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师道读书会·精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师道》(人文)杂志一直以来倡导优质阅读,鼓励教师通过阅读、思考、写作打开专业视野,感受读书生活与专业成长的微妙呼应。2019年12月27日,师道编辑部在深圳木棉湾学校举办首场读书沙龙,与会老师畅谈近期读书生活,现摘取其中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编者按
  提起读书,总是想起小时候。上世纪七十年代,少年时的我在父亲的影响下,读了父亲珍藏的《旧小说》《三言两拍》《封神演义》《红旗谱》《欧阳海之歌》等书,在心里种下了热爱文学的种子。当时物质贫乏,文化生活也不景气,镇上小小的书店里仅有一些连环画看,而父亲却愿意挤了家用让我每周买一份《语文报》,后来还订了一份《东方少年》,现在想起来那真是极其奢侈的一种待遇。这些支持与鼓励,以及后来哥哥姐姐对我读高中的全力帮助,无疑都成了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时常让我满怀对家人的感激之情。现在仍然记得当年,父母哥姐都去田里干活,而让我在家里给大家做饭,而做饭之前大把的时间都是我贪婪阅读的美好时光。书不多,反复看,所以至今能够感受到“好书不厌百回读”的意味。所有这些,让我成了一个精神富有的女孩子,令多少同学艳羡!
  后来,带着家里的希望,读高中,读大专,再后来自考本科,考在职研究生,无不带着幼年对读书的热爱与对文学梦的追寻。虽然文学梦并没有实现,但在教育的路上却也扎实而愉快地走了这么多年,也算是实现了童年时的梦想。我想,这也是读书带给我的人生经验与财富吧。联想到如今人们多忙于工作,在快节奏的情况下,往往没有了读书的时间,或是觉得读书成长反而成了可有可无的事,这真是令人遗憾。
  ——深圳木棉湾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主任、语文老师王红敏《读书,让人充实》
  语文教学,向来提倡孩子们要大量阅读,教材改版后,这个要求提得更明确、更高了。因此,老师们花费了大量的心思,推荐书单、开设班级图书角、举行读书会等。孩子们的书是读了,但作为老师,我们却很难静下心来去读一本书,理由嘛,能找一堆,但没读却是事实。
  为了督促自己赶上学生的步伐,我加入了“班班有读指导师训练营”,和全国各地的100位老师组成了学习共同体,开始了一起读书的打卡之旅。一转眼,半年的时间就过去了,一期一期读下来,竟然也坚持了五期,读到了第5本书。回想这半年,阅读上的收获自然不必提,但感悟更深的是参与读书会的经历。我梳理了一下,发现这样的活动之所以能够成功开展,有这样一些原因——
  1. 一个优秀的引领团队。“班班有读”背后有个强大的名师团队,陈金铭、张祖庆、蒋军晶等全国很多名师都是我们背后支撑的力量。这个团队很有远见,设计了从9月份一直到第二年5月份的读书计划,精心挑选了适合中小学老师阅读的书单。这些书籍涉及面也很广,既有绘本,也有专业性书籍、文学性书籍等。
  2. 一群志同道合、主管意愿上追求上进的人。正是这样的一种内驱力促使大家加入了这样一个团体,互相督促、互相鼓励,不掉队、一起走,共同成长。
  3. 一个优秀的组织者。每一期读书会,组委会都会安排一个负责的班长,每天督促大家、鼓励大家去阅读、打卡,汇报每天的打卡情况等,一本书读完时,组织大家分享收获,正是这样满满的正能量,才促使大家都能坚持下来。
  4. 数量、难度适宜的打卡任务。每一本书在阅读时,都会安排有打卡任务,不同的书籍,设计不同的任务,比如读王荣生教授的《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由于书籍比较专业,任务就是读完一章,完成2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而读汤汤老师的《到你心里躲一躲》时,由于这本书是童话集,相对简单,安排的任务则变成了读完整本书后写600字以上的读后感,设计阅读单等。任务驱动大家主动去拿起书本。不要小瞧这些任务的设计,既要符合每一本书的特点,又要丰富有趣,还得考虑老师们的生活实际,安排合理的时间、适量的内容,不可谓不花心思。
  5. 丰富的鼓励机制。孩子们喜欢被表扬,喜欢奖励,成人也不例外。每一期读书会结束时,组委会都会精心组织总结大会,为大家颁发奖状,奖励书籍,甚至会邀请名师、作家本人参与我们的總结大会,现场给老师们加油打气,振奋精神。
  我起初加入读书会,是因为主动性不够,想以任务来驱动自己读书。可这半年下来,我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任务驱动已经变成了责任驱动,主观性更强了。听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却可以走得很远。”我想这应该就是读书会这样的团体最大的魅力吧!
