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纺纱学课程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周琪

  摘要:该作者以湖南工程学院纺织工程教育认证为背景,开展了纺织类专业课程纺纱学的课程建设。第一,从调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重、新增安全生产教育与企业文化学习与校企联合开发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计;第二,构建学校和纺织企业联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立人才培养新模式与机制;第三,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明确教学环节质量要求,有效评价课程质量;第四,利用信息化技术建设纺纱虚拟仿真实验室提升教学资源配置,为更好地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奠定基础。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纺纱学;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6-0282-02
   高等工程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的潮流下也在快速发展,据统计,我国工科专业在校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0%,90%以上的本科高校设置了工科专业[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最核心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成果为导向,通过持续改进,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2]。
  纺纱学是纺织工程本科教育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对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非常重要。本文以湖南工程学院纺织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为背景,为提升纺纱学课程教学质量、实现培养企业工程师的目标,对纺纱学进行课程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优化课程设计
  在纺纱学原有的课程模式中,课程结构形式简单,实践性环节单一,与纺织产业链结合较弱,课程环节衔接程度不够,对职业道德及第二课堂的渗透作用较弱。
  针对工程教育对纺织类课程的认证标准,第一,对“纺纱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重进行了调节,均衡课程结构,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数量,为学生从实践操作中深入了解专业背景、掌握专业技术提供更多的机会。第二,在实践教学中新增了安全生产教育与企业文化学习,丰富实践环节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对行业发展、职业道德以及个人规划有深刻的思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在实践教学中新增校企联合开发课程,以纺织企业先进的设备和工艺、前沿的产品设计为内容,加大校内课程与企业的联系,增强企业课堂的渗透力。
  二、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按照校企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享用的原则,构建学校和纺织企业联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立培养模式与实践机制,探索以合作项目为依托,引进企业人才协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双指导教师”的校企联合培养学生新方法。
  1.构建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在优化纺纱学课程设计的基础上,整合新增安全生产教育与企业文化学习、校企联合开发课程等内容,将纺纱学教学课堂从学校搬到纺织企业,拓展“纺纱学”课程教学中的研究方法、了解纺纱领域的前沿信息,在“双创”实践基地的工程企业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奠定创业基础,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2.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结合纺纱学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学生以“项目课程学习和设计”“轮岗职责学习”“双重导师指导”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完成,加强实践教学与工厂的紧密联系。同时,定期安排纺纱组课程负责人和教师深入企业学习与工作,学校和纺织企业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定目标,共建课程,共建基地,共培师资,共育学生。
  三、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课程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明确教学环节质量要求,有效评价课程质量。
  1.建立纺纱学课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纺纱学课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包括管理体系、人员以及角色确定和规范的流程。
  管理体系、人员以及角色确定是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的基础,针对纺纱学课程教学过程,形成了各级管理人员、教职人员以及企业导师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层层分工,在机制中明确人员的职责和定位。
  规范的流程是以制度文件的形式保障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的有效实施。在培养目标实现评价规定、毕业要求达成及评价规定以及毕业生跟踪与社会评价规定的基础上,完善和明确了纺纱学的课程考核评价规定。一方面,纺纱学课程考核新增对学生过程学习考核规定,摒除了“一考定音”的考核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让考核评价更加合理化。另一方面,纺纱学课程考核制定了结合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的双重评价规定,更加全面地评价了学生在纺纱学学校课堂和企业课堂的表现,让考核评价的价值更加客观化、多元化。
  2.明确教学环节质量要求。纺纱学课程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和企业课堂教学三部分。针对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纺纱学三部分课程环节设置了教学、课程、分析与改进三方面的质量要求要點。教学质量通过教案评定、听课与督导反馈等方式作为判断依据,课程质量通过试卷、报告和出勤等过程考核指标来保障,分析与改进的质量要求以成绩与试卷分析、意见咨询等方式体现。课程环节中的所有质量要求都有据可依,落实到人,保障纺纱学的课程教学质量。
  3.有效评价课程质量。针对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纺纱学围绕课程目标,依据教学环节逐项考核。结合教学环节的特点,纺纱学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针对纺纱学课程考核目标,对全体学生进行课堂教学环节的试卷分数定量评价,利用数据比较分析,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和课程质量;采用定量评价对实验室教学环节和企业课堂教学环节进行评价,设置不同等级表现的描述,明确区分不同等级表现,观察记录每个学生在课程环节的表现,针对课程目标形成文字或图表形式的报告。
  四、建设纺纱虚拟仿真实验室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是国家信息化教育战略的重要实践内容[3],纺纱虚拟仿真实验室能将纺纱过程实时、细致、全面地呈现于课堂教学。纺纱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建设包括对设备和流程的建设。纺纱虚拟仿真设备的建设包括对纺纱的每一环节中涉及设备的虚拟仿真化,纺纱虚拟仿真设备展示过程的建设需要完成纺纱设备汇总、设备材料收集与制作和设备展示制作。纺纱虚拟仿真实验室的流程建设将串联所有纺纱设备,还原真实的纺纱车间,可以实现对整个车间的漫游浏览,同时还可以根据具体要求设置生产任务进行实时的工厂模拟,对生产流程进行交互性操作。   纺纱虚拟仿真实验室在纺纱理论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可以深入地了解设备结构,实时地了解设定工艺参数与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直观地掌握工艺与原理;同时学生在纺纱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实践教学中,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拆机、装机成为可能,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了学生对专业纺纱知识的理解,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
  纺纱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建设,为纺纱学开展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提升了教学的资源配置,为更好地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奠定基础。
  五、结论
  本文基于工程教育認证背景,结合传统纺纱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纺纱学进行了课程建设。
  1.从调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重、新增安全生产教育与企业文化学习与校企联合开发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计。
  2.构建学校和纺织企业联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立人才培养新模式与机制。
  3.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明确教学环节质量要求,有效评价课程质量。
  4.利用信息化技术建设纺纱虚拟仿真实验室提升教学资源配置,为更好地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奠定基础。
  通过四个方面的课程建设,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了改进,提升了教学效果,保障了教学质量,搭建学校与企业的桥梁,为培养企业工程师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启迪.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7,(4):3-7.
  [2]刘志芳,陈世平,袁冬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机械类课程体系改革探讨——以重庆理工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08):152-153.
  [3]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A].2017-06-12.
  Construction for Spinning Curriculum Based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ZHOU Qi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Xiangtan,Hunan 411104,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extile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of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the author has carried out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of spinning.Firstly,the course design should be optimized by adjusting the proportion of theoretical teaching,practical teaching,adding safety production education and corporate culture learning,jointly developing courses by school and enterprise.Secondly,build a joi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base between the university and textile enterprises for college students,establishing a new mode and mechanism of talent training;Thirdly,the establishment of teaching process quality monitoring mechanism,clear teaching links quality requirements,effective evaluation of course quality;Fourth,the construction of spinning virtual simulation laboratory by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alloc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laying a foundation for better development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Key words: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Spinning;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收稿日期:2020-01-10
  作者简介:周琪(1992-),湖南岳阳人,硕士,湖南工程学院纺织服装学院,研究方向:针织工艺设计与产品开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82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