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三融三分:破解会计专业校企深度合作之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与实践,但合作的深度始终不尽如人意。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经贸学院提出以“项目组”这一校企合作共同体为抓手,推进利益、资源、人才培养过程三融合,建立分阶段、分项目、分方向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关键词】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三融三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04-0060-04
  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强,这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走校企协同育人之路。近年来,会计专业建设群体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广泛探索,包括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团队的组建、课题研究等工作,但合作的深度还不够,特别是在校企协同育人方面仍需深挖细作。
   一、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校企深度合作的困局
   (一)专业的特殊性使深度合作难度大
   首先,会计相关岗位是一个组织中较为敏感的岗位,容易触及企业的商业内核,因此保密性要求高,很多企业并不愿意轻易示于外人。其次,学生对会计业务不熟,容易出现差错,有时甚至会给企业带来违约的麻烦,增加了企业负担,影响了企业的工作效率。最后,有些会计业务时间性要求较强,多数职校学生难以很快适应工作岗位。这些特点使得会计专业学生在认知实习、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过程中通常生多岗少、看多做少、简单操作多职业判断少、单一业务重复多全面全程参与少,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二)合作企业的合作热情不高
   由于上述原因,大部分职业院校师生的实习实践往往走马观花,很难深入企业,更难以给企业带来实际利益,因此企业缺乏热情,合作难以深入。尽管当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校企合作的措施,学校会计专业系室仍然需要积极行动,弄通吃透政策,以创新思维破解困局,让企业“热起来”。
   (三)学生的积极性和对企业的忠诚度不高
   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面向主要是中小企业,而我国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较短,多关注眼前利益,较少考虑专业人才培养与储备等长期投入,学生获得的经济报酬偏低。同时,中小企业对业务技能要求不高,迁移性不强,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如果企业的带岗师傅再进行放羊式管理,学生没有知识或技能的收获,就会直接影响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
   二、会计专业“三融三分”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
   (一)校企“利益、资源、人才培养过程”三融合协同育人
   1.校企利益融合是关键。
   企业的目标是获得利润,因此,学校应该充分与企业沟通,深入观察研究,准确把握企业需求,切中利益共同点。学校的需求是培养高质量会计人才,为学生搭建好“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成长立交桥。学校的这一需求同时包含了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最大利益。学校能为企业提供踏实肯干、具有职业精神与操守的优秀会计专业学生。如果通过深度合作,学校能够帮助企业解决财务管理难题或进行新知识培训,则校企合作具有了高附加值。
   2.校企资源融合是保障。
   这里可融合的资源包括校企双方的部分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比如财务总监、财务经理及一线职工的智力资源,他们愿意分享经验和指导学生;学校的教授、副教授、硕博士等高层次人才愿意传播新理念、新方法,并愿意与企业一起将其投入实践应用。再如业务资源,企业愿意向学校开放相关业务,以供师生进行研讨并实际处理,师生对业务的想法和建议能够反馈至企业,力争改善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3.校企人才培养过程融合是根本。
   若使校企深度合作能夠落地,抓手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企业根据实际岗位需求,提前介入人才培养工作,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使学生认同企业文化,提高人才供需双方的匹配度。学校需要贯通校企人才培养过程,将企业的合作需求、岗位需求有选择地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据此重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实现企业需求和学校需求的衔接。
   (二)“分阶段、分项目、分方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下面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经贸分院为例,阐述会计专业分阶段培养、分项目工学交替、教师分方向发展的实践探索(如下页表1所示)。
   1.形成以项目组为核心的校企合作共同体。
   实际工作中单个企业会计人员相对稳定、需求有限,使得会计专业有限的实践岗位与众多的学生人数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整班同时进入单个企业实践的可能性很小。为解决这一难题,学校按每个合作企业能接纳实训的最大学生量多样化开发合作单位,立体化建设校企协同育人的项目组。
