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人工智能时代的职业冲击与高职人才培养升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周金容 孙诚

  摘要 人工智能时代,以人工智能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引发了产业领域的深刻变革。在人工智能发展浪潮的影响下,劳动力市场出现结构性失业和全面性失业并存的困局,职业岗位的形式和秩序也发生着深刻变化。为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需要加快推动人才培养目标跃升,推动培养方式走向个性化定制,推动教学模式走向人机交互。针对当前高职教育在培养理念、培养方式、培养规格、培养载体、师资力量等与人工智能相脱节的问题,应从理念重塑、教育技术置换、教育要素优化配置、延展学习场域、加强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应用以及师资建设等方面着手,实现人才培养升级,满足人工智能时代产业与职业变革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 人工智能;职业冲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28-0018-07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不仅在多种应用场景中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作为人类智能延伸的人工智能凭借越来越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深度思考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融合,推动着生产力飞跃发展,引发了劳动力市场和职业岗位形态的深刻变革。面对全新的技术发展趋势和劳动力市场变革形势,高职教育要实现现代化,更好服务于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实現民众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的需要,必须及时更新人才培养理念,转变人才培养方式,升级教育教学体系,培养更多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变革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人工智能时代职业岗位面临着深层次冲击
  (一)工作机会逐渐被机器替代,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业和全面性失业并存
  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史表明,科学技术的重大进步在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同时也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创造性的破坏,滋生出众多社会问题。人工智能的出现本来是为了更好地解放人类的双手,让机器更高效、更精确地替代人类工作。但随着人工智能的水平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强大,其发展势头已经逐渐超出减轻人类劳动负担的范畴,开始全面冲击就业市场,造成越来越多的工作机会被机器取代,劳动力市场日渐呈现出结构性失业和全面性失业并存的局面。
  首先,在职业结构上,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淘汰大批传统岗位。工业化大生产是以大规模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在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建立了规模庞大的制造业体系,容纳了数以亿计的劳动力。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产业体系中仍有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在流水线上劳作。然而,随着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的融合,高水平的自动化生产正在迅速取代人工操作的流水线,促使大量程式化强、重复性高的劳动岗位消失,低技能型劳动者面临的失业风险和再就业压力与日俱增。
  其次,在就业市场上,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取代大批职业。新世纪以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人工智能已经渡过了简单模拟人类智能的计算阶段,进入到能够主动思考并采取行动的认知智能阶段,初步具备了全面辅助甚至代替人类工作的能力。以往人们普遍认为需要人类独特智力和创造力才能够胜任的工作类型也逐渐被纳入人工智能的能力范畴,导致大批脑力劳动者也面临失业的命运。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期内,随着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将更加强大,应用也将更加广泛,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工作交由智能终端、智能机器人以及智能软件来完成,相应地,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岗位从就业市场上消失。同时,就业市场上的岗位类型也将发生深刻变革,劳动力市场上结构性失业和全面性失业并存的局面将持续较长时间,这就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要求和挑战。
  (二)“云劳动”的工作出现,重塑职业岗位的形态和秩序
  岗位是企业生产流程中的核心组成要素,是企业为完成某项特定生产任务而确立的工作单元。要充分发挥岗位的作用并创造价值,就需要设计科学、规范、合理、明确的岗位职责,即岗位对应的工作内容和责任范围。在传统生产组织模式中,每一个岗位都有着清晰明确的职责,其岗位职责不仅有系统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还有详细的文本界定和说明。但如今,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不断融合,基于互联网而产生的新型劳动组织形式一一“云劳动”出现了。“云劳动”依靠互联网来连接产品以及服务的供给方与需求方,借助网络智能设备和网络终端实现人力资源的快速、弹性供应,颠覆了传统职业岗位的形态和秩序。
  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当下都有许多连接职业者和雇主的网络平台,雇佣方将目标任务发布到网络平台上,同时附上相应的价格,劳动者根据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时间安排选择某一项任务,一旦劳动者选定,平台就自动生成一份微型的短期雇佣协议,劳动者按约定的内容和截止日期完成工作任务,雇佣方验收合格后按照约定的方式支付报酬。这种新型的劳动形式不需要繁杂的规章制度来控制和约束劳动者的工作过程,也不需要连篇累牍的文本来说明劳动者承担的职责,只要劳动者准确理解雇主的需求和任务,自行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并交付合格的工作成果就可以。
  在这种工作模式下,劳动者基于目标导向的自律取代了基于企业规章制度的他律,岗位职责从明确清晰走向了模糊虚化,工作结果成为了雇佣关系的新核心。劳动者既是生产者,也是管理者,既是生产资料的占有者,也是生产资料的使用者,只有具备优良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驱动能力的劳动者,才能在新的职业岗位形态和秩序体系中获得更稳定、更优质的就业机会。
  二、人工智能的发展要求高职人才培养升级
  (一)要求推动人才培养目标跃升,加快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
