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语文高段阅读策略单元教学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我们总能听到教师在问:“你读懂了什么?”“请把你的理解和同学们分享一下。”我们总能看到教师在鼓励学生自读感悟。于是,课堂显得热闹非凡,师生互动无比“活跃”,学生总是一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架式,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一节课下来,必要的语文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却得不到落实,知识体系被明显弱化了。
   记得温儒敏教授曾明确提出:“语文课堂应立足语文核心素养,克服教学的随意性。”温教授的话切中肯綮,为我们利用统编教材有效开展小学语文高段阅读策略单元教学指明了方向。
  一、把握学情,因材施教
   学情,被认为是“影响教学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教师对学情的准确把握,表现在教师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准确判断和对学生内在需求的深入了解。教师只有做到精准把握学情,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优化教学设计,推动每个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
   六年级上册《桥》是一篇小小说。在充分了解学情后,我发现:本班学生阅读量较少,想让学生学会区分小说与童话及民间故事之间的文体异同可能会是本课教学将碰到的最大难点。面对有阅读基础的班级和没有阅读基础的班级,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必须不一样。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先询问学生:“你们知道我国古典四大名著是什么吗?”学生不假思索正确回答出来。我顺势说:“老师能在10秒内读完一篇小说!你们相信吗?”正当学生半信半疑时,我出示(美)弗里蒂克的小小说:“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突然响起敲门声……”学生听完后,兴趣盎然,在猜测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时,我再告诉学生:“小小说有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小说大多是虚构的,却又有生活的影子。”继而,我再依循统编教材的梯度,让学生回顾五年级熟悉掌握了的童话、民间故事的特征,引导学生在温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完成六年级需要了解的小小说的文体特征的学习。最终,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中温故知新,建构新知。在完成《桥》的学习后,我再结合本班学生不愿自主开展课外阅读的实际,指定学生阅读篇目,并跟踪检查阅读情况,推动学生的阅读知识在揉合中提升运用。
   把握学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推动学生主动打开阅读这扇文化之窗,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和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能推动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实现提升。这将让他们受益终身。
  二、厘清教材,一课一得
   统编教材的阅读策略单元教学要求教师做到整体把握某一课或某一单元在整个学段或整个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位置和功能,做到心中有数。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再一课一课备、一课一课上,而应在教之前就进行单元深度教研学习。在策略单元教学时,再一本正经、扎扎实实地教,把握住“干货”,力争做到“一课一得”。
   现在国家对母语教学分外重视,考查内容难度有所提升,这也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只教精读,还应教阅读的其它方法,将阅读策略的显性教和隐性教两相结合。以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快速阅读策略训练单元”为例,快速阅读包括:默读、浏览、快读、跳读、猜读、互文阅读,以及如何进行整本书的阅读、如何进行检索阅读,等等。教师在课上,就应厘清教材,把握要點,把各种阅读的技巧如数教给学生。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方法,才有阅读的速度,才能增加阅读量,才能培养阅读兴趣与爱好。
   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发挥,就在于架起一座沟通教材和学生的桥梁,把学生摆渡到知识的彼岸,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拓展延伸,转化能力
   教师应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读书,并能将课内所学转化为能力,实现知识的拓展迁移。
   众所周知,学习语文“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而我们的策略单元的教学又给足了“干货”,所以,教师应想尽办法设置“1加X”的阅读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将所学方法转化为一种基本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努力学会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而建构语言运用机制,增进语文学养。而结合小学语文高段阅读策略单元的教学研究,教师可以采用以上措施可定、过程可控、效果可见的方法开展高效教学。相信只要抱定立德树人、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宗旨,我们的教学研究定能取得更大进步。
  责任编辑 李少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212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