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当前幼小衔接的一点感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慢慢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对家园共育的关注,对家长育儿知识的引导,相信有很多老师、家长对以前的教育方式有了改变,对现在的教育方法又有了新的思考。孩子在幼小衔接这个阶段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应对呢?
  关键词:学习;成长;幼小衔接
  时光飞逝,又到了大班孩子们离开幼儿园的时候了,回想自己已经在幼教一线工作了11个年头,这些年里迎来送往的孩子们很多,老师对孩子们倾注了三年的感情和心血,一朝之间,这些孩子们或专注或好动的身影离开了视线,或哭笑或探讨的声音远离于耳边…,这时我会问自己,我为孩子们的成长留下了些什么?是关于幼儿五大领域的知识技能?还是对孩子习惯养成、人际交往、人格发展正确的引领?或者是孩子们最后在幼儿园的生活中,因为幼小衔接而过早的剥夺了孩子原本应该有的天性因此给孩子们留下的阴影?
  当看到“阴影”这个词语,我们心里是不是都为之一振?阴影?怎么可能?作为家长都是全心全意爱孩子的,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吃的穿的都是尽力满足,没有一丝要伤害孩子的念头啊。作为老师都是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爱护每名幼儿,就像鸡妈妈爱护自己的鸡宝宝那样,细心呵护又提心吊胆,生怕哪位幼儿在什么方面吃了亏,在哪些方面的发展还需要进步。可以说,我们对孩子每一天的成长都费尽了心机。对此,在不断学习与思考中,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一、孩子的成长不能光看知识量
  在我班的一些家长,经常会问我“老师,我那个孩子画画怎么样?”“老师,我那个孩子学习认真吗?不是那样说他就行。”等等之类的话题。这时我就在想,您的孩子今天又进步了,帮忙给别的孩子拿杯子接水,这是乐于助人;幼儿园院子里散落的玩具我看到他默默捡起来放回原处,一直到捡完为止,这是坚持不懈;玩大型滑梯的时候遵守秩序,这是自我管理等等方面,这些品质都是孩子成长中更重要的基石,就像一座宝塔要独立于世,也不是一根圆木在支撑;而孩子要长大成才,也不能仅靠增长知识这一个方面。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等你把在课堂上学的东西都忘记了,把为考试而背诵的东西都忘记了,那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而对于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独特、做生活的主人。可是要独特很难很累,我们有没有让孩子养成吃苦的劲头?做真实的自我以后就要经受舆论压力、周围人嫉妒而受排挤,我们家长又有没有让孩子养成耐挫、厚重、沉静、宠辱不惊的品格呢?
  二、陪孩子一同成长
  现在社会中,电子产品日新月异,而互联网通过这些产品带给我们的声光刺激就更应不暇接了。原本自律性差的家长都不能管好自己远离这些诱惑,更何况还是区区六岁的孩子呢?现在我们的教育也一直在提倡“父母陪伴”、“老师关注”,而陪伴和关注都是要走心而不是走量的。在嘈杂的环境里能静下心来陪孩子看着图书,听孩子说说他对故事里不同事物的见解和思考;在一场夜雨后的清晨,和孩子穿上舒适的衣服,踩着雨后道路上未蒸发干净的雨水,呼吸着新鲜空气,谈谈孩子与同学之间的趣事,学习中的困惑。我想这些事都是我们心向往之的,可一些家长不是说工作忙,就是像对待自己儿时梦想那样,束之高阁了。《中庸》所谓人一己百,人十己千,想要孩子从一到十的进步,其实更要反问自己有没有由百到千的积累呢?
  三、没有完美无缺
  我曾经思考《周易》中所讲,探究日中则昃,月盈则亏的道理,才知道人不可能没有缺陷,而世界上没有总是十全十美的事物。我们如果对孩子一味地追求完美,那么反面影响也就跟着来了。如果我们对孩子的要求一直急功近利,一直在追求眼前知识的增长,那后患无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有了门窗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认可孩子的弱点,给孩子留一些瞎想的空闲、让他们去做一些看似“无益”的事情。而家长首先就要放下拿孩子攀比的虚荣之心,还孩子一个健康完整的人格。
  四、结语
  老子在《道德经》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無形的力量能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在孩子即将迈入小学,迈向人生的另一个阶梯时,为了孩子能更好的成长,做一个不光有知识更重要的是有智慧的人,不论您何时正确对待孩子的教育都不晚,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参考文献:
  [1]郑华.幼小衔接视角下学生学习适应能力的培养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14-15.
  [2]凌龙华.《道德经》的“有为”与“无为”[N]. 学习时报,2019-12-06(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95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