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区域教育科研文化建设的样态及实践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调查发现区域教育科研文化存在认识不到位,定位不精准;落实不到位,管理不规范;机制不完备,开展不平衡;能力不过硬,提升不明显等问题。加强区域科研文化建设,必须厚植文化土壤,让教育科研从自卑走向自信;构建制度体系,让教育科研从他律走向自律;强化行动支持,让教育科研从自发走向自觉;注重团队唤醒,让教育科研从自立走向自强,逐步形成管理文化与生态文化并行的教育科研文化样态。
  关键词:区域教育;科研文化;建设样态;文化自觉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1A-0043-04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在2018年7月印发的《江苏省教育科研文化创新区建设指标体系》中指出:“努力培育创新、民主、共享的文化品质,逐步形成自信而自觉、前瞻而本土的区域教育科研文化。”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最有力的智力支持,是全面提高教育效益的有效途径。教科研文化是一种在研究中催发并形成的文化,对教育科研的导向与凝聚的作用最为明显。教科研文化隐性的力量会有力推动教师投入到学校的教科研活动中,促进教師专业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在区域教科研的活动中,相关部门要重视对教科研文化样态的探究,积极搭建教科研文化的交流、学习和行动平台。
  一、区域教育科研文化建设的内涵与应有样态
  (一)区域教育科研文化的内涵
  区域教育科研文化具有“重合作、求特色、讲创新”的特点,形成导向功能、激发功能、助推功能、凝聚功能,建设一种“求真的环境文化、自强的行为文化、人本的制度文化、厚重的精神文化”。因此,区域教科研文化建设要着眼于促进教师发展,营造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以创新精神和创新的工作方式在区域内开展教科研活动,促进教育科研水平整体提升,积累创新工作经验,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带动更大范围内的教育科研发展和内涵提升,最终推动区域教育的发展。
  (二)区域教育科研文化的应有样态
  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和行为等,以及由这个群体有意识地辐射出来的活动。教育科研工作也正在孕育着自己的文化,并逐步形成管理文化、生态文化并行的文化样态。
  1.教科研管理文化建设。一是保证学校教育科研部门建设,选出教育科研能力强、乐于为大家服务、威信高的教科室主任;校校建好教科室,落实好经费投入、课题申报、成果推广、专家指导等制度。二是着力培养教师的研究兴趣。以鼓励为主,让教师享受教育科研的快乐。三是以写促研,以写促读。各级教科员人员应引领教师走向系统化研究之路,鼓励教师用自己最擅长的表达方式写感受最真切的教育故事。四是建立导师指导制度,接受教育科研熏陶。鼓励教师参与适合的各级各类课题研究,感受教育科研,学习一些基本研究方法。
  2.教科研生态文化形成。一是遵循教育规律,让科研自觉行动。被动的研究是无效的,自觉的研究者是科研的真样态。教师在各级各类的研究培训中,在自觉的研究发展中,逐步形成独特的研究风格。各种研究风格互融共通,便成为科研文化。二是弱化管理,做实科研服务工作。强制是不易形成特色的。相关部门主动研究,做好服务工作,才能使科研文化逐步形成。三是区域和学校教育科研形成“田野式”生态模式。教育科研“万类霜天竞自由”,教育科研文化由有形内化为无形、无痕。巩固基于教师生态的研究成果,尊重人才成长的规律,让每一位教师自觉、自由、自在发展,彰显学术魅力及人格魅力。四是互助共生,形成良性生长的态势。在教育科研的运行中,充分整合现代信息技术,让各种研究共同体的工作效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依托网络建立知识共享平台,让“互联网+”教育科研成为新常态,实现知识存量的快速增长。
  二、区域教育科研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认识不到位,定位不精准
  思想方面,有些学校存在科研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重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比如,学校计划里写着“科研兴校”,而实际工作中基本不依靠科研,或者不相信科研可以兴校;有的校领导看重的是教学工作,轻视科研工作,不顾长远发展,导致教育科研氛围和成效较差,没有发挥好科研引领的带头作用。
  (二)落实不到位,管理不规范
  管理方面,有的学校教科室领导力不足,科研项目落实不到位;有的学校管理缺乏系统性、规范性,教育科研效益不高。比如课题研究存在“申报热、过程冷”的现象,就是管理落实不规范的典型表现。有的学校教科室平时所做的工作就是催报材料、检查课题,指导不实在。科研与教研两层皮,没有体现科研的引领作用,也看不到真实的科研的好处,造成教师只是片面地认为科研对教学没有多大影响。
