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有效朗读回归语文天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知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意义。朗读可以给小学生以语感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语文素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朗读引导学生走向文字作品背后的情感世界,对学生领悟文学作品的精髓有极大的益处。本文中,笔者结合朗读之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剖析当前朗读教学的不足,就如何通过阅读体验语言文字的美感展开探讨。
  关键词:朗读;语文;情感;品味
  为什么我们在听诗歌读诵时会格外动容?为什么读到优秀的作品会让我们胸怀激荡?这是因为,朗读是以声音传送文字的活动,是以声音传递情感的活动,声音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与单一的看书相比,将视觉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朗读具有更强烈的魔力。朗读承载着比文字自身更多的内涵,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的朗读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朗读教学是中国传统的教学手段,朗读在语文的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吟诵的时候,对于讲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语文学习,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对文本的感情有正确的理解,才能感受到文章中所蕴涵的知、行、情、意。
  一、语文学习,从朗读开始
  那么,何为朗读呢?朗读二字,朗者,意指声音清亮、饱满,读,意指把文章读出声来。朗读是以口将书本上的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在朗读中品味句子的美,体会作者蕴含于文字中的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将书面文字转化有生命力的话语。在反复朗读之下,学生收获的将是对文字作品更深的理解、更深的感受,可以说,朗读引导着听与读的双方一同走向文字作品的深处。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学段学生提出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达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大量朗读,要让学生获得语文学科学习所必需的字、词、句、段、篇等基础知识,还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理解字里行间的感情色彩,更能够体味到文字中的风韵,接受文字作品的情感熏染。在朗读教学中,老师应该当让学生先自主朗读,或高声诵读或低声吟读,在通读中做到读准确。接着,以流利为目标再进行朗读训练,要熟练流利地朗读,务必做到“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增一字”。最后,再在学生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读出感情来,朗读时应语音清亮、情绪饱满、韵律分明、抑扬顿挫,读出文章的形象感、情趣感、意韵感,体会蕴含于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感悟文字的精神实质。学生通过以诗词、名字散文、经典文学等内容为主的朗读训练,掌握丰富的朗读技能,强化语感,提高语言文字的欣赏水平,提升审美能力,推进语文素养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
  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基本手段,曾给语文课堂带来了无限春色。古代学童摇头晃脑读书的场景在今日课堂中难觅踪迹,琅琅的读书声呈现出沉寂的迹象。虽然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朗读教学开始为更多家长和老师所重视,在欣喜于朗读迎来新一轮热度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小学阶段语文学科中朗读教学不容乐观。
  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相当一部分家长和学生没有认识到朗读对于提升语文能力的重要性,并不重视朗读训练,宁愿将大把的时间用于抄抄写写也不愿意花费不多的时间开口读书,小学生只有早读和语文课堂上开展朗读活动,此外基本没有其他时间用来朗读,不愿意在朗读上花时间下工夫。投入不足,自然难以保证朗读有成效。看不到成效,自然就更不愿意耗费不短的时候朗读,两者因果循环之下,朗读越发不受重视。
  朗读教学的目标不明。很多小学语文老师片面的看待语文能力,为数不少的老师并不清楚朗读教学应该达成何种目的,不太确定自己希望学生通过朗读训练学到什么东西,也不明白自己传授给学生的知识究竟是什么性质。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老师在选择朗读内容上就会比较盲目,在篇目众多的课文中,并非所有的课文都适合朗读,这就对老师选择朗读训练内容提出要求。如果选择不当,就可能出现教学内容与学生朗读训练不相宜的状况。
  朗读教学的教学方法不科学。虽然语文老师们都认同朗读有助于语文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的提高,但在实践中,一部分老师仍然将大量的精力用于应试知识点的教学上,对朗读训练缺乏科学的规划,导致学生对朗读兴致缺缺。即使在进行朗读教学时,一些老师也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大声读,小学生不明白朗读的重点在哪儿,不明白如何有感悟地朗读,也不知晓为什么要反复地读,久而久之,学生可能会觉得朗读就是为了机械地背下课文。教学方法不科学,朗读就成为一项任務甚至负担,朗读也就失去了真正的价值。
