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寄宿制小学生行为问题的管理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玉萍

   摘 要: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的行为问题是当前寄宿制小学十分突出的问题之一,需要学校管理层面和教师教育层面加以研究和解决。从构建新型家校关系、建立宿管教师双重角色、科学规划课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三个方面提出了管理对策。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小学生;行为问题;管理策略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为了让农村儿童享受到更好的教育,确保教育公平性,国家大力推进教育布局调整,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寄宿制小学。农村寄宿制小学的产生,一方面解决了农村村学点生源急剧减少、教育硬件设施陈旧等客观存在的硬件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为集中优势教育资源、提升师资力量等软件方面提供载体。从寄宿制小学的实践来看,农村小学生的受教育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学生的个人自理能力、人际关系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行为极端化、自我封闭、亲情缺失等伴生问题,导致寄宿制小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
   从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管理情况来看,存在的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多动、自闭、攻击性等多个方面。从笔者的教育实际情况来看,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存在的行为问题。
   一、构建新型家校关系,弥补寄宿制小学生的情感缺失
   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组建,让小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进入学校开始寄宿制生活,人为阻断了亲子关系的合理发展规律,这对亟顺父母陪伴与言传身教的小学生而言,无疑会造成各种问题出现,表现最突出的就是自卑与自闭或者富有攻击性。从产生这种行为问题的根源来看,父母和家庭教育的缺失让小学生的行为与心理误区缺少了排解通道和包容余地,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儿童表现得更加突出。因此,农村寄宿制学校要承担起情感补偿这一个重要角色,要尝试构建新型的家校关系,为寄宿小学生提供情感保障。一方面,要打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壁垒。就寄宿制小学而言,因为小学生无法接触到家长,家庭教育主要时间就集中在周末和寒暑假,那么其余在校时间里,家庭教育的责任就需要学校来承担。从学校管理层面来看,构建新型家校关系就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家长委员会、后勤管理等多个分支机构的职能,引导教师在课外与学生一起活动、谈心等;为家长委员会创建与学校、与学生交流的平台,让家长委员会成员走上讲台、走近学生的生活之中,做出正面引导和示范;充分发挥后勤管理中与寄宿生面对面的优势,在组织学生活动、构建文明温暖宿舍等方面下功夫,让学生体验到公平、平等、温暖、关爱的氛围,弥补寄宿生对“家庭”的渴望。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学校资源,为寄宿生搭建与家长沟通的机制和渠道。除了“家长开放日”等可以让家长直接进入到学校教室与学生面对面互动这种形式之外,还可以利用“留守儿童之家”等使用微信等通信平台让学生与家长沟通交流,学校为他们营造相对保密和安全的环境,完成寄宿生的情感补偿。
   二、建立宿管教师双重角色,从日常管理和心理辅导两个层面化解学生行为问题
   在寄宿制小学中,班主任及科任教师主要承担着教学工作任务,一定程度上会忽略学生较为隐性的行为问题,而宿管教师承担着组织学生课外活动、就餐、就寝等生活方面的工作任务,也正是在生活场景中,学生的行为问题才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这种特点就给宿管教师提出了新的角色要求,既要负担起寄宿生的上课时间之外的日常管理工作,而且要承担起心理疏导、矛盾化解等工作。从日常管理方面来看,宿管教师的管理时间主要是就餐时间、就寝时间和二者之间的活动时间,就餐时间里,学生因为排队取餐发生的矛盾、部分学生吃不饱、餐后洗碗等产生的行为问题就需要宿管教师及时发现和调解;就寝时间里,部分学生不能按时入睡,产生了偷盗、玩扑克等不良行为,宿管教师要及时发现并予以制止;餐后的活动时间是学生行为问题表现最突出的时间段,由于活动范围大、形式多样,宿管教师不能面面俱到,很多没有活动项目或者不愿意参与活动的学生就会聚集起来打扑克等,这就要求宿管教师创新管理方式,既要最大限度地组织学生参与各项活动,防止管理真空,又要适当安排学生干部参与管理,提高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从心理辅导方面来看,寄宿生在就寝前会有想家、希望倾诉等情绪的出现,宿管教师要善于发现寄宿生的情绪波动,乐于聆听寄宿生的倾诉,并有针对性地给予情绪疏导。只有学生的负面情绪被排解出来,他们的行为问题才会有效减少。
   三、科学规划课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寄宿生行为问题的集中表现阶段,都是在课外活动时间里。在课外活动中,教师的监管从具体转为宏观,给学生释放自己和行为自由,很多学生被压抑的不良行为就会得到体现,比如拉帮结派、校园欺凌等。从学校管理角度来看,将课外活动进行科学规划,在充分尊重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组织各种球类、乐器类、书法绘画类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能够在自己的爱好范围内认真参与、发挥特长,才能真正发挥课外活动的应有意义。心理学研究认为,当学生能够在某一项活动中表现自我并获取成功体验时,他的自信心会得到发展,行为的规范性和正向性也会得到有效保证。农村寄宿制小学要有效利用乡村少年宫这一阵地平台,将各种器材和活动室最大限度地向学生开放,并通过培训教师提升教师的专业性,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课外活动氛围。当然,教师对课外活动的参与程度也与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呈现正相关,当教师能够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中,并平等、友善地交流、合作等,学生就能够习得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观,反之,教师漠然以对甚至打压排挤课外活动,学生的参与率就会不断下降,课外活动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总之,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的行为问题是当前寄宿制小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无论是学校管理还是教师进行教育,都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只有最大限度地解决学生的行为问题,才能确保寄宿制学校教育质量和教育成果。
   参考文献:
   [1]李亚玲.农村寄宿制小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行为问题关系研究:以河南省安阳市某寄宿制小学为例[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8,33(6):110-114.
   [2]李亚玲.某农村寄宿制小学高年级学生问题行为研究[J].校园心理,2018,16(5):331-333.
   [3]刘莉新,张凤,米热古丽.新疆牧区寄宿制学校哈萨克族小学生行为问题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6):939-941.
   [4]王超莲,康钊.低龄寄宿制成长下的农村初中生自我意识[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31(6):68-73.
   [5]王森.寄養儿童成长处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6]李斯静.寄宿生心理健康水平及社会工作介入方案[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编辑 冯志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831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