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小说教学内容灵动性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黄丽珠

  摘 要:小说占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总篇数不多,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该如何选择小说教学内容呢?首先教师要有语文课程意识;其次要有教材单元以及整个初中阶段的教材编排特点意识,当然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师文本解读的能力息息相关,体察小说结构安排的合理性,体察小说中叙事者的选择,体察小说中细节;最后教学内容的灵动性与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有关等,做到这些课堂才有充满灵动的可能。
  关键词:初中;小说;教学内容;灵动性
  小说占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总篇数不多:七年级下册1篇,九年级上册8篇,九年级下册4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如何选择小说教学内容,避免课堂僵化或热闹过后,实际上学生内心触动不多、影响甚微的现象?
  我们先看日常小说教学课堂呈现的几个典型模式:
  《故乡》:扫除字词障碍后,围绕小说三要素,结合课后习题,在教师的碎问和学生的碎答中,解决人物形象分析,完成小说主题的探讨。
  《范进中举》:课本剧如火如荼精彩上演,之后,依旧围绕小说三要素,课堂讨论此起彼伏、沸沸扬扬,对范进这一可怜又可笑人物进行分析,对选文的语言特色进行总结。
  笔者在这种革命样板戏般僵化的课堂中观课,心有戚戚焉:我们的小说教学怎么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不是在零敲碎打的小问题包围中过多关注小说的内容,而忽视了作家通过哪些技巧手法来表现内容?有没有很好地将语文核心素养渗透于课堂之中?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到了什么?
  同样一篇《范进中举》,青春派语文代表王君老师怎么上的呢?在王君老师的课例《探讨主人公身份的奥妙》中详细地记载了当时课例的起因、过程:她抓住一学生“杀猪的杀猪的,好好耍哟,咋个不是农民呢?”的嘀咕,课堂智慧生成,设计了“范进的老丈人为什么是个屠户?”的教学切入点,学生们紧扣文本,教师引导,总结得出艺术创作中主要人物身份的决定因素。这样的教学内容,敢说激起学生的只是一课时的涟漪吗?这样的课堂,能说不是灵动的吗?
  教什么,这是一个关乎语文课程价值的重大问题。一堂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或者只针对考试而教,那么教师的感染力再好,课堂气氛再热烈,价值都将是有限的。
  王榮生教授反复强调:“一节好的语文课,主要的标志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我们知道课堂是一个常量,面对一篇课文有许多文本秘妙的情况下,如何选取和确定教学的核心价值,成了检验教师是否合格或者优秀的试金石,因为我们不可能根据文本有多少教学价值就教什么,也不能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更不能好教什么就教什么。小说相对于另外三种文学作品,以其内容的丰富性、情节的虚构性、主题的深刻性、语言的个性化为教师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了多样性。
  小说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哪些事项呢?小说课堂的灵动性是如何显现呢?
  一、 教师要有语文课程意识
  王荣生教授的一节语文课9级累进标准中有要求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语文课程标准》是航标,是课堂延续的方向、核心支撑,不把“课程的语文”演变成“教师的语文”“开发和张扬是有界的,语文教师并不能代替课程或者篡改课程”。课标指出“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鲍道宏教授指出在语文课程经验组织下的小说教学要规范,不能过于随意,要注意知识的连续性,注意经验的顺序性,注意内容的整合性。王荣生教授也认为语文教学内容应建筑在“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上,依赖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整体规划。所以,语文课程意识的建立是小说教学的前提,绝不是随心所欲,孤立割裂的。
  二、 教师要有教材单元以及整个初中阶段的教材编排特点意识
  在语文课程目标意识下,去体察整个初中阶段教材编排侧重点,去琢磨小说单元教学要求,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能“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小说集中在九年级,应该说这样的编排是较为合理的,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架构。九年级学生经过两年语文素养的积淀,在快速阅读、情节归纳能力、语言鉴赏等方面有了提高,教材单元提示中明确要求“主要理解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验艺术特色,品味小说的语言”“在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着重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注重对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的培养,有专门的单元活动“走进小说天地”。这样教师通读教材编排特点,心中有丘壑了,就不会对七年级学生大谈小说特点,就不会仅对九年级学生提出速读这一初中起始阶段的要求了。
  三、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师文本解读的能力息息相关
