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中职物理教学中比较思维方法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是学好物理的基础,拥有这两种能力,才能发现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才能善于找出题目的关键“词”,才能将题中相关信息与对应的物理规律“牵线搭桥”,并发现彼此的异同,从而做到“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本文就物理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澄清物理概念,用准物理规律,记忆物理知识几个方面作一些阐述。
  【关键词】教学实践;比较思维;方法
   一、运用类比和对比,辨别似是而非的概念
   物理学中有许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地方,如速度和加速度,电阻和电容,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等,中职学校有些学生不善于记忆,容易混淆。若采用比较记忆的思维方法,问题可以变得简单很多。
   例1:讲电容的概念时,可以将电容器类比于水杯。对某一确定的电容器,若板间电压U越大,则所储存的电荷量Q就越多,而比值不变,这个比值反映了电容器储存电荷的本领大小,由电容器本身决定;对某一确定的水杯,若倒入的水越多,即高度H越大,则所装水的体积V越大,水杯的容积反映了杯子容纳水的本领大小,由水杯本身决定。借此引出电容的概念和定义式C=,学生就容易接受些,且不易忘记。
   例2:讲速度与加速度时,学生不容易区分这两个概念,总有学生认为速度V越大,其加速度a就越大;或是速度变化量ΔV越大,加速度a越大。实际上,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是反映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而加速度a=,是反映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即速度变化率。速度大,速度变化量ΔV不一定大,加速度a不一定大;速度变化率大,加速度一定大。加速度 a与速度V和速度变化量ΔV之间并没有直接的量值关系。
   例3:在讲动量与动能的关系时,总有学生误认为:两个物体如果动能相同,则动量一定相同,动量变了则动能一定变。事实上,动量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当某一物体仅有速度方向变了而大小没变时,其动量是变了的;而物体的动能是标量,只考虑速度大小不考虑速度方向。
   像这样类似的概念还有速度和速度变化量及速度变化率,动量及动量变化量、动量变化率等。要区分这些相近的物理概念,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比较,如判断它是标量或矢量,是状态量或过程量,它在物理中的具体作用、地位是什么,通过比较加深理解。
   二、运用类比和对比,记忆物理知识
   有比较就有鉴别,有比较印象才会深刻。根据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通过类比和对比来记忆物理知识,可以达到举一反三,强化记忆的效果。
   例1:在分析力和运动的关系时,根据加速度a、速度v是否共线,把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根据加速度a大小和方向是否恒定不变,直线和曲线运动又都可分为匀变速和非匀变速两种。像“自由落体运动”和“平抛运动”就分别是重力作用下a=g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曲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则是非匀变速曲线运动,因为加速度方向在不断变化。
   例2:分析静电力做功问题时,抓住与路径无关的特点启发学生与重力做功进行类比,重力做功会引起重力势能的变化,所以学生容易想到静电力做功必然引起某种能量变化。地球表面的物体处在重力场中都有重力势能,这种势能具有相对性和系统性。类似电场中的电荷应该具有电势能,其大小也应具有相对性,静电力做功会引起电势能的变化。这种关系同样可以类比分子力做功与分子势能的变化等。
   例3:在讲电源在电路中的作用时,可将电源的作用与抽水机类比。现用一根水管将有一定高度差的A、B水池(A的水位较高,B的水位较低)的水面连起来,水在重力作用下从高往低处流,直至A、B水池液面相平,过程中会有一个短时的水流,要让水管中有持续的水流,即要保持A、B水池中的高度差,就需要用抽水机将流入B池中的水不断地抽到A池,这个抽水机的作用就相当于电源在电路中的用途。这样类比,对初学的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
   三、运用类比和对比,准确把握物理规律
   要准确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就应把对应的物理定理、定律所研究对象的成立条件、适用范围、解题步骤等问题進行比较、区别。
   例1: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都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它们都是对单个物体而言,均需对研究对象(单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都是重在抓物体的初、末两状态进行分析的,但也存在不同之处。动能定理是力对空间的积累,它讨论的是合外力所做的功与物体初、末动能变化的关系,它是一个标量式,不管速度方向,与路径无关,不管是直线还是曲线,也不管是恒力还是变力,是一个力做功还是多个力做功;而动量定理是矢量计算式,是力对时间的积累,讨论的是合外力的冲量与物体动量变化的关系,与速度的大小、方向都有关。明白二者的异同,就能根据题意选择正确的方法,列式计算。
   例2:对于洛伦兹力和电场力做功的问题。洛伦兹力和电场力,都是磁场对电荷的作用力。由于静止的电荷只能产生电场,而运动电荷既能产生电场又能产生磁场,洛伦兹力的对象是运动电荷,不是静止电荷。电荷在电场中某点受到的电场力为零时,该点的电场强度一定为0,但运动电荷若受到的洛伦兹力为零时,该点的磁感应强度不一定为0。运动电荷在洛伦兹力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速度方向不断变化,大小不变,洛伦兹力与运动方向垂直,不做功;而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其速度方向和大小均可变化,在电场中移动电荷时电场力是做功的。
   四、运用类比和对比,拓展思路
   例1:渡河问题中,对于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即船在水中,船对水的速度,很多学生不理解,采用类比方法则能很形象地说明问题。假想水面是一块以流速顺流而下的大木板,人在木板上行走,类比船在水中划行。当人垂直河岸在木板上步行到对岸时,同时也会随木板向下游流过一段位移;与船头垂直河岸划行同时随水流向下游的速度都一样,即不管大木板流不流动,在上面动的人对板的速度是一样的。这样类比,可以使问题更具体易懂,学生也会感到茅塞顿开。
   例2:对于图像问题。如s-t图像,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位移时,斜率则表示速度;相交则表示相遇,即位移相同;与横轴交叉,则表示方向改变;而对于v-t图像,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时,斜率则表示加速度,图线和时间轴所围面积表示位移(有正负),相交表示速度相同;与横轴相交表示速度反向。另如,将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偏转运动类比平抛运动,二者都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只是加速度的提供者不同,二者都可以分解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加速直线运动两个运动来处理。
   巧妙、恰当地运用比较思维来理解物理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指导学生如何作比较,比较什么。
   【参考文献】
   [1]胡亦民.“比较思维”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师,2005(8)
   [2]杨雨龙.类比思维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及应用[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
   [3]朱建武.浅谈比较思维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物理教师,2011(8)
   [4]张磊.批判性思维能力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培养[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3(3)
   [5]王安挺.思维导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湖南轻工高级技工学校,湖南  株洲  4122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080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