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后集团时代教育联盟的新突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钱澜

  摘要:太仓市实验小学教育联盟从2017年8月起进行了基于六校办学的专业调研,提出了“教育现代化一流学校连片发展”的新愿景。该联盟从影响学校办学品质的关键要素出发,在愿景使命、制度机制、课程与教学、教师发展与学生培养、结盟的效能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探索,较好地破解了城乡学校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关键词:后集团时代;教育联盟;新突破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2A-0047-05
  在我国,集团化办学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这是一种以契约为纽带构建的大规模、多层次的组织形态,是通过优势互补或以强带弱,推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的办学模式。2002年,为实现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实施城乡教师流动机制,太仓市开启了集团化办学的创新之路。2013年,太仓市顺利通过了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先进县市验收,标志着后集团化时代的到来。
  太仓市实验小学于2005年率先加入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行列,至今已走过了十五个年头,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的集团化办学:第一阶段为“名校+薄弱学校”的松散型集团,与新湖小学、新毛小学两所农村学校结对,捆绑式发展;第二阶段为“名校+薄弱学校”的紧密型集团,托管九曲小学、直塘小学两所农村学校;第三阶段为“名校+新校”的一体型集团,与新建学校太仓市科教新城实验小学实现“两校一长制”一体化管理;第四阶段自2017年8月至今,为“名校+多元校”松散型集团,与太仓市科教新城实验小学、太仓市科教新城南郊小学、太仓市新区第四小学、太仓市港城小学和太仓市沙溪镇第一小学建立“太仓市实验小学课程与教学教育联盟”(简称实小教育联盟)。
  后集团化时代六所不同类型的城乡学校结盟如何能够达到优质、均衡的目标和政府部门的期待与要求呢?我们用高度的文化自觉去践行,基于前期集团化办学的启示,从共同愿景、组织架构创新、课程与教学、教师培养和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等关键要素出发,进行了深入地探索。
  一、目标追求的新突破:多方联动确立新的共同愿景
  从2002年起,太仓市的城区学校每年都有12%的教师流动率,由于职称评聘的杠杆作用,大量青年骨干快速流向农村学校。到2017年后集团时代,十五年过去了,城乡教师的结构已经相对均衡了。2017年8月18日,太仓市教育局强势推进集团化办学,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进入教育联盟。模式是一所城区的相对优质校领衔,结盟其他各种类型的城乡学校6~7所,成立了课程与教学、学校文化、质量提升、品牌学科建设等多元教育联盟。
  分析结盟时实小联盟师资的情况,六校教师的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几乎没有差异,反而是农村学校的教师更加年轻化,学历层次高于城区学校,办学基础条件相当。太仓市实验小学经过多年的集团化办学,积累了比较多的实践经验,然而一所不到100名教师的学校输出了25名骨干担任兄弟学校的校级领导,优质师资被稀释的危机常常让新行政团队备感压力。而联盟中另外五所学校的校长都是刚提拔的年轻校长,且大多是从太仓市实验小学输出的副校长,她们有一种迫切想“独立创业”的沖动。基于以上情况,我们有必要思考“抱团结盟”的意义和解决“单体校”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为此,我们形成了多主体联动的机制,每月一次的联盟理事例会,由六校校长、教育局领导、教师发展中心的分管领导和合作的特聘专家共同协商,进行民主对话,反复研究抱团发展的意义与目标,做好顶层设计,催生了“教育现代化一流学校连片发展”的新愿景,并用“草根淘金计划”(课程建设)、“草根育新绿计划”(青年教师培养)和“草根播种计划”(学生学习方式变革)来推进目标的达成。达到教育现代化标准的学校,都是优质学校,这是走向优质均衡的根本标志。两年过去了,六所学校之间的默契建立起来了,各校的管理水平都逐步提升,骨干教师队伍都在稳步壮大,教育教学成绩快速提高。各所学校在共同愿景激励下重新修订了学校发展规划,有了达成更高的办学目标的勇气。
  二、组织架构的新突破:成立跨校六大中心探索多主体协同治理
  集团化办学初期,在托管农村薄弱学校期间,太仓市实验小学与九曲小学、直塘小学之间是紧密联系的,行政岗位进行“一对一”帮扶,城区行政带教农村校同岗位的行政,帮助其规范化管理,提高农村校的管理水平。在“名校与新校”一体化管理阶段,我们以太仓市实验小学为主体,来架构校际之间的管理中心,起到帮扶、引领的作用。
  后集团化时期的教育联盟建设——六校协同发展,师生数量变多了,生源和师资层次多元了。原本每所学校都是独立的法人单位,都有规定设置的行政岗位职数。当一个新的组织——“六校联盟”出现时,行政运作的流程、领导的影响都随之变化。我们首先要考虑六校之间如何产生“高效和谐”的运行机制,而不是把各所学校的活动拼凑在一起出现“高耗低能”的现象。华东师范大学杨小微教授认为:要提高教育联盟的效能,必须要进行组织结构变革的研究,要用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找到变革的依据、路径与行动,解决单体校不能解决的问题。