  ——深圳木棉湾学校语文老师姚珍珍《一群人,走得远》
  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推销类广告语,“心动,不如行动”,然而,阅读对我来说却是“行动,不如心动”。随心而动,随兴选读,随性阅读,是我理解的享受阅读的最佳状态。
  有时候之所以读了某本书,完全出于一种“偶然的兴趣”。我是一个喜欢看电视和电影的人,看思辨类娱乐节目《奇葩说》时,我被导师蔡康永说话时给予人的舒适感打动,于是便阅读了他的书《蔡康永情商课》,果真学到了一些说话之道。另一位导师——经济学家薛兆丰教授无论解析哪个辩题,都能用上经济学知识,这让我对以前完全陌生的经济学产生了兴趣,于是马上购买了《薛兆丰经济学讲义》。看凤凰卫视的节目,见识了梁文道谈话时的睿智,于是随兴而动,读了他的书《常识》,领会到时评文字的犀利与精巧。
  我是一个俗人,在阅读方面,不求精深,只求愉悦。因此,我认为阅读要随心,心里想要了解某个作者、某个理念、某个群体,不要管是否和我的工作、专业相关,见到此类书,先买下,就是了。阅读也要随兴,根据自己当下的需求、人生阅历或者社会的热点,选择有兴趣的书,读下去,就是了。阅读更要随性,一个人的心境和兴趣一直在变,我们的关注点也会随之变化,当一本曾经心动、曾经有兴趣的书,现在突然不想看了,没关系,暂且搁下,就是了。
  如此随心,随兴,随性,阅读才不会成为有功利性的负担,当我们的阅读不再是为了所谓的“博学”“涵养”“有用”时,我们才真正拥有了阅读,也做回了本真的自己。   ——深圳木棉湾学校教学处副主任、语文老师花艳丽《阅读:随心,随兴,随性》
  工作后,由于自己教学上的需要,我读得更多的是实用性书籍,比如这段时间阅读的薛瑞萍老师教学日志《心平气和的一年级》。
  作为一名低年级的语文老师,教学重点一直放在基础字词的学习上。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能引导学生多造几个句子,就认为自己做得很不错了。然而教着教着,无聊之感油然而生,自己的水平似乎也在一天天下降。读到《心平气和的一年级》中“语文不光是课,语文是一股美丽的生命之流”这句话后,我对语文学科有了新的认识。语文教给学生的,是用语文的视角看待生活,如果学生很开心,他可以吟诵“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来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如果他尽情地玩耍,可以吟诵“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教师一旦教会学生从语文的视角去看待生活、体验生活,那么他们的生活必然是诗意的。
  热爱生活也一定会爱上语文学科,有了兴趣,何惧学生不努力学习呢?语文的学习从来都不是几个词语和几句话能够囊括的。不论年级的高低,语文学习都应该从大量的阅读开始,从整本书阅读开始,在阅读中感受中国汉字的韵律美、积累丰富的词汇量、体味文字背后的喜怒哀乐。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决定了一位语文教师课堂的深度和广度,作为一名新老师,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深圳木棉湾学校新任语文老师赵楠
  近几年我主要在读《世纪三部曲》《中国历朝通俗演义》《东周列国志》《三国志》《大明王朝1566》《明朝那些事儿》等大部头历史类作品。读这些作品不仅让我了解不少历史上的秘闻,更让我领略到了古文之美,特别是奏章、诏书的文字之美。《出师表》是教科书上的经典奏章,而历史作品中这样优秀的奏章真是数不胜数。如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的诏书,文中褒扬曹操扫平六合的功绩,分别用了“翦之”“致讨”“授首”等完全不重复的动词,显出極高的遣词造句水平,又反复用“此又君之功也”,读之让人为曹操的文治武功而莫名激动。
  ——深圳木棉湾学校办公室主任、语文老师陈淋《勤阅坟典,以史为鉴》
  我喜欢读龙应台的书,从《孩子你慢慢来》到《亲爱的安得烈》再到《地久天长》,她的文字温柔纤细,从她的文字里我领悟了人世中为人父母和为人子女应有的情感牵绊。我喜欢看莫言的小说,从《檀香刑》到《红高粱家族》再到《生死疲劳》,他书里的人物生活感极强,我感受到了人生百态,酸甜苦辣。
  作为一名体育老师,我一直认为读书和锻炼身体其实是一样的,你锻炼一天、一个月看不出来多大区别,但如果你坚持下来,三五年后就会发现,身体和精神状态明显有了质的跃升。读书的人与不读书的人,终成天壤之别。
  ——深圳木棉湾学校体育老师叶楠《读书的意义》
  责任编辑 黄佳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231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