  (三)机制不完备,开展不平衡
  学校的科研机制不完备,发挥不出积极的激励作用。加上有些教科室主任执行力弱,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学校的教育科研氛围没形成良好的局面。特别是课题研究方面,学校只关心立项数目、何时结题等,对于过程缺乏有效监管。教育科研活动开展不平衡,有的农村中小学不重视教育科研活动,在局面还未打开时就把活动压在个别教师头上,造成了恶性循环,较为严重地影响了学校的发展。
  (四)能力不过硬,提升不明显
  教科研干部层面,由于职务的不断调整,学校教科室主任队伍中新手不断出现,有的没有能力有效指导教育科研。教师层面,常规教学占据了他们的绝大部分精力,教育科研的时间和精力被挤压,由此产生了能力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一些经验型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是没有扎实的理论研究,只依靠自己的经验进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三、区域教育科研文化建设实施策略
  (一)厚植文化土壤,让教育科研从自卑走向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深沉、更基本、更持久的力量。区域教育科研应致力于培育适宜的土壤,为学校营造浓郁的科研文化氛围和学术风气,帮助树立科研信心。   1.培育科研意识。一方面应注重宣传渗透,在专家讲学、教师培训等活动中阐释教育理念,达成“科研兴校”“科研强师”的思想共识,让科研文化的触觉不知不觉地深入到教师的大脑当中。另一方面应帮助教师走出误区,通过具体可感的案例,让教师感觉到,从备课到上课,从教材到学生,从新授到练习,从课内到课外,“科研”无处不在,消除他们对教育科研的抵触。
  2.优化科研环境。营造一个好的科研氛围特别有必要。学校应定期邀请专家来讲学,有计划地培养科研骨干,让教科研骨干带动教科研工作;推广科研成果,以教学的形式展示科研成果,让科研深入教学,服务教学;通过各级各类的活动,让学校的科研骨干大放光彩,让他们在自身提升进步的同时,也能给身边人带来前进的动力。
  3.注重学习熏陶。读书是最好的学习途径。鼓励教师读经典教育专著、学科知识专著、名师磨课等书籍,并提倡进行交流。交流的形式可以是读书笔记评比展示,也可以是读书心得灵感的碰撞。让一部分喜欢读书的人带动更多的人加入读书的行列。书越来越多了,读书的人也更多了,这才是学习的熏陶。
  (二)构建制度体系,让教育科研从他律走向自律
  制度文化是一种无形文化,是一种特殊的力量。区域教科研工作应注重加强教育科研制度建设,力求用无形的约束提升科研管理的有效性。
  1.建立导向性制度。相关部门应在年初制定计划,以“开展教科研活动,促进人的发展,提升教学质量”为立足点,高位设计教科研工作内容、实施方案,指導推进区域教科研工作。制定《区域教科研工作考评办法》,对中小学教科研工作目标实行动态管理与考核,调动学校抓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2.建立过程性制度。实行中小学教科研工作月报制度,及时了解和指导学校教科研工作,不断提高科研工作实效。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形成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校本教科研机制,把教科研工作纳入教学常规轨道,引导广大教师在“教中研”“研中教”,使教科研行为逐步成为教师的自主行为。
  3.建立激励性制度。定期召开区域科研工作会议,对工作先进的学校进行表彰,对工作中还存在问题的学校进行分析整改,找出原因,共同进步。在表彰科研成果丰硕的先进个人时,注重树立榜样、分享经验,以激励的形式引领同行,同时还应有适当的物质奖励。学校应逐年增加科研投入,以充足的经费保障激励制度的有效实施。
  (三)强化行动支持,让教育科研从自发走向自觉
  引导区域教育科研文化建设向“教育科研自觉”的目标奋进。以“五三三”工程为抓手,不断推动教育科研形成良序发展。
  1.抓好“五项”重点工作,丰厚教育科研文化底蕴。一是抓课题研究,强化成果转化。以学术的高度,指导教师把课题立在课堂管理中,真正把课题研究抓起来,帮助教师总结提炼实践中形成的独特做法,形成原创理论,推动成果转化。二是抓好论文写作,实行“教研写”一体化。开展“教研写”一体化科研系列活动,促进教师教育科研素养不断提升。多频次组织“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管理”“教海探航”“师陶杯”论文参赛教师互助互改活动,提升教育科研工作的活力,提升教师参与意识和热情,提升工作效率。三是抓好读书活动,持之以恒开展。督促学校完善教师读书活动相关制度,推动读书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建立教师读书制度,举办读书节活动,编辑《教师读书通讯》,推动读书活动形成文化自觉。四是抓好网络科研,扎实有效进行。充分发挥网络教研系统在教育科研中的作用,有效利用信息化系统创新教育科研方式,拓宽教研渠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五是抓好专业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积极开展教师专业研究能力大赛,推进课题研究与教育实践融合,促进“四会”(会学习、会教学、会研究、会写作)全能型教师的专业成长。
