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古典诗词吟唱走进语文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现在的古诗词教学,离诗歌本身越来越远,老师逐字逐句的翻译,铺陈考试知识点,将诗歌本身的美感和韵味消失殆尽。而目前古典诗词吟唱的活动范围大部分集中在高校,在中学的少之又少,且古典诗词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表演形式也仅仅体现在朗诵上,这样在很大层面上忽略甚至瓦解了诗词本身所具有的音乐性,且从语言的学习来看,也使诗歌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原有的易读效果,同时也使得学生在对诗词的感受和背诵中,因为缺少了音韵支持而具有一定的难度。
   如果说古典诗词吟唱在高校是通过展演的形式推广,那么在中小学则是通过语文课堂进行推广。推广不是难事,难就难在学生的问题上。随着流行音乐的发展,中国的乐坛更多地引进的外来元素,如hip-pop、rap、摇滚、爵士等,而这些音乐也为大家广泛喜爱,对于中小学生更是如此。所以,如何让学生接受古典诗词吟唱,成为吟唱在中小学推广中最大的一个问题。
   一、古诗词与音乐
   1.古诗词与音乐的渊源
   《诗经·大序》中这样说道:“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现代语文中的“词”在《辞海》中的释义之一是:“词,诗的一种,一种韵文形式,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
   由此可见,语文与音乐的渊源已久。“语文学习可以让人们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拥有独特的情感体验。音乐又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它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情感和意志,具有传递社会信息和交流情感体验的功能”。
   2.音乐记忆
   对于古典诗词吟唱来说,音乐记忆首先是旋律记忆,其次才是情感记忆。学习古典诗词吟唱,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记忆是因为当今的普通话念诗或词往往消解了诗词的音樂性,而一旦配上了曲子,诗词跟着旋律走,背诗词就变得容易多了。中小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积累阶段,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背诵和理解是这一时期语文学习的关键。而现在的语文教学发现,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于语文的记诵积累没有兴趣也没有动力,在未能改变社会大环境的前提下,我们只能通过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来推广古典诗词的普及,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情感记忆是在完成了旋律记忆,即学会吟唱基础之上进行的。“情感记忆是人的情感对音乐所产生的反应和感受。音乐本身是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在演奏者再现它的时候,必然会融入自己的情感。不同的乐曲,会激发出不同的情感,产生不同的记忆暗示。情感记忆是在较高的层次上发挥作用”。吟唱者通过自己的吟唱,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去品味诗词中每一个字,每一个音的感情。
   “音乐是门高雅的艺术,是音乐家人生体验的流露,是一首流动的诗,是一部书,听音乐不一定非要听懂什么,只要你随着音乐节拍的紧张或舒缓、情感的喜悦或悲伤,心灵受到一定震颤、引发一些想象或联想,甚至一次愉悦、一点美的感受都可以。这样一节课,看似与语文学习无关,但在学生心灵播下一颗美的种子,一旦条件适宜就会发芽、开花、结果,这比任何一堂语文知识课都重要得多。”这不就是语文的本质吗?