  黄厚江老师说过“任何好课是以认真文本解读为基础”,语文教师要能从文本中发现教学资源和教学价值,“课堂的灵动就不会盲动,甚至变为乱动”。立足文本解读的教学立场、作者立场、学生立场,知道教学的路径,能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想,能以学生的眼光去解读,去发现学生的阅读误区和疑问,都是十分重要的。教师是作者与学生之间的中介人,引导学生一起体察小说结构安排的合理性。文章的结构如房屋的结构,设计巧妙了,才有嚼头。《最后一课》以“横断面”的结构法,将人物“从日常的常规心理惯性中冲击出来,使之进入例外的反常的环境”,情节设置的环境是在最后一节法语课上,小说感染力陡增。《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内容的选择绝不是停留在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主题的探讨上,而应该是引导学生体会叙事结构的巧妙。课文安排的情节结构是“1. 盼于勒,2. 送于勒,3. 赞于勒,4. 见于勒,5. 躲于勒”,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是21345会怎样?如果是52134会怎样?若是21345,文章是平铺直叙,情节的趣味性就会大大降低,毕竟“文似看山不喜平”;若是52134,固然有其情节的悬念性,但是菲利普夫妇性格中的可恨处就不那么突出,可见小说中事件所处的位置有其功能意义。《智取生辰纲》中结合课后习题三,从晁盖的角度改写故事,两相比较之下,学生明白课文以意外效果的结构特点取奇,自然对吴用等人的计谋深感佩服。讲清这些叙事结构对学生的写作大有裨益。   体察小说中叙事者的选择。初中小说有四篇的叙事者是“我”,这在小说的叙事学中别有深意,不妨带领学生梳理、深思:《孔乙己》中的“我”是咸亨酒店的小伙计,他对孔乙己的认识限在酒店的目击和众人的议论上,连一个不谙世事的十二岁的小伙计对孔乙己的态度都是鄙夷、嘲笑的,主题的深刻性显而易见了。《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以孩子的视角观察大人的世界,一句“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道不尽小人物的辛酸、无奈与困惑。《故乡》中,从知识分子“我”的角度去解读杨二嫂和闰土,有深重的悲凉,也有憧憬的呓语,而从杨二嫂和闰土误读的“我”中,引导学生思考“我”的身份可以换成其他吗?如此等等,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就窥见一斑了。
  体察小说中细节。钱梦龙老师说“碧波深处有珍奇”,小说深处,可以咀嚼的细节很多,引导学生发现并思考这些细节在小说中的作用。《变色龙》中跟在警官奥楚蔑洛夫后面的巡警叶尔德林的头发为什么是“火红色”?奥楚蔑洛夫几次“脱”“穿”军大衣有什么意味?《孔乙己》中“店内外充满着快活的空气”,“店内外”三个字颇有嚼头,“外”字能不能删去?这些人快活的状态是怎样的?教会学生读小说,在语境中引领学生思考,在咬文嚼字、字斟句酌中,培养学生语言鉴赏能力。《范进中举》中的细节俯拾即是:范进对胡屠户的前后人称变化,胡屠户面对范进赠银两后的“攥”“舒”“缩”“揣”等动词,在夸张的描写中尽显讽刺特色。
  四、 教學内容的灵动性与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有关
  灵动的课堂是瞬息万变的,教师拥有沙场秋点兵的气魄,可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随时进行现场专业性决策,课堂生成种种精彩。
  灵动课堂中的老师是轻松驾驭教材,可以在教材之内,也可以在教材之外,不唯教参是举。王君老师的另一课例《三个泼辣女人和两件长衫》,是执教《蒲柳人家》时意外开花的教学片段: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一丈青大娘、杨二嫂和菲利普夫人,回到文本中去探讨人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挖掘人物之间的本质不同,因小说主题的不同,人物生活背景和成长背景不同,人物的个性迥异;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比较何满子的爷爷何大学问和孔乙己,得出这两个出生不同年代但同样对读书很尊崇的两个人,孔乙己的长衫是灰色的压抑的,何满子爷爷的长衫是阳光的可爱的,作家塑造人物是精妙的。
  笔者执教《故乡》时,曾结合听过郑桂华老师讲座《写作教学的困境与出路》,延伸一节专题复习人物语言描写,带领学生去发现提示语的位置变化、标点符号的斟酌、叹词的点缀、称谓变化与人物心理变化、人物神态等等,从课文中获得写作技巧,何乐而不为?
  五、 整合重组教材,实现读写结合
  通过“群”阅读课型去构建小说教学语境,改变单篇教学的推进方式,使文本从单篇阅读到多种文本阅读的转变。在议题的选择上,比如人物比较上,将鲁迅的《故乡》《孔乙己》重组,比较中年闰土和孔乙己,谁更可怜,要求学生从文本中寻求证据;还可以在人物肖像描写上,去探寻人物身份、性格,寻找写作方法。又如在环境的设置上,《孤独之旅》中的暴雨,《智取生辰纲》中的天热,两文比较学习,使学生明确环境功能。聚焦一个议题,之后就是尝试写作,可以让学生阅读抽掉其中的练习内容的短篇小说,让学生补充练习,再与原作内容进行比较,定会有所收获的。
  总之,我们在进行小说教学时,慎重选择教学内容,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灵动,正如北京五中梁捷老师说的“我们每个人都是沧海一粟,即使是一粒沙子,也要做一粒有灵性的沙子”。诚如是,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生获得的小说技巧将“秋水共长天一色”!
  参考文献:
  [1]王君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12年11月第3次出版.
  [2]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第八次.
  [3]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作者简介:
  黄丽珠,中学高级,福建省莆田市,福建省莆田第四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71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