  我们从“责任分担、优势互补、分权领导、补齐短板”的原则出发,在六校之间架起了“六大管理中心”:管理决策中心、课程研发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学生活动中心、质量监控中心和资源配置中心。跨校六大中心是学术性的自组织。先由各所学校校长自主申请担任各中心主任,再根据各校校长的特长与学校的场地、办学特色,合理确定分工,太仓市实验小学的校级成员或名师担任副主任,协助各跨校管理中心主任开展工作。每个中心里面都有理事长单位的学校成员参加,体现了理事长单位主动承担义务的责任担当,同时也体现了对外开放、乐于分享的姿态和主动为兄弟学校、农村学校做贡献的精神。每一个中心里面都有城乡教师的参与,保证研讨工作时思考问题的不同视角和因差异而带来的思维灵感。结盟三年后必须淡化中心主任角色,组建跨校的研究小团队,以学科名师为组长,在课程开发、教师发展、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突破性工作上进行协同创新,减少在常规工作上的协同,提高工作效能,为未来解散联盟、放飞各校做准备。   三、课程建设的新突破:研究学校课程整体结构之美
  结盟初期,在专家的指导下,理事长学校召集六所学校对各自学校的课程建设情况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太仓市实验小学的课程建设得益于江苏省教科院科研基地学校的优势,2009年在江苏省教科研协进会上推广介绍了基于“草根文化”的学校课程规划的研制经验,2013年和2015年两次代表苏州在“江苏省小学课程规划与实施现场观摩研讨活动”上介绍了经验。草根情怀课程的整体建构特色鲜明,从实施的价值趋向出发分为“真味课程”、“玩味课程”与“情味课程”。我们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灵活有机地选择运用主题“大嵌入”与特色课程资源的“小嵌入”;有机融合特色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课程的多元化与选择性为每位儿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而联盟其他五所学校的课程建设也在区域整体推进的策略中同步前进,各校都有课程建设的亮点,但没有形成体系与个性;部分骨干教师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主力军,但大部分老师的课程意识并没有真正觉醒。六所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是校本课程门类过多,学科与学科之间无法整合,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不够融通,课程目标不清晰,与小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不匹配,对实施课程的时间与空间的合理性没有进行深入地研究。
  基于以上课程建设情况的分析,联盟理事长提出了联盟六校都要重构课程规划,“淘出”各校的特色课程,研究课程结构之美”的“草根淘金”。
  (一)加深对课程结构美的哲思。联盟决策层达成共识:课程的结构之美,体现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基础知识的完整性。学校管理层面率先落实课程计划,把握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重点,有效把控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比重;把握学科与学科的之间的时间比重,不随意挤占其他课程;把握人文课程与科学课程的比重,让学校课程既具人文性又具科学性;把校外课程资源融入校内课程资源之中,让学校课程具有社会融合性;把握课程生成性与开放性,把国际理解课程资源和STEAM理念引入各科教学,体现了课程的开放和融通之美。
  (二)完善课程规划与体系。联盟学校以太仓市实验小学草根情怀课程之研学课程、阅读课程、数学魔术课程开发为蓝本重构课程规划,与此同时,组队到张家港、吴江、昆山、苏州、上海、南京、重庆等地找课程建设对标学校学习,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关键要素出发,完善各校的特色课程,并把特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的课程规划中,重新修订各校的课程规划。然后,由六校校长和特聘的课程专家、教研员组成论证团队,走访学校现场,逐一论证各校的特色课程规划,保证规划的规范性、有效性、前瞻性和特色化(见图1)。
  (三)凝练各校教学主张。实施课程环节,我们以课例打样为手段,组队凝练各自学校的教学主张,寻找和各校文化匹配的个性化的句子。以深度学习为指引的课例有“学科+儿童哲学”课程、STEM课程、全科阅读课程、围绕“菜单”“蜗牛”的主题项目化学习课程,等等。邀请联盟内各所学校的教导主任与教研组长观摩学习,同时邀请科研与教研两类专家同台评点指导,各校教师回到自己学校后续再进行课例打样,普惠到学校的每位教师,并都形成了课程实施中鲜明的教学主张,彰显了不同的文化追求。
  (四)推广校内年级督导制。学校“以儿童为本的校内督导制度的整体建构”的建设项目于2017年获得了苏州市教育成果一等奖,这是太仓实验小学关注全程、全员、全面教育质量的成果。联盟以一年级起点研究为例,培训各校分管教学的校长和教导主任学会校内督导的方法与流程。围绕一年级学生识字量、数数能力、兴趣培养、身体发育、父母学历、家庭藏书量等设计了统一的调查问卷,让每一所学校进行实地调研并形成分析报告。六校集中交流后,校长们提出了“教在学的起点上”的有效教学策略。
