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础教育各学段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浅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党和政府一贯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本文按照相关文件的总体要求,根据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四个学段学生不同的心理和认知特点,对每个学段提出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做到基础教育各学段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一体化。
  关键词: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
  2014年,教育部颁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总体要求。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本文按照上述两个文件的总体要求,根据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四个学段学生不同的心理和认知特点,对每个学段提出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一、 小学低年级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
  (一)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
  从感觉特点上看,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于一切事物充满好奇,更容易直接感知实物及形象性的语言,他们在探索和了解事物的过程中,感受的直观性和运动的直觉性特点非常明显。此外,他们对事物的感知具有零乱、不系统的特点,对所观察事物的概括能力较差。
  从思维特点上看,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较少,无意注意占优势,容易被其他刺激吸引,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事物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从注意的品质发展看,此阶段学生注意的集中性、广度、稳定性和注意转移能力都较差。
  从认知特点上看,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是以形成必要的行为规范并内化为基本的生活态度、获取和再现人类知识体系中的最基本的部分为目的的。此阶段学生的有意记忆和意义记忆虽然逐渐发展,但无意记忆和机械记忆仍然占主导地位。
  (二)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
  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特制订针对其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应目标。总目标是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在语言文字方面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文学方面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思想品德方面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情感,都是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亲切感的典型体现。应该注意的是,为培养学生的这种亲切感,应选取典型的素材。在文学方面,此阶段应以识字为主要任务,识字写字是每个学生必备的技能。在诵读古诗文方面,应让学生诵读朗朗上口、篇幅短小、含义隽永的古诗文,如唐代无名氏所作“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一诗,在教会学生数数能力的同时,又描绘出一幅恬静、祥和的乡村画面,就是适合此阶段诵读的非常好的素材。此外,还要让他们在生活中认真体验优秀传统文化,如让他们参加春节贴春联、元宵节赏花灯、清明节扫墓、端午节赛龙舟、重阳节敬老等活动。
  二、 小学高年级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
  (一)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
  从感知特点上看,此阶段学生感知能力相对较为全面,感知的精细性逐渐提高。他们的感知判断力有所发展,表述条理性增强,观察的系统化能力和分辨力也明显提高。
  从思维特点上看,此阶段学生能掌握一些定义性概念,在概念掌握的过程中,能够将自身的知识结构与概念的关键属性联系起来。小学生高年级学生初步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已经具备了辩证思维的萌芽,能够进行多形式的理论性逻辑思维。
  从认知特点上看,小学高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和学习经验积累,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要用到迁移的方法。他们有了自己的思考,有些学生开始形成质疑的品质。
  (二) 小学高年级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
  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以上心理和认知特点,特制订以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总目标是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在语言文字方面感受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文学方面感受作品的意境,艺体方面感受各民族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社会生活方面应能感受到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导致的家乡生活习俗的变迁,在思想品德方面感受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贵和尚中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要想让此阶段学生很好地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美,需开展一定的认知教育。如在语言文字方面,应能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在文学方面,应能理解有代表性古代文学作品的大意,在历史方面了解中华民族历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民族团结做出的牺牲和贡献,在社会生活方面应知道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三、 初中阶段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
  (一) 初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
  从感知特点上看,随着身心的进一步发展,初中学生的感知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这时他们对事物的感知更加精确和系统化,感知的目的性增强。他们的有意识记、意义识记有了很大發展。他们依靠判断、推理、论证来记忆的能力也日益发展起来。
  从思维特点上看,初中生思维水平进入形式运算阶段,信息加工能力明显增强。他们已储备的知识库内容明显扩大,知识间的联结更为紧密,知识的丰富程度明显提高。初中生注意的广度和记忆的宽度明显增强,其思维更相对、更多维。
  从认知特点上看,初中生在意志方面的积极性、独立性和主动性与小学阶段相比有了很大发展。他们已经系统学习了中国历史课程,在知识储备上已经具备了进一步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条件。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哲学思辨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分辨和鉴别中国传统文化利弊得失的能力也初步形成。
  (二) 初中阶段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
  针对初中学生以上心理和认知特点,特制订以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总目标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   在语言文字方面,使学生理解每个汉字都体现了一定的艺术韵味,能够体会到汉字的表意特征使书法具有独特的意境和美感。在文学方面,尝试阅读《孟子》《史记》等浅易的文言文,理解作品大意,在此过程中积累并运用一些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历史方面,通过对比中国历史上大一统时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各分裂时期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理解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在思想品德方面,应让学生理解各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国内各民族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四、 高中阶段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
  (一) 高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
  从思维特点上看,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思维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并进一步向辩证思维方向发展。从高中阶段开始,学生在思维中运用假设的能力在不断增强,思维活动的自我监控能力和自我意识也明显提高,思维活动具有一定的内省特点。
  从认知特点上看,高中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意识增强。在这一时期,课程学习在知识系统性、综合性等方面都进一步增强,其认知也出现了新的特点。高中生能够坚持长时间认知,能排除各种干扰,认知的精确性也进一步提高。高中生认知的概括性更强,观察的深刻性明显提高,能提炼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在情感和价值观方面,高中生热衷于哲学探讨,对理论问题越来越感兴趣。他们逐渐学会将个人的发展目标与社会的需要相联系,但有些学生有时会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价值取向,其价值观缺乏稳定性。
  (二) 高中阶段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
  针对高中学生以上心理和认知特点,特制订以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总目标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在文学方面,此阶段的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古诗文的意蕴美和哲理美。在具体篇目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诗文中的意境美。如对杜牧《泊秦淮》一诗“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中“寒”字的理解,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作者对自己情绪状态和思想感情的暗示,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时值深秋或冬季这一季节交代的认识水平上。在哲理诗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领会作品中情与理、形与神、理与趣之间的关系。在历史方面,让学生正确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与杰出人物贡献之间的关系,要让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杰出人物以不同的方式加速社会发展的进程。在社会生活方面,学生应能更加理性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在思想品德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认识到个人价值实现与国家前途命运的辩证统一关系,自觉维护国家的尊严、安全和利益。
  五、 结语
  近年來,许多学者提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要求,各学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也应做到一体化。要做到基础教育各学段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体系的一体化,必须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梳理与整合,开展各学段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一体化设计,构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分层递进”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共享格局。在纵向上,根据不同学段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分层梳理;在横向上,厘清“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与“一般教育资源”之间的关系,深入挖掘一般教育资源的传统文化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阮春晖.融入式教学:意义、原则与目标——基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9):156-157.
  [2]任翔.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19(1):58-63.
  [3]穆宏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融合与实践[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9):220-222.
  作者简介:
  明成满,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赵辉,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师范学院图书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134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