  在人工智能时代,越来越多的人类劳动可以交由智能设备或智能终端完成,那些只具有单一技能,仅仅能解决特定专业领域问题的劳动者无疑是最有可能被人工智能装备取代的人群。因此,高职教育要及时推动人才培养目标跃升,加快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着力提升受教育者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形成与人工智能能力结构不同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一方面,人工智能是一门涉及认知学、神经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等多学科的交叉性学科,理解人工智能的技术原理以及熟练操作人工智能机器设备,需要具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功底。可以说,交叉性、集成性是人工智能的基本属性。高职院校要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就必须培养既精通人工智能技术,又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从外在技能方面看,高职院校要培养具备多学科知识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能在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灵活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能力。从内在素质方面看,高职院校要着重培养具备良好情感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多元能力的复合高素质型人才,以建立起与人工智能有别的个人能力体系。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科学。总体而言,尽管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但其还远没有进入成熟期,在许多重要领域的人工智能装备还停留在研发阶段或者验证阶段,在现在以及未来一段时期内,围绕人工智能的技术创新、发明创造仍有十分广阔的空间。高职院校要适时推动人才培养目标跃升,更加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着力提高学生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在内的综合创新能力,以更好地应用人工智能创新成果,并支撑人工智能领域的发明创造。
  (二)要求推动人才培养方式走向定制化,加强人才的个性化培养
  教育形式历来是与社会生产形式相伴而生、发展变化的。在工业化时期,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模式主要是大规模的流水线,大量劳动者聚集在厂房中进行集中、统一、标准化、流程化生产,与之相应的教育组织形式则是大面积的学校,大量学生聚集在校园中进行集中、统一、标准化、流程化地学习,藉由这种内在的一致性,学校造就的人才素质与企业岗位需求的能力结构实现了对接,并达到了教育效益的最大化。但在人工智能时代,流水线上机械性、重复性的体力劳动逐渐被自动化设备取代,写字楼里程序化、事务性的脑力劳动也有被人工智能替代的趋势。集中、统一、标准化、流程化的生产方式呈现出明显的衰退迹象,个性化服务、定制型生产逐渐成为商品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客观上要求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向定制化转变,加强人才的个性化培养。
  另一层面,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创造了条件。在以往的学校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依靠个人精力完成教学任务,在每个教师都要教授几十个学生的状况下,教师完成每天的基本教学任务就会耗尽大量的工作时间,想要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十分困难。在“人工智能+教育”的技术条件下,很多常规性知识教学工作可以交由智能网络教学平台来完成,部分学生管理工作以及学生信息收集工作也可以由学生信息平台来承担,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可以借助社交软件来实现,如此,教师能够从大量重复性、事务性、繁杂琐碎的日常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把主要精力用在开发个性化教学方案以及实施针对性的教学方面,从而真正实现人才的个性化培养。
  (三)要求推动教学模式走向人机交互,提升学生管理的智慧化水平
  人工智能时代不仅是社会生产模式深刻变革的时代,也是教育深刻变革的时代,不论是产业生产模式还是商业模式变革对教育模式变革的“倒逼”,亦或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推动,都要求高职教育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建立更加现代、更加先进的教育模式。
  首先,教学模式从人人交互走向人机交互。传统的教学过程是一个纯粹的人人交互过程,离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教学活動就无从谈起。在人工智能时代,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搭建的各类智慧化教学平台将显著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人机互动成为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中心环节。在专业知识教授方面,依托数量庞大的网络视频教学资源以及数字教学资源,学生完全可以在没有教师实时指导的情况下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即使有疑惑也可以通过人工智能问答系统来解决。在专业技术实训方面,依托虚拟现实智能平台和增强现实智能平台,学生可以在教室里体验到与真实工作情境和工作过程别无二致的训练环境,借助虚拟环境来操作和训练相关技术技能,从而提升对专业知识和技术的认识层次。
  其次,学生管理走向智慧化。学生管理是高职院校校园管理和教学管理的重要方面,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数量庞大,学生又都处于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青春期,学生管理向来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在人工智能时代,高职院校通过融合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搭建学生智能管理平台,不仅可以全面、系统地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家庭信息、学习信息、生活信息、发展信息,可以提前发现学生心理异常、防控安全事件的发生;还可以用于分班排课、学习进度监督、图书馆管理等方面,为学生构建更便捷高效、更利于个性发展的学习空间,解决学生的安全管理和教学管理问题。
  三、人工智能时代高职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理念滞后于人工智能的发展要求
  人才培养理念体现了高职院校对当代技术技能人才应该具备何种素质、如何培养等应然问题的根本理解,决定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影响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人工智能时代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应体现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时代特征,并契合现代智慧化生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要求。但从现阶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实践特点来看,其人才培养理念滞后于人工智能发展要求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尚未树立以综合素质提升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在工业化时期,精通一门技术是技术技能人才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劳动者职业发展后劲的根本来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处于工业化进程之中,受此影响,高职院校始终把专业知识教授和专业技术训练放在人才培养的第一位。