   3.文学理解
   不同的文学作品,有着不同的理解作品内涵,而对应到每个个体身上,不同的人又会对不同的作品有着不同的理解,这样的理解,没有对错之分,唯一的要求便是能自圆其说即可。但在当今的语文课堂之中,学生的新颖的想法和理念似乎已经被参考答案限定得像一潭死水,不能有丝毫的波澜起伏。老师所说的就是正确的答案,其余的说法在考卷上都有着或多或少的风险,于是乎,学生也就“安静”了,老师也无力去研究和发现了。
   这样的语文不是语文,真正的语文应是面对同一内容,却能有着“百家争鸣”的形式,对于一首诗,一百个学生有着一百种想法和理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旋律能唤起孩子一些鲜明的表象。“音乐语言是由音乐的各种要素组成的,如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等。音乐是所有艺术形态中最虚幻、最无形、最不可捉摸的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用耳朵去听、用心灵去感悟,以具体的听觉体验形成意象形象。无形又无体的声音,经过人为的组合和建构后,就会产生一个富有高度逻辑性和强烈生命力的音响团体,它直接冲击着听者的灵魂。但这种冲击展现给人们的却是一种‘模糊中的清晰’和‘清晰中的模糊’的感觉。正是这种感觉,赋予音乐以极大的创造力和无限的想象力”。
   吟唱在课堂的进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百家争鸣”。古典诗词吟唱一方面有助于教师教学的更好展开,实现将课堂还给学生的要求,同时,对于语文教学具有积极的调节意义及指导作用。其中包括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内容的扩展、语文教学手段的丰富,以及语文能力考核的改革。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完成学习,通过自身的研习去体味诗词的情感,更好地理解并记忆,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培养学生的诗性品质和引导学生的诗性生活都具有良好的作用。
   二、古诗词吟唱教学的可能
   1.吟唱教学
   古典诗词吟唱在中小学推广,要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教,另一个是教什么。“如何教”与“教什么”是相互联系的,在思考“如何教”要以“教什么”为基础,而“教什么”则是“如何教”的前提条件,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简单地说,就是要考虑学生的学情,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吟唱教学也许就“画虎不成反类犬”了。
   “如何教”是指在吟唱课堂的教学方法,如何使学生愿意接受,然后从接受到学唱,再到学会,慢慢地爱上诗词吟唱,最后让吟唱成为帮助其提升诗词领悟能力的平台。所以说万事开头难,吟唱教学更是如此。如何让沉浸于重金属、摇滚乐中的学生,面对升学压力和考试分数的现实条件下,愿意伸出自己的耳朵,心平气和地听一曲古人之歌,这是一件难事,更难的是,个性十足的学生,如何愿意开口唱那咿咿呀呀的曲子呢?    而“教什么”则是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而言的,不同年龄,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所要教授的内容是不同的。哪些学生可以直接教给他们古曲,而哪些学生则需要从简单曲子学起,又或者说需要老师为这首诗重新谱曲,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
   2.诗词吟唱的起步
   对于一首曲子的学习,有三个步骤,首先学谱子,其次看歌词,最后将歌词和谱子合为一体。这是众多歌曲的学习方法,诗词吟唱也不例外。但值得注意的是,学会唱,只是诗词吟唱的基础性工作。最重要的是要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握整首诗或词的感情,并能引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一般来说,古诗词吟唱应把握以下技巧:“气息支持;语调抑扬;句读停顿;字正腔圆;韵味内涵;神态自然;动作协调。”择其简而言之,在语文课堂上的古诗词吟唱,最重要的是“语调抑扬”“句读停顿”“字正腔圆”这三个要素。语调有抑有扬,顿挫张弛有度,咬字发音字正腔圆,整首诗或词的感情会顺带着引出,内涵也便体现于此。
   对于诗词吟唱的初学者,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欢快的小诗,语文教材和我们校本的蓝皮书里也有摘录,如《鸟鸣涧》《长干行》《江南可采莲》《渔歌子》等,这些曲子不长,内容较为简单,节奏欢快,韵律明显,普遍受初学者的欢迎。从简单曲子着手,让学生大致了解诗词吟唱,并能够对其产生一些兴趣后,再进行一些难度较大的曲子的教授。给学生一个适应的过程,同时也让老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古典诗词吟唱对自己所教授的学生是否受用,以便更好地对其教学方法和方式进行调整。
   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老师可以在教唱之前带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几遍,让学生渐进《渔歌子》的情感世界,大致把握这首词的表达内容。紧接着便向学生示范吟唱,老师在吟唱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将想表达的感情表现出来,如停顿的地方、拉长音的地方、音量扩大的地方以及表情等,这样下来,可以将学生的兴趣点拔高,再进行教唱就容易多了。学生学习起来,也便容易了。
