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语阅读教学中素材拓展引申应把握好三个尺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石。教师要重视阅读方法的引领和阅读素材的延伸,从而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打开文化之门,享受文学的魅力。根据教学实践,探讨在阅读教学中素材的拓展延伸需要把握“适题”“适时”“适度”三个尺度。
  关键词:适题;适时;适度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在阅读素材的延展上不能很好地把握好尺度,出现了过犹不及的现象。拟根据教学实践,探讨在阅读教学中素材拓展延伸的规律,认为应把握好“适题”“适时”“适度”三个尺度。
  一、拓展的内容要“适题”
  当前的初中阅读课堂,许多教师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大量地给学生拓展知识。如果拓展的素材、内容与文本相关,并且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这种拓展应该是合情合理且有必要的。教师要有意识、有方向地开展阅读素材的拓展,要充分考虑阅读素材拓展的“适题”。
  “适题”要求教师所拓展的阅读素材内容必须符合该文本的主题。教师要明确本节课的文本的内容、体裁、学习目标等。如果教师违背所学文本的教学主旨进行拓展,会适得其反。以《植树的牧羊人》一文教学片段为例:
  师:文中这样写道:“他先是失去了独子,然后妻子又去世了,与羊群和狗为伴。”从这一段你看出牧羊人怎样的形象。
  生1:孤独。
  生2:可怜。
  生3:命苦。
  师:请同学们探究为何牧羊人在孤独的意境下选择植树。
  生4:他更喜爱植树。
  生5:羊群破坏了树苗后,他选择了植树。
  生6:放羊是短期效益,植树是长远的眼光。
  师:我们存活于世/不和谁争/不屑和谁争/热爱自然/欣赏艺术/用生命的火焰/双手炙烤取暖/我们时刻准备发出……(教师展示这首小诗,让学生围绕小诗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生7:我们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生活。
  生8:我们要有一种随时准备出发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生9:我们要热爱自然,有一种积极的美好的期待。
  师:这首小诗展现了我们需要用一种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去面对每一天的生活,文章中牧羊人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一心植树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心中的情愫。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让学生相互交流探讨,分析牧羊人为何在他妻子死了之后才选择植树,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了点评。这节课学生看似在问题的探讨中增长了见识,但实际上这些探讨都与本文的教学目标无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探讨“牧羊人的大爱精神”,如果教师无限制地引申与主题无关的阅读材料只会误导学生,使得学生的思维产生偏离。
  二、拓展的素材要“适时”
  教学的机智和灵动体现在课堂上,即教师能够随时抓住学生产生的问题,并且能够选择适当的时机将自己发掘的资源素材有效地在课堂上呈现出来。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又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素养和能力。
  适时拓展阅读素材可以体现在教师对文本疑惑点的分析讲解上。文本的疑惑点有时暗藏在文本细节之中,有时存留在文本的空白之处。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能够抓住这些疑惑点进行拓展,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解答疑惑,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挖掘阅读的深度。比如,在学习《蒹葭》的时候有的教师这样引入:
  师:请同学们听一首歌曲。播放《我的祖国》。
  生听音乐,师生共唱三段《我的祖国》。
  师:在刚才的歌曲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层次性和变化性,强烈的情感似乎要喷涌而出,我们可以以这种情感去朗读诗歌。
  师:诗歌和音乐是相互联系的,能不能用刚才《我的祖国》的重章叠句的方法来理解《蒹葭》?
  生1:他们韵脚相同,都押“ang”韵,这个韵吟诵起来有力而且悠长。
  生2:中间的韵脚是变化的,有一种微妙的变化之感,其实是作者情感的变化。
  这个教学片段教师巧用学生会唱的歌曲作为补充的阅读资源,使学生轻松地理解诗歌中枯燥的韵脚,机智灵动。
  三、拓展的素材要“适度”
  文本的拓展延伸知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其最终的目的是服务于初语的阅读教学,让阅读更加深入有效。
  首先,拓展阅读资源要注意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引入过深的阅读素材,会阻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如,某教师在执教《湖心亭看雪》一文时进行了如下拓展阅读:
  师:同学们请看文中说到“问其姓氏,金陵人,客此”。在这里作者没有写张岱的姓名,而是标注出作者的籍贯,作者是有意而为之,想一想作者为何这样写?
  学生一片茫然,无从解答。
  教师补充相关的背景资料。“南京在古代被称之为金陵,是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来朱棣将都城迁往北京。从这一背景可以看出,张岱将之称为“金陵”,说明在作者的心中对南京是有一定感情的,我们再看这一段文史资料。
  师:清兵入关之后,开启了一场文字狱。故事是这样的:《明史稿》的部分被朱氏的后人卖给了庄氏。庄氏对文章中的内容进行细致地润色加工,并且在文中提及到一些明朝的事情时候,庄氏仍然喜欢使用明朝时的旧语,这一点被清朝部分官员知晓,将其打入监狱。
  生1:这里表现了作者对明朝有着深厚的情感,表达作者亡国之后的一种痛感,但是作者又不敢直接的表达。
  师:在《陶庵梦忆》序中有这样的描述:“陶阉梦国破家亡之后,无所求,无所去,竟日披发入森林,成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然不敢与之接。”
  生2:这看出了张岱在国破家亡之后对国家一种痴情和执着。
  教师引入大量的文史知识和创作背景,这看起来似乎是帮助学生拓展了知识面,但是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这些文史知识并不了解。如果课堂上教师抓住这个跟学生展开扩展很容易使文章的讲解失“度”。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浅显的文言知识,提升欣赏古典文学的品味”。如果教师在一些学生难以明晓的文史哲的知识上拓展,很容易违背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湖心亭看雪》一文阅读的关键是使学生在写景的艺术中品味作者的心境,其关键之处应该是文本解读。
  其次,在阅读素材的拓展延伸上教师应注意选取的数量一定要适度。阅读的重点还应该是所学文本,拓展素材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所以一定要注意数量的控制。下面是笔者关于《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教学设计:
  活动一:品味“美景”,学生品读文中语句,分析美景。教师适当补充“雾凇之景”“雪水的图景”等自然画面,促进学生了解湖心亭雪景的特色。
  活动二:品味“痴情”。教师引入张岱的简介,让学生知人论世,理解“痴情”。
  活动三:体悟“痴心”。教师紧扣文本引入明清两代的文史,从而品味作者对国家的情感。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人、景、情紧密结合,紧扣文本,补充阅读素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学生通过补充的素材,精心细读文本,赏析了“美景”,体悟了“痴情”“痴心”,深刻掌握了文本的主旨。
  总之,阅读资源的拓展和延伸要遵守三个度,只有“适题”“适时”“适度”地去进行文本的拓展,学生才能收获阅读的惊喜,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晓香.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和出路[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2003.
  [2]李付萍.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及对策探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
  作者简介:陆慜俐(1981—),女,江苏省海门市开发区中学一級教师, 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316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