人工智能时代来临以后,产业形态和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结构中,单一技术技能逐渐退居次要地位,综合素质开始成为高素质人才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当前很多高职院校仍然秉持着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尚未树立起以综合素质提升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另—方面,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未能有效执行以人为本的教学观。传统的高职院校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绝对主导者,学生更多地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在人工智能时代,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从业者拥有更强的创造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驱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需要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潜能的挖掘和兴趣的培养,但就目前来看,在高职院校中,教师主导教学过程,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主体成长内在需要的现象仍十分普遍。   (二)人才培养方式仍然固守学科专业单元和知识传授
  人工智能是一门交叉学科,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具有典型的交叉性、集成性特征。在人工智能时代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理应以专业集群化建设和专业群教育为专业建设的新方向,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产业生产对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新要求。但当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教育方面仍然固守以学科专业单元和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方式,不利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群体的职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学科专业壁垒森严,跨专业教育发展缓慢。在高职教育领域,学科专业不仅是一种教育的单元和专业知识的分类结果,更象征着一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不同学科专业之间分配了不同的学术资源,同时也成为学术资源进行再分配、再生产的框架和依据。在以学科专业为边界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各个学科自我封闭,几乎没有交叉融合的可能。尽管在人工智能时代,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愈发明显,但众多高职院校囿于传统学科专业管理体制下的种种利益牵绊,难以实质性地推进专业群建设,跨专业教育发展十分缓慢。二是教学仍以专业知识传授为核心,忽视学生体验。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人工智能时代的课堂教学与过去截然不同,学生有条件参与到整个知识构建的过程中去,完全可以通过体验与探究的方式获得新知。但在很多高职院校中,传统以专业知识传授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形式仍然占据主流,知识由老师到学生的单向传播仍然是知识传授的主要方式,学生无法参与到知识的构建过程和验证过程中去,课堂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人才培养规格未能有效满足人工智能时代对劳动者综合通用能力的要求
  与工业化时期相比,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生产、服务、建设、管理一线岗位对从业者素质能力的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高职教育要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应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规格,使之与人工智能时代的产业生产方式和技能需求相契合,但现阶段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仍停留在工业化时期,其人才培养规格难以满足人工智能时代对劳動者综合通用能力的要求。
  一是技能弹性不足,与人工智能时代工作岗位技能广度扩充的要求背道而驰。当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推广正在重构产业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也重塑着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职责要求,职业的稳定性被大大削弱,职业边界愈发模糊,只专注于发展单一技术技能的“工具型”人才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弱。然而,高职院校仍然把针对单一类型工作岗位的定向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导向,导致高职毕业生的能力结构无法满足企业岗位继续学习和转岗的弹性需求。二是通用能力培养薄弱,与人工智能时代工作岗位之间增强协同性的要求相悖。人工智能时代的工作性质已发生深刻变化,随着生产过程的集成性程度不断提高,产业生产过程对操作性技术技能的要求降低了,同时对不同环节、不同性质工作岗位之间的协同性要求提高了,也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沟通能力、协同能力、领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规格上仍以知识教授和技术训练为主,在职业综合通用能力的培养方面一直比较薄弱,不利于技术技能人才的顺利就业和职业发展,亟需调整人才培养重心。
  (四)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培养载体的教材和课程开发滞后
  在人工智能时代,各类智能终端设备将遍布社会的生产环境和民众的生活环境,人工智能技术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将成为未来每一个职业者都必须具备的素质。为此,2017年7月,国务院专门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鼓励高校在原有基础上拓宽人工智能专业教育内容,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近年来,国内各高职院校纷纷加强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资源建设等环节的应用,加快布局人工智能教育,但总体而言,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内容的教材和课程开发仍然滞后于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的步伐。
  第一,在教材开发层面。尽管当前国内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高职人工智能教材,但这些教材基本由各高等院校自发组织专家学者编写,不仅在系统性上存在欠缺,也不具备普适性。不仅如此,高职教育人工智能教材在种类和形式上也较为单一,大部分仍是纸质教材,更适合人工智能时代教学的数字化教材、网络教材、多媒体教材等的数量和类型都十分有限,无法满足不同类型高职院校的多元化人工智能教育需求。第二,在课程开发层面。尽管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人工智能课程,但不论是课程的覆盖面还是课程的种类都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同样地,在网络课程、体验式课程等新兴课程类型上,对应的人工智能教育课程更是寥寥无几,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人工智能教育的有效推进。
