真,喜欢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甚至喜欢在课堂上故意干与课堂无关的事,如看小说、做别科作业等;对待老师提问,他要么拒不回答,要么答非所问;对待作业,则找出各种理由推搪或敷衍,甚至抄袭别人作业。
   3.品德会逐渐下滑
   厌学的孩子,品德和行为上会逐渐出现问题。如旷课、逃学、故意破坏课堂纪律、故意挑衅老师,甚至产生辍学的想法。他们的性格会逐渐变得叛逆,抵触老师和家长,沾染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
   二、小学生厌学产生的原因分析
   1.弱势学科造成厌学
   由于某种原因,对该科目的知识没有学懂,又没有及时向老师同学请教,导致知识被落下,逐渐跟不上学习节奏,成绩出现了下滑,产生了心理焦虑,对该科目缺乏自信,越学越困难,便产生了自卑心理,再加之缺乏老师、同学和家长的及时帮助指导,孩子学习动力不足,这时候,孩子便把学习看成是一种烦恼甚至是一种精神负担,随之产生放弃的想法,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2.兴趣缺乏导致厌学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某学科产生兴趣,不用别人督促、监督,自己便自然会积极主动去学习和钻研;相反,孩子如果对某一科目缺乏兴趣,就会从内心不喜欢该科目,从而导致学习态度不端正,状态差,效率低,缺乏学习的成就感,于是从心底便产生了厌学情绪。
   3.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不和谐导致厌学
   孩子虽小,尊严犹存。由于部分老师不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经常在课堂或当众公开批评孩子,致使孩子对老师产生怨恨,不喜欢这样的老师,讨厌老师的课,有的孩子会故意课堂不听讲,不学该科目的课,有的甚至通过破坏课堂纪律和氛围来达到对老师所谓的“挑衅”和“报复”。
   三、小学生厌学的对策
   1.尊重人格,保护自尊,民主、平等、友好地对待厌学学生,克服厌学情绪
   厌学情绪在一定条件下是完全可以纠正和转变过来的。厌学学生和正常学生一样,同样具有独立的人格和强烈的自尊心。因此,在对厌学孩子的教育轉化中,必须尊重孩子的人格,用民主、平等、友好的方式对待他们,切忌打骂、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切忌当众批评,而要公平、公正地对待他们,对孩子倾注爱心和耐心,用爱心感化厌学孩子,帮助其树立自信心。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课堂上,这些孩子能举手发言一定要加以鼓励,有所进步就要给予赞许,做了好事就进行表扬,哪怕孩子只有了一丁点的进步时,都一定要及时肯定、表扬和鼓励他们,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从而恢复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2.耐心指导帮助,夯实弱科基础,树立自信心,纠正厌学情绪
   对于因弱科而厌学的学生,老师和家长要相互配合,多帮助和指导。可以安排课余时间,耐心帮助孩子补习基础知识,夯实弱科基础,将欠缺的知识补上来,使他们逐渐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3.培养学科兴趣,改变厌学情绪
   对于因缺乏兴趣而产生厌学的孩子,老师和家长要耐心培养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一些名人故事激发他们的兴趣,或者教给他们一些巧记妙喻的学习方法等;还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巧妙的解题方法,激发和培养兴趣。
   在转变厌学学生的教育中,教师不但要独具慧眼,还要拥有爱心和耐心,及时了解掌握厌学孩子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对症下药”,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培养兴趣,学生的厌学情绪就能纠正和转变过来。
   参考文献:
   蒋艳菊,时金献.小学教育心理学[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编辑 高 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831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