  四、教师发展的新突破:关注城乡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路径
  2017年8月,联盟对六校的教师队伍进行了调研分析,太仓实小有50%的教师是农村学校调入的骨干,而农村学校也有30%~40%左右的教师是城区学校去交流的。特别是新教师预分配两年城区、五年农村的制度推行后,城区学校面临教师队伍老龄化,且出现3~7年教龄教师断层的状况。2018年,联盟与进城的农村教师和下乡锻炼返城的20位青年教师,围绕“城乡教师的差异”这一话题进行了访谈。大家普遍认为城乡教师在精神追求、个人发展、教学理念与方式、班级管理等方面依然存在较大差异。相对于城区优质学校的教师而言,农村教师大多安于现状,缺少科研意识,有的竟然排斥集体教研、外出学习,认为专家的理念都是空洞的,不切合实际的;教学理念比较传统,课堂上更多的是以教师教授、学生倾听为主,课堂教学目标主要是传授知识,而不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常态的课堂从不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班级管理比较粗放,重视训练学生遵纪听话,对“一班一品”的倡议无动于衷,班级建设缺少制度。
  随着教师流动政策的持续推进,城乡学校面临了一样的教师培养问题。城乡教师如何融合,如何摒弃劣质文化,重构新的优质文化,培养新生代的骨干教师?这是六校联盟教师培养面临的共同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了“草根育新绿计划”,尝试寻找骨干教师成长的关键路径与关键的策略,帮助流动的教师实现二次专业成长。我们从“托管期”建设多元教师发展共同体的策略转移到联盟期的“青年骨干个性化”培養策略。我们推广太仓实小“追随名师、突破自我”的培养模式,遵循名师成长的内在规律,关注从理念到行动到主张到风格的形成。
  (一)确立教师发展新标杆。我们把选择权交给各联盟校长,选择骨干的标准是:“如果教育局让您再去办一所新校,您准备带哪三位骨干教师一起去开创新局面?”这样选出的骨干代表一定具有担当学校发展使命的“文化符号”,具有示范性与辐射性。各联盟校一共遴选了18位35岁以内的青年教师作为联盟的重点培养对象,涵盖所有学科。把六校联盟最有潜力的、最年轻的、最想自我发展的不同学科的18位老师聚集在一起,聘请省内外一流的课程专家、一流的学科专家和各校校长作为导师,花三年时间进行重点培养。   (二)組建“新绿教师”工作坊。我们把18位教师以建立工作坊的形式进行精心培养,为联盟内学校提供教师培养的范式与路径。工作坊的形式有利于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探究能力和专业自信心。我们设计的活动有:1.充满期待的热身活动。第一次集中座谈,“新绿”教师谈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和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未来的追求。再由各校校长点评,激励梦想。每一位选中的教师都心潮澎拜,被重视的感觉让他们对未来充满期待。2.专业引领下的二次成长规划。专家导引,同伴点评,校长激励,基于新起点重做职业生涯规划。3.凝练教学主张确认教学风格。请每位新绿教师精选自己上课的教学视频片段,自我提炼教学主张,与跨校的“新绿”同伴对话并确认教学风格,与外聘高层次专家现场互动,修正自己教学主张与风格。工作坊这些活动有共同的特点——重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与“专家指导”三个核心要素,同时注重“团队学习”与“深度汇谈”,改变青年教师原有的思维结构和教学理念。
  (三)联盟晒课培养儿童立场。在联盟校长们的策划下,我们让18位老师在六所不同的学校围绕自己的教学主张进行“晒课”活动,邀请专家、教研员和学生给新绿教师现场评课。集中晒课后,大家围绕“城乡小学生学习力提高策略大家谈”举行主题沙龙等活动,增强新绿教师对不同生源的体验,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合力提高城乡学校课堂教学质量。
  (四)科研引领助推拔节成长。草根科研有利于培养思考型和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线老师。联盟内既有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深度学习的自由课堂的实践研究”的引领,又有基于深度学习理论下的各类微课题研究。联盟学校集中开题,集中研讨,互相借鉴。此外,联盟还为新绿教师提供了各种学习平台,一起参加“遇见最美自己”的省教科院科研基地协作活动。两年刚过,这些“新绿”教师均成为了学校中层干部或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
  五、培养学生的新突破:多层次互动推进城乡学生学习方式变革
  当下,城乡学生的学习状况依旧是有差异的。城区几乎95%以上的孩子都参加了各种培训班的学习,而这种培训班大多是培养兴趣,在综合学科方面也占了较大比重。我校曾对2017届300位一年级学生做过调查,高达70%的一年级学生都是参加综合类兴趣班的,有钢琴、绘画、写字、舞蹈、乐高等。而农村学校学生大多不参加培训班,有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好的,也会参加一些语数外的补习班。从学校教育看,优质学校对语数外以外的综合学科都是严格按课表上的,且和主干学科一样考核,要求老师要保证教学质量。而农村学校因为师资等原因,对综合学科,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重视不够,还常常被语、数、外等课所占。此外,城区学生的阅读量也明显高于农村学校。为此,我们提出了“草根播种”计划,推动联盟内六所学校尝试学习方式的变革,播种创造性学习的“火苗”,让学生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推动城乡学校共同步入教育现代化行列,对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探索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探索了学科育人模式,重视在课堂中的立德树人;以综合实践课程为突破口,融入地方资源,塑造各自学校的特色亮点;通过项目式学习成果集中展示,提升创造未来更加美好的学习方式的自信心。