  (五)具备人工智能教学素养的师资力量不足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历史本身并不短,然而近年来才取得重大突破和迅速发展,不仅仅是我国,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具备较高人工智能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人才缺口。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又是一项尖端技术,其涉及的学科知识范围广、程度深,不经长期、系统地学习和训练,难以达到精通水平。这两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了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领域具备人工智能教学素养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一是高职院校现任的教师群体普遍缺乏人工智能教学素养。现阶段,高职院校中的教师绝大多数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人工智能教育,而且教师们每天都承担着很多教学工作,无法抽出太多时间进行专门的人工智能知识学习,实际上,他们对人工智能的了解和认知程度并不比刚入校的学生深多少,在人工智能教学素养方面积累严重不足。二是高职院校具有人工智能教学素养的教师数量有限。由于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明显影响的时间并不长,我国师范类高校并没有广泛开展过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因而其培养的人才在人工智能素养上并没有突出优势。加之具备深厚人工智能知识和技能的社会性专业人才数量较少,在产业领域尚存在较大人才缺口的状况下,高职院校想要从社会上引进具有人工智能教学素养的人才也比较困难。在这些现实条件的制约下,高职院校中具备人工智能教学素养的师资力量明显不足,难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人工智能教育。   四、人工智能时代高职人才培养的升级之路
  (一)重塑教育理念,培育与人工智能发展相适应的复合型人才
  人工智能时代的高职教育要实现“转型升级”,就需要重塑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与人工智能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第一,高职院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人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的主要目标。在高职院校中,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育培养的对象,高职院校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核心是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教育观念上,高职院校要转变过去技术至上的功利主义教学观,要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主体性和整体性,推动学校教育从知识和技术传播向“德智体美劳+德技并修”的全面育人格局转变。在教学方法上,高职院校教师要围绕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樹立终身学习意识等制定教学方案,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参与。
  第二,高职院校要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人工智能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规格与过去截然不同,由于越来越多的人类劳动终将被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机器设备替代,精通单—工具或者机械操作的人才类型将更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因此,高职院校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着力促进专业教育与人工智能、人文科学的融合,尤其要把人文素养的培育摆在与技术技能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时,要重视职业综合通用能力的培育,促进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对多元职业环境的适应性,增强学生的职业发展后劲。
  (二)推进教育技术置换,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在高职课堂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同人类智能一样,都是基础性能力,其应用场景拥有无限的延展性。在人工智能时代发展高职教育,要想利用好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优势,应大力推进教育技术置换,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在高职课堂中的应用,建立全新的智慧课堂。
  第一,高职院校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人工智能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是“人工智能+教育”的典型特征。高职院校要加大投入力度,在现有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引进更多人工智能教育设备和技术资源,提高信息化建设与智能化建设的统筹层次,促进教育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层次、全面融合。
  第二,高职院校要建立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制度保障。人工智能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对传统教育技术的置换不能依赖教师的自觉,而要依靠硬性的制度约束来保障。高职院校要探索建立激励教师学习并掌握人工智能教学技术的制度措施,通过改革教学评价机制,改革教学奖惩机制等鼓励教师渐进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第三,高职院校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使之与人工智能技术相适应。教育方法和教育技术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意味着必须采取与人工智能技术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高职院校教师要切实增强人工智能时代推动教学模式“转型升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学习借鉴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翻转课堂、情景模拟、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教学方法,让学生更乐于接受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造,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和成效。
  (三)加强深度应用,构建与人工智能相匹配的高职“教”与“学”环境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必然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全方位介入、深层次融合的教育。就高职教育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只是“人工智能+高职教育”的一个侧面,要实现人工智能与高职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除了推进教育技术置换外,还必须构建与人工智能相匹配的高职“教”与“学”环境。