   三、古典诗词吟唱教学的各个阶段
   1.阶段一:从易开始,兴趣为主
   学生对于流行音乐的喜欢胜过古典音乐,同时他们也更希望吟唱能够融入流行的元素,让吟唱摆脱单调和枯燥,更具有时代的活力。那么这时候古典诗词吟唱的曲风也要随之变化。面对刚开始学习一种新东西的学生来说,“喜欢”是他们愿意学习下去的最大的动力,如果从一开始便排斥的话,那学习之路便难上加难。只有让他们喜欢或者不反感,才能深入学习。所以在吟唱初期老师可以考虑用添加流行音乐的方式进行吟唱教授。
   我们熟知的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就是一首典型的将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元素完美结合的作品,用轻柔舒缓的音乐,循序渐进的节奏,情感变化拿捏到位,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是完全遵照《水调歌头》的诗词内容进行谱曲的,而毛宁的《涛声依旧》则是抓住《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江风”“渔火”“钟声”“客船”等特定的场景进行了一定的词曲改编,原作者张继本意写科举落第之后夜宿他乡的孤苦和羁旅之愁,而《涛声依旧》通过对特定场景的把握再加以创作,融入新意,則将“《枫桥夜泊》的意境与现代人的爱情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这首曲子备受大众喜爱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其借用了《枫桥夜泊》的原词,更多的是通过改编和谱曲后,整首曲子传递出“在感慨已经远逝的感情中添加了一份重归于好的期盼,所表达的不仅仅是爱情,还有怀旧之感”。通过一咏三叹,给听众留下了无穷无尽的遐想空间。就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说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诗经》的抒情诗当中,《蒹葭》是悠远隽永的小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对它有如此评价:“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这首诗以“水”“芦苇”“霜”“白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全诗采用重章的形式,一唱三叹。抒发了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中间阻隔千重,诗人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这首迷人的诗,即使过了近三千年,即使有些字不认得,但念起来,仍能感受到那苍茫迷离的意境。几千年后,为了创作电影的主题曲,琼瑶撷取诗意,改用白话,将她改写成歌曲《在水一方》,再配以轻柔的曲调反复吟唱,在广大听众中形成共鸣。
   2.阶段二:利用兴趣,充分学习
   通过用流行音乐的形式,先带领学生开口“唱”,让他们在“唱”的过程中渐渐把握原诗歌的情感,再将古典诗词吟唱引入。任何事情的完成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古典诗词吟唱的学习也是如此,需要对吟唱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接受过程,才能做到对诗词有深入的体会。
   首先进行小曲子的学习,这些小曲子多数短小精炼,琅琅上口,与流行音乐之间存在一定的互通性和相似性,且音乐具有起伏和流转,或活泼生动亦或宁静怡人。如唐代诗人崔颢的《长干行》,曲子短小,意思明了,曲风欢快,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
   教师在进行教唱的时候注意角色的不同分工,上半阙可让女生吟唱,指导她们唱出少女之姿,欢快活泼;下半阙则由男生吟唱,此处为男子的回答,可吟唱出君子之态,潇洒翩翩。这首诗所需的学习时间并不长,诗本身的意思就极易明了,再加上曲谱简单、轻快,琅琅上口,学生极易学会,且男女对唱的形式,也能很好地调动起课堂的气氛。
   3.阶段三:巩固基础,提升领悟
   经过了吟唱的初步教学后,学生对于吟唱已经有一定的基础,知道如何唱,这时可以进行篇幅稍长的曲子的教学了。如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这首曲子的风格学生能够很好地把握,但如何将这份“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情感传达出来,同时每一句的情感又有怎样的不同,这是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学习诗歌的难点,这时老师便起作用了。