   一是选择合作企业的规模有大小,侧重各不同。徐工、维维等上市公司项目组能够带给师生先进的管理理念、科学规范的流程与合法的规定;代账公司、中小企业项目组则锻炼学生的全面性与灵活性。
   二是企业类型广涵盖。合作企业要尽量涵盖制造业、流通业、服务业、非营利组织、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以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三是合作方式丰富多样。合作方式包括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学徒制、企业专家进课堂、教师进企业实践、校企培训等,这些方式可在适合的单位有序开展。
   四是合作层次有深浅。根据校企合作企业需求情况,按照校企“合作共赢、创新发展”的原则有层次地纵向推进。比如大集团公司因人才招聘有较高的门槛,合作层次可浅一些,主要安排学生进行专业认知参观、感受职场氛围,以了解岗位职责,感悟职业精神;而与学生就业匹配度较高的中小企业,“实训+实战”的深入合作更易实现。    2.建立基于项目组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一是建立学生档案。档案包括学生个人SWOT分析、职业规划、兴趣特长、性格特征、在校成长记录、会计专业特长课程、专业课程讨论表现与团队项目成绩等,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逐步使其厘清职业发展路径。同时,学校和企业要根据系部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专业教师培养与发展计划以及会计专业教师个人职业规划,为项目组做好人员组建准备。
   二是校企成立项目组。一方面,各项目组分别签订校企合作共同体协议,明确校企双主体育人责任、校企双方权利义务,约定保密条款、师生劳动报酬、保险等基本内容。另一方面,要求学校指导教师跟岗,既解决教师脱离生产一线的问题,实现师生共同实践;又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尽量减少学生的出错率,解除企业的忧虑;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学生的权益。
   三是分项目组进行工学交替。一是在工学交替时间节点的选择方面,要打破学校教学时间的限制,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有效激发合作企业与学校协同育人的积极性。比如,根据会计工作特点,把当年12月和次年1月作为各项目组统一的工学交替时间。另外,各项目组可根据企业特殊需求,比如在汇算清缴月份、企业重大项目建设月份,灵活安排长短不一的工学交替时间。二是各项目组实行工学交替“四个一”:一份实战手册(对指导教师和学生均有要求,包括岗位要求、工作记录、个人反思与小结),一位学校指导教师,一位企业师傅,一个交流学习平台(教学的学习空间),以保证学生工学交替的效果与质量。三是建有配套网络课程、丰富的教学资源。工学交替的时间不同,势必产生不同的教学进度,这就需要全面系统的课程资源,方便工学交替的学生自主学习。
   四是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校企共同制定和健全各类管理制度,包括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项目组管理办法、工学交替考核办法等,从而切实保障工学交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3.教师分方向发展以实现企业、学校、学生、教师个人利益的统一。
   学校专业教师按照规划在几年内相对固定研究方向、固定行业企业、固定项目组,便于深入了解企业和业务,与企业师傅共同带着学生进行行业研究。教师通过解读企业所处行业最新发展理念和财税政策,将系统性思考融入企业日常运行过程,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咨询师,会计新知识、新政策的企业培训师。教师与企业师傅的互动互助可以破解当前会计教师实战经验不足、企业师傅教育效果不佳的困境,真正打造知前沿、懂管理、能咨询的稳定的专兼职“双师型”师资队伍。
   三、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一是培养高质量人才是职业学校的目标和任务,但不是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企业的本分。持久的高质量的深入合作需要学校关注并重视合作企业的利益诉求,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主动为合作企业创造或争取利益。
   二是项目组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师。教师担负着连接企业和学校、企业和学生以及帮助企业从师生劳动中实现利益诉求的重任。而专业教师除了研究本职的教育教学方法,还要跟进研究本专业的知识、技能及最新变化。专业教师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心或成为会计行业专家的愿景,很难兼顾与平衡繁重复杂的工作。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解决方法:一是在安排工作時,学校要体现人文关怀,学校教学和工学交替两项工作要有所侧重。这有可能会带来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但职业教育在这方面进行投入是必要的。二是有效的激励措施,包括专项经费、项目考核激励等物质奖励及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倾斜措施。
   三是项目组团队的高质量合作。规范项目组管理,建立体现校企协同育人特点的管理制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同时,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该项目组的运行实效将产生较大影响。企业师傅和学校指导教师相互配合,共同指导学生理解和应用专业知识,共同培养学生的会计工匠精神、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等。这一过程需要校企双师以项目组为平台,通过长期稳定的合作加强了解,培养默契,最终实现人才培养、个人价值、科研成果三丰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220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