  首先,高职院校要推动智慧校园建设。智慧校园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高职院校要按照“智能感知,数据为体,流程为基,师生为本”的原则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加强顶层设计,采取系统化思维和方法进行方案设计与实施,构建起人工智能技术与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充分融合的整体框架。其次,高职院校要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搭建智慧化教学与管理平台。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信息化教学平台的融合,搭建新型智慧化教学与管理平台,还可以整合实验室、教室和图书馆中的各类教育资源,融入统一的云智能开放教学平台,从而增强教育学习资源的可获得性。同时,通过记录每一个学生登录该平台的学习和反馈记录,就能获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为实施更精准、更有效的教学管理提供依据。
  (四)优化教育要素配置,保障高职教育的多维驱动
  在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对高职教育的全面渗透还能帮助高职院校优化教育要素配置,保障高职教育的多维驱动,为高职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动能。高职院校要发挥好人工智能优化教育要素的功能,第一,要加强资源整合,优化课程设置。以往的高职院校囿于教育资源构建能力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很多局限,一些区域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类型,当地高职院校往往因为不具备相应的专业教育资源和教学条件而无法进行相应的人才培养工作。如今,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高职院校可以在校际之间、地区之间甚至国家之间共享专业课程资源,从而为培养更加多样化的人才开辟空间。广大高职院校要立足自身专业优势,持续开发强势专业的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凭借自身的优质教育资源与其他高职院校、教育机构进行资源置换或者共享,进而优化课程设置,拓展专业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第二,要强化线上线下互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人工智能时代,互联网已经从传统的PC互联网时代走进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智能终端的高度普及为现代高职教育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可能。高职院校通过建设“人工智能+互联网+教育”的一体化教学体系,能实现教育资源向每一个学生的定向推送、个性化推送,让每个学生方便地获取适合自身学习阶段的教学资源,并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学习。当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与困惑时,也能够通过网络学习平台与教师进行即时沟通,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建立起新的师生连接,构建起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师生关系。   (五)延展学习场域,构建新型的终身技能学习生态
  尽管人类已经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但人工智能技术本身的发展远未进入成熟期,人类不仅尚未发展出具备复杂思考能力的强人工智能,现有人工智能技术的实际应用范围也比较有限。可以预见,在未来,人工智能技术仍将长期延续持续发展的态势,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创造仍将不断涌现。高职院校要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产业变革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应当加快延展学生个体的学习场域,构建新型的终身技能学习生态圈,使其始终保持知识和技能更新的意识以及能力。学习场域可以分为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高职院校拓展学生个体的学习场域,也应当从拓展时间长度与空间广度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高职院校要把职业教育延伸到在职培训之中。传统的高职教育是终结性教育,学生毕业就相当于结束了受教育阶段。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职业者有能力应对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有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环境,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把毕业生的在职培训也纳入到广义的高职教育中,积极介入高职毕业生的再教育,与企业协同配合,共同延长高职学生个体的学习时间维度,为其终生学习提供环境支持。
  第二,高职院校要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在实训中提升学生的能力水平。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学校和企业共同育人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在人工智能时代,生产系统的复杂性和集成性越来越高,客观要求学生具备更加全面的知识和技能。高职院校要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现专业知识教育与技术技能训练的高度统一,促进高职学生顺利实现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通过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紧密配合,在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支持高职学生持续学习,从而构建新型的终身技能学习生态。
  (六)打牢师资基础,提升教师的智能化教学能力
  在人工智能时代发展高职教育,提升教师群体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水平和智能化教学能力十分关键。现阶段,不论是高职院校的资深教师,还是刚走上教学岗位的新任教师,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能力和人工智能教学素养方面都有待提升。高职院校要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需要构建起系统全面的教师培训体系,切实提高教师群体的人工智能教学素养。
  第一,高职院校要搭建创新培训平台。不论是提高教师群体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能力,还是增强教师的智能化教学能力,都需要一个围绕人工智能素养提升的培训平台,以承担相关的教育培训工作。高职院校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优先搭建创新培训平台,为提高教师群体的人工智能教学素养奠定基础。
  第二,高职院校要启动教师人工智能教学素养提升工程,狠抓教师培训。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教师群体的人工智能技術应用能力和智能化教学能力的培训工作,统筹校内外教师培训进修资源和渠道,提高教师培训的频率,争取短时间、高效率地提升骨干教师群体的智能化教学能力,并形成示范效应。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当建立长效机制,紧跟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步伐,持续提升教师群体的人工智能教学素养。
  第三,高职院校要创新培训模式,实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师培训体系。线上线下结合既可以成为学生学习人工智能的学习模式,也可以成为教师培训智能化教学能力的培训模式。高职院校可以依托人工智能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师培训体系,推动教师的自主学习、自我成长,建立起教师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的常态化发展机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402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