   教唱时注意“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轻声进入,以凄凉的景色引出愁绪,“罗衾不耐五更寒”在“耐”字处顿一下,后半句加重音量;“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是本词的精华处,此时感情加重,唱出对“梦”的留恋之情,“客”字一开始重音,而后音量转小,“一晌贪欢”唱出哽咽之语。“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悠扬缓慢,表现对故国缠绵的思念之情;“别时容易”四个字唱得很轻,并在“易”字处停顿一下,“见时难”逐渐加大音量;“流水落花春去也”感情渐渐加强,“春去”二字在此句中情感最盛,“也”字由于是文言助词所以唱得轻一些;“天上人间”回到缓慢的旋律,唱出怅惘之情。    不同的文学作品,有着不同的文学理解,同一篇文学作品,其内在含义也会因人而异。对于诗词吟唱而言,老师在其中起的作用是引领学生如何唱出感情,而非告诉他们,这应该是什么感情。赵谦翔老师在其书中说道:“以‘口诵’投入诗境,是为了感知诗歌的‘音趣’,即音乐美——押韵美、声调美、节奏美。”然而若“以‘心惟’投入诗境,是为了感知诗歌的‘意趣’。”
   对于吟唱而言,最为重要的两点,一是唱出感情,二是在唱的过程中与诗词内容发生互动,碰撞出让你感动的东西。这种感动如何寻得?在唱的过程中寻得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便是此理。一遍又一遍地读或唱,在心中自然而然会留下痕迹,渐渐地便会产生属于你自己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融合自身体验,感动便产生了。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感动,通过朗读和吟唱都可以获得,只是通过吟唱而获得的感动更容易。因为在唱的过程中,能够“沉浸醲郁,含英咀华”,忘却自己,完全沉浸于诗歌的意境中。
   4.阶段四:发散思维,自由创作
   在诗歌的学习过程中,鉴赏是最主要的,但鉴赏的目的“不只是为了享受音趣、情趣和理趣,同时也是为了获得文趣”,这“文趣”二字对于语文课堂而言,那便是文字之趣,咬文嚼字。古代诗人讲究炼字炼句,“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例子比比皆是。让学生通过诗歌的学习,对“咬文嚼字”有着独到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进行诗词创作。
   《论语·子路》中说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说,熟读《诗经》,把政治人物教给他,没能完成;让他出使国外,又不能独立的谈判;纵使是读得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古典诗词吟唱的学习更是如此,如果学生不能够通过学习进行自由地创作,那又有什么用处呢?所以在创作初期,对学生所创作的内容可以不用过多的限制,让他们任意而为,进行各类型的诗文创作,并为之谱曲。到了中后期,便可對他们的创作有一定的要求,如平仄、格律等等,让他们对诗词创作的体会更加深入。
   因此,创作学习的课堂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时,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具有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创作,并享受创作的过程。
   古典诗词吟唱,作为传统文化的展现形式之一,其自身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诗词的吟唱活动,是中华民族一项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古典诗词得以存在与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古典诗词如果失去了吟唱,就称不上是完整意义上的诗词,同时也很难获得广泛的传播与继承。对于语文课堂来说,古典诗词吟唱的应用,一方面为课堂增添活力和新的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音乐使其放松,也助其记忆和理解,另一方面也是传统文化得以继续传承,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并喜爱传统文化,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费洁.给语文插上音乐的翅膀[G].成功(教育),2009.9.
   [2]郭兰兰.音乐记忆与演奏心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3]毕研杰.音乐与语文教育[G].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8.1.
   [4]王春惠.论配乐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G].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3.1.
   [5]谢虹霞.从流行歌曲到诗词鉴赏[G].学知报,2010.11.
   [6]罗卫杰.浅谈高校古典诗词吟唱在建构和谐人格中的作用[I].黄河之声,2010.2.
   [7]赵谦翔.赵谦翔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
   [8]王国维.人间词话[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9]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此文获第十四届全国语文教师四项全能大赛论文项一等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649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