  2.加强“三项”基本建设,打好教育科研工作基础。一是加强科研机构建设。推动学校将教科室建设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安排校级领导分管教科室工作。督促学校按照《区域合格教科室建设标准》,配齐硬件设施,并设专职教科室主任。加强教科室管理,做到年度有计划、活动有安排,过程性资料翔实,分类建档,年终有总结、有考核、有评比、有奖惩。二是加强科研队伍建设。抓好校本研修,督促学校落实真理论学习、做好真研究记录,鼓励开展校际教科研学习交流活动,提升学校科研人员素质能力。培养科研骨干,引导和扶持学校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积极投入教科研工作;邀请专家、名师进行指导,选派科研骨干参加省内外高端研修活动,开阔视野、提高能力。加强梯队建设,把学校科研积极分子组织起来,成立教科研学术指导委员会,重点加强对年轻教师培养和指导。三是加强科研品牌建设。树立大科研观念,把教科研工作放在区域教育发展全局中去谋划推进,聚焦热点、难点问题,做实前瞻性研究,提出解决策略办法,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和科学论证。设立教科研成果奖,形成奖励跟着成果走、奖金跟着层次走、荣誉跟着先进走的鲜明导向,激发教师科研积极性,营造“人人抓教学、个个搞科研”的良好氛围。加快推进“教育科研文化创新校”建设,通过机制推动和典型带动,引导和鼓励学校在教科研上多动脑筋、多下功夫,创出特色品牌。
  3.实施“三名”培育工程,培育教育科研骨干。“三名”工程,即“教科研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培育工程。实施“三名”工程目的是,培养一批教科名师,打造一批科研名校,从而推动区域教科研工作提档升级。名教师评选的必备条件是个人有省市教科院(所)在研课题,并在省市论文竞赛中获一等奖或特等奖;名校长评选必备条件是学校在省市教科研活动中获得表彰,在区域教科研工作中获得先进集体,个人有省市教科院(所)在研课题,在省市论文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及以上奖项;名学校评选必备条件是学校在省市级教科研活动中获得表彰,在区域教科研工作中获得先进集体,省市教科院(所)在研规划课题立项数达到教师总数5%以上,并有2%以上的教师在省市论文竞赛中获一等奖或特等奖。
  (四)注重团队唤醒,让教育科研从自立走向自强
  文化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科研文化是其中最能突显学校地位的成分。它是由精干的研修团队们“生产”出来,并在不断的“破”“立”发展中推动高水平成果产出。
  一是成立教科研协作小组。整合可以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设想,融合可以创造一加一等于三的奇迹,在学校各方面力量汇聚到科研上来的时候,功能强大的“科研协作小组”便成立了。这样的小组节省研究的时间,提升研究效能,实现研究服务教学的价值,让研究与教学合为一体。
  二是成立“研写共同体”。“研写共同体”由区域内教科研骨干教师为中心组成,这些骨干教师来自全区域不同的中小学,覆盖面广。他们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科研素养,在课堂教学、论文写作和课题研究方面都有所树建,能够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引领带动全区域中小学教科研整体水平的提升。“研写共同体”内的教师定期开展教科研活动,采用专题讲座、现场指导、远程指导等形式开展共同研修工作。
  三是成立教科研领航教师群。大力实施教科研领航计划,成立区域、校两级教科研领航教师群。校级领航教师群由教科室主任担任组长,成员数为学校教师总数的5%以上,由省、市论文竞赛获奖教师组成。教科研领航教师负责指导开展有学校特色的校本培训和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性研究能力。教科研领航工作从培养教科研骨干开始,以点带面,最终实现全面开花。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恒续的过程,区域教科研文化建设是文化创生的重要举措,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以坚定的文化自觉构建制度体系、强化行动支持、关注团队行走,从而打造有活力的、流动态的、富有生机的区域教科研文化,推动“科研兴教、科研强校、科研优师”理念深化,带动区域教科研品质提升,着力打造区域教科研高地。
  责任编辑:李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540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