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课程群的构建逻辑及其适用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董以红

  摘要:以行政管理专业为例,对课程群常见的四种构建逻辑进行利弊分析,发现没有一种完美的划分课程群的方法,课程群的构建逻辑设计要充分考虑其适用性,专业课程群构建可以采用多种逻辑灵活组群。
  关键词:课程群;构建逻辑;行政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3-0099-02
   目前,在众多高校的课程群教学改革实践中,由于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构建逻辑,课程群的建设极易流于形式。科学、合理的构建逻辑是课程群建设的关键,理清各种构建逻辑及其适用性,可以为当前的课程群教学改革提供思路借鉴。
  一、课程群的概念界定
  一般认为,课程群是若干门相互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的课程组成的课程群体,但关于课程群的概念,还应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课程群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使群内各门课程协同作用,发挥整体效益,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和效果。学科发展的目标是知识的发现和创新,而课程群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尽管组建课程群会促进教学团队建设、完善专业培养方案等,但课程群建设并不能解决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的所有问题。因此,课程群的评价标准也不宜过于复杂和扩大化。评价标准应重点考虑课程群的知识体系是否科学、完整,各课程教学内容分配是否合理,实践教学是否得到优化,教学效果是否得到提升等方面。
  第二,课程群建设的关键在于按照一定逻辑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这种优化整合不是将若干课程简单地组合到一起,而是要以课程间的逻辑联系为基础,对群内课程进行重新规划,填补原先课程间的空白,删除原先课程间的重复,体现群内各课程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每门课程与整个课程群的关系,从而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益。而且这种整合优化既包括理论课程的整合优化,也包括实践教学内容的统筹安排。
  第三,课程群不等同于课程体系、课程模块、系列课程和大课程。课程体系建设着眼于宏观层面,主要是调整课程的构成与比例,通常不需要对相关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再设计。课程模块、系列课程都是由若干课程组合而成的,不是融合而成的。大课程强调课程的整合优化,但要求各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高度融合;而课程群的组建只是找到课程之间的逻辑联系,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多数课程的性质和主要内容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综上,本文认为课程群是为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以学科或专业为组建基础,将若干门有逻辑联系的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整合优化,构建成知识体系完整、结构分明的课程群体。
  二、课程群的构建逻辑及其适用性——以行政管理专业为例
  科学合理的构建逻辑是课程群建设的关键,但应按照什么逻辑来构建课程群,值得商榷。以行政管理专业为例,目前课程群的常见构建逻辑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依据课程重复的知识点
  课程群建设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解决课程之间知识点的重复问题,因此第一种可能的构建逻辑,就是按照重复的知识点进行课程群的逻辑构建。这种构建方法相对简单,可以迅速建立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节省教学课时,避免知识重复给学生带来的学习疲劳感。
  但如果只是按照重复的知识点进行课程整合,容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课程群划分的操作性并不强。例如,行政管理属于交叉学科,其专业课程设置涉及政治学、法学、管理學、经济学等诸多学科,不仅同一学科内部课程之间有大量知识点的重复,而且不同学科之间也存在部分重复的内容。因此,单纯按照重复的知识点来构建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群确实很难理清群的边界,即便是可以融合所有重复的知识点,但融合之后的课程构架并不科学,并不能够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达到课程群建设的主要目的。因此单纯依靠这种构建逻辑组建课程群,可行性不强。但这种逻辑对于多门课程之间内容的横向整合有着重要意义。
  (二)依据课程的性质和功能
  这是最常见的课程群构建逻辑,通常是根据专业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模块和课程体系,依据课程的性质或者功能作用进行逻辑构建。例如,有高校按照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组建了公共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和专业方向课程群。[1]这种构建逻辑之所以最为常见,是因为课程群建设必须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种逻辑与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基本一致,并且适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培养的递进规律,且不需要进行大幅度的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课程群建设的难度相对较小。
  但只是根据课程的性质、功能进行分类,形成的课程群内部各课程之间在教学内容上明显缺乏联系。例如,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要求学生掌握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法学等基本理论知识,因此,该专业的基础课程群至少要包括管理学、政治学、法学概论、经济学原理等课程,而这些课程分属不同学科,在具体研究领域和内容上相对独立,知识联系不够紧密。因此,仅仅按照课程的性质和功能组建课程群与课程群的内涵和建设目的并不完全相符。
  (三)依据课程的应用性
  第三种构建逻辑考虑的是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主要是根据课程的应用性进行组群。这种构建逻辑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对课程进行重新规划,可以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这种组群方式对于部分应用性、技能性较强的课程是比较适用的,但对于理论性较强的一些课程就明显缺乏适用性。例如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包括组织策划能力、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公关和应急处置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如果围绕这些能力构建课程群,一部分重要基础性课程如政治学、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西方行政学说史等难以入群。为了解决这种困境,一种可行的方法是把应用性、技能性较强的课程专门划分出来,构建一个专业技能课程群。   (四)依據专业领域的热点问题
  按照这种逻辑构建的课程群可以称为问题型课程群。问题型课程群实际上是跨学科的,比如从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的不同角度对某一行政管理热点问题展开分析。这种逻辑构建是非常理想的,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整合应用所学的多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问题型课程群通常需要大幅度调整原有的教学计划,难度较大,并且大部分专业课程无法入群。且需要施教对象具有相关学科知识的基本储备和已经具备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这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有难度的。如果仅仅就问题或专题进行课程群建设也难以全面覆盖专业知识。有人指出问题型课程群教学意义不强,这些课程群所要实现的社会目的,完全可能通过其他途径来实现,并且更有效率。[2]一种可能的做法是不采用课程群的形式,而是在高年级开设公共管理前沿问题、公共管理案例分析等综合性课程,将多学科知识加以整合、应用。
  三、结论
  课程群建设首先要考虑为什么要组群?哪些课程能组群?组群的依据是什么?只有理清课程群构建的逻辑,才能真正体现课程群建设的意义。课程群的构建逻辑多种多样,既有横向联系逻辑,又有纵向联系逻辑;但没有一种完美的划分课程群的方法,任何一种构建逻辑都有利弊之分。因此,课程群的构建应该主要考虑其可行性、适用性,不应只停留在理论和理想层面,要考虑各种构建逻辑的适用学科、适用专业、适用课程以及施教对象。一个专业的课程群也并非只能按照一种逻辑来构建,可以根据学科或专业发展的需要按照多种逻辑灵活构建。另外,课程群的构建也并不一定要把专业的所有课程都整合入群,比如专业培养方案中的通识课、任选课等可以根据需要决定是否入群。
  参考文献:
  [1]郑克岭,颜冰,曾富生.对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群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思考[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4).
  [2]付八军,冯晓玲.高校课程群建设:热潮还是趋势[J].江苏高教,2007,(4).
  The Construction Logic of Course Group and Its Applicability
  —Tak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Major as an Example
  DONG Yi-hong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Qil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Jinan,Shandong 250353,China)
  Abstract:Tak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major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analys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four common construction logic of course group,and finds that there is no perfect method to divide the course group.The construction logic design of course group should fully consider its applicability.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 group can adopt a variety of logical to form course group flexibly.
  Key words:Course group;Construction logic;Public administration major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399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