  三、有效朗读,体验语文美感
  作为一门艺术形式,文学作品中承载着广泛而又丰富的内容,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自浩瀚文学海洋中精选出来的,课文犹如大墙中的砖块,犹如铁路中的枕木,一篇篇都含蓄隽永,值得咀嚼品味。正如当代名师于永正老师所言,朗读能够让小学生看到真实的语文形象、身临语文情境之中,细细品味语言中的酸涩甘甜,理解语言中蕴含的真情厚义,朗读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领悟力与品鉴力的有效策略。
  (一)朗读给学生以语文的形象美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优美的文章,作者用文字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一个个生动的形象。可以说,形象美是语言文字最主要的特征之一。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能够更精准地描绘出形状面貌的特点,为语言中的对象建立更鲜明的形象。在朗读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提取课文中的关键词和句子,边读边想象文字所描写的对象,把一字一句刻画出来的形象贴合起来,在头脑中呈现文字中的场景,构建那时情境,感受身临其镜的感情特性。   以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课文《猫》的最后一段为例,老舍先生将刚满月的小猫之可爱描写得十分传神,小猫跌倒了马上起来、撞了头也不哭、因为淘气让院子里的花草遭殃,语言朴实无华,但却十分灵动,一只又可爱又淘气的小猫形象跃然纸上。老师在带领学生朗读时,老师请学生们闭上眼,由老师读。听着老师的声音,学生在脑海中想象出这样一只跌跌撞撞的小奶猫——它追逐着鸡毛,它的头撞在门上,它抱着花枝打秋千。当学生的思想融入情境之中,就能慢慢体会老舍先生对这只生气勃勃的小猫的喜爱之情。学生对小猫的形象了然胸中,当朗读这一段落时,喜爱的感悟自然流露,朗读也变得格外有感情。
  (二)朗读给学生以语文的韵味美
  在细细品味文章蕴意的过程中,朗读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对于优秀的作品,老师应组织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书中细细揣摩文章的一字一词,深入感受文章中的蕴意,从字里行间找寻作者的心声,真正掂其分量、触其心跳,必能使学生读出汉语言文字的味道和独特魅力,发自肺腑地爱上阅读,并形成语言敏感度,在阅读的世界中感受到真正的快乐。
  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课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为例,课文描写了一个场景,“我”在一夜秋风秋雨后发现上学必经的水泥道上铺满梧桐叶,我觉得真美。老师可以带着学生一字一句地寻找这条路之美美在何处,“水泥道像铺上一块彩色的地毯”、“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小雨靴)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色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这样细致的描写,一下子将学生感受到这条水泥道真的好美。读着这优美的文章,想象着欢欣蹦跳的小人儿,对这条道路的喜爱盈于言外。朗读完后,老师请学生想一想,除了喜爱这条道,文中还有没有流露其他的感情色彩呢。经过引导,老师要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还表达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态度。只有浓郁顿挫的朗读中,才能抓住文章中的韵味,感受到文字的美。
  (三)朗读给学生以语文的情感蕴
  在朗读中,文字的美感会洋溢四射,在朗读中,作品的情感会动人心弦,朗读,能让读者、听众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教学时教者为求以一种深沉的“情”贯穿全文,通过让学生品读感悟,深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一文的教学中,老师要想带领学生感受到“我”对延安的向往的相往之情,必须通过有感情的诵读而体味。老师需指导学生领会这种由衷赞美的感情,通过单独朗读、学生共读、代入角色朗读等方式进行多层次的诵读,学生在强化朗读效果的同时也加强了对文章的理解,然后通过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去想象作为革命圣地的延安是什么样的,想象延安的革命工作是何等的火热。教学层层深入,在朗读中学生们领会了文章情感,也必将收获良好的教学成效,同时让教学过程变得更有生机。朗读中学生所感受的不仅仅是用语的凝练,强化了语感,锻炼了想象能力,还在情感共鸣中增强了革命热情和爱国热情,一举数得。
  文字自有感情属性,字里行间潜藏着无法尽言的情思,当我们用或清欢或激荡的声音将文字一一诵起,动人心弦的力量分外薄发。在朗读中,跳动着的音符带着神奇的魔力,带着生动的形象,带着至深的情感,带着悠长的蕴味,流进小学生的心田,给学生以愉悦的享受,给语文学习以强大的滋养。立足文本特色語言,引导学生读中感知大意,读中感受形象,读中体会韵味,读中激发情感,语文课堂也因这精彩得当的读而折射出一股纯正浓郁的语文味道。有朗读的课堂才是充满魅力的语文课堂,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欣赏、品味,更主要的是他们会在朗读中再次净化自己那方至美至善的天空。
  参考文献:
  [1]周凌燕.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08):92.
  [2]任敏.让朗读在语文课堂上绽放异彩[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9):230+232.
  [3]裴娅.语文朗读教学的意义及策略[J].文学教育(下),2015(11):86-8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97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