  (一)一日体验培养联盟学生红色基因。我们在托管期创生的“跨校一日体验”课程的基础上,加入了党史、团史、队史的课程资源,引入“1+2+3”党带团、团带队的党建机制,1、2、3数字是虚指的,表示党员、团员和队员人数的逐渐壮大。党史、团史、队史,不仅要求图文并茂,而且要求师生都要参与其中,互动提问。这不单是联盟理事长学校发起,而是六校任意选择伙伴,两两对接,不断转起来,让学生都能到其他五所学校去体验不一样的课程内容。
  (二)推动各校项目化学习。在期初,联盟制定计划,让各所学校在五、六年级学生中遴选12位学有余力的学生,组成项目学习小组,让学生自主申报研究项目,自主聘请辅导员老师,每周活动一次,纳入学校的社团管理。期末,我们以举办学生大讲堂为抓手,每校选出优秀的学生集中讲述项目化学习的过程,展示学习成果,邀请专家现场点评,组织全年级的学生聆听,这样做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自主学习的创造力无限,只要给予空间与时间,学生的项目学习的选题广泛,研究也有一定的深度。
  (三)探索多样化学习方式
  联盟以深度学习的理论为指引,持续进行了前瞻性课例打样的研究。深度学习是2013年太仓实小与澳大利亚西贝思沃特小学联合加盟的一个研究项目。每年都要深度交流一次,积累了较多成熟的课例。六校联盟根据各校发展的需求,组织申报参与的项目研究团队,从观摩学习到同台上课,再到独立开课。每一个研究团队都是由城乡教师组成,有的研究“学科+儿童哲学”课例,有的研究研学旅行课程的整合设计,有的研究儿童全科阅读、有的研究智慧云平台的运用,有的研究STEM课程的推进。这些研究都是指向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新视角,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也容易收获成果。与此同时,联盟培养优秀的学生组成小小讲师团,以学生为主体,在六所学校巡回演讲,从走进学校大课堂到走进班级小课堂,再走向伙伴式的合作学习。
  太仓市实验小学教育联盟是一种中心孵化式的集团化办学模式,联盟内各所学校的校长都有长期在优质学校工作的经历,自带草根化工作方式。再加上联盟的抱团助推,因此,各所学校内涵发展迅速,不断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在学校文化建设、课程与教学、师生发展方面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联盟内校长摒弃了陈旧的模式创新办学,研究教育的时代命题,研究“一地一案”“一校一策”,把太仓实验小学教育联盟办成了一个共享成长、共创未来的教育现代化学校群,一种基于当下、面向未来谋划的新样态。
  责任编辑:赵赟
  The New Breakthrough of Educational Alliances in the Post-Group Era
  QIAN Lan
  (Taicang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Suzhou 215400,China)
   Abstract: The education alliance of Taicang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has been conducting a professional investigation based on six-school joint education since August, 2017, suggesting the new vision of first-class school allied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The alliance starts with the key elements which affect the quality of schooling to conduct a deep research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from such aspects as vision mission,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teacher development and student cultivation, and efficiency of alliances. As a result, the alliance has overcome the contradiction of the imbalanced and insufficient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schools..
   Key words: the post-group era; educational alliance; new breakthrough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893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