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发声练习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朱振涛

   [摘  要]美声唱法具有音域广、音色美、气息通畅、字正腔圆、横式与竖式唱法灵活变换的特征,对于歌唱技巧有着较高要求,而正确发声是顺利训练和应用歌唱技巧的基本前提。基于此,文章在简要阐述美声唱法发声特征的基础上,系统总结学生发声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一方面,可深化对美声唱法发声教学现状的认识;另一方面,能指导学生发声练习,提高练习质量和效率,为其更好地训练,提升美声演唱技巧奠定基础。
   [关键词]美声唱法  发声练习  存在问题  练习方法
  与其他唱法相比,美声唱法的语言更清晰、音色更优美、旋律更流畅,是诸多歌唱家普遍追求的一种歌唱方式。美声唱法立足于人体解剖学特征,创造出了一种极为微妙、精细的发声结构调节方式,有效协调了音色、音质、强度之间的关系,使美声传达出个性化的歌唱效果。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多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才能具备扎实的发声基本功。
  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发声特征
   1.混合声区唱法的运用
   美声唱法的核心特征是混合声区唱法,即“真声”与“假声”混在一起。学生如果无法充分打开腔体就不能放大共鸣点,形成饱满的头腔共鸣效果,因此,学生只有提高气息与声音的流畅性,才能有效扩展音域、统一音区。美声唱法最常见的是“胸腹联合式”气息运用方式,适合表达热烈奔放的情感,常见用气方法为逆气法、顺气法、蓄气法、提气法四种。“逆气法”是指将气息沿着喉壁进入鼻咽腔再呼出,经过口腔而沿着喉壁向下流入胸腔,借此演唱宽厚、洪亮的音色,表达激动、高昂的情绪。“顺气法”要求气息沿着喉壁向上流入鼻咽腔后呼出,经过口腔上部再呼入鼻咽腔,适合演唱平静、柔和的音质,表达叙述、回忆的情绪。“蓄气法”是指胸腹在发声过程中随着运气而蓄气,犹如闷气发音,联合扩张胸腹,下坐喉结,适合营造壮阔、挺拔的气势,表达阳刚、豪迈的情绪。“提气法”也是顺运气,气息由下而上运行,往往用于处理弱声或者是表达特殊激情。学生只有能准确、娴熟地掌握和应用各种发声方式,才能恰到好处地演唱混合声区,获得灵活自如、贯通一体的声音。
   2.整体共鸣的运用
   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另一发声特征便是对于整体共鸣的运用,核心内容是打开喉咙,追求最佳的整体共鸣效果。人的腔体无固定容积,具有良好的可塑性与可感性,包括口咽腔、鼻咽腔、喉咽腔、腹腔、胸腔、头腔在内的腔体,都可以进行调节,采用自然而富有规律性的声波,便可以振动共鸣腔体,将声音传播到远处。歌唱共鸣可以通过喉咙形成一个上下贯通的共鸣管道,在歌唱过程中要保持该通道气流畅通无阻,且要用气息唱大腔体,唱大共鸣。如果需要大音量共鸣,则需体会声音传达过程中的“嗡鸣”感;如果需要小音量共鸣,就应体会声音传达过程中的“蜂鸣”感,通过改变共鸣腔体大小、送气量来调整声音的大小与强弱,即便是弱音“pp”也要用丰满共鸣。一般来说,传统美声唱法将“字声”共鸣点定位在软硬腭或咽腔之间,声音经过横膈膜向上反射到头腔。现代美声唱法将“字声”共鸣点定位在鼻咽腔,或者是在形成咽腔后,元音把共鸣送到鼻咽腔,不同的元音位置也会形成差异化的共鸣效果。美声演唱过程中将“字声”靠前形成明亮的共鸣,靠后形成圆润的共鸣,靠上形成通透的共鸣,靠下形成丰满的共鸣。这充分说明美声唱法主要是以喉咽腔共鸣为主,带动其他腔体的共鸣,形成独特的发声方式。
  美声唱法教学中发声练习常见的问题
   当前,美声专业学生已深刻认识到加强发声训练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却因各方面原因又催生出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大摇”与“碎抖”的问题
   部分学生进行发声训练时,会潜意识地用喉部控制气息力度,因诸多不可控因素出现“大摇”的問题,即打拍子的声音。学生在练习美声演唱的时候,气息清浅且没有合理的支撑点,肋部失去了对气息的控制能力,一方面学生会产生气息不足之感,周身不舒畅;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声音过于厚重,十分难听。“碎抖”是指部分学生对于自然泛音的误解,就是将错误共鸣而产生的抖音误解为美声中的泛音,造成喉部长期处于极度不舒服的状态,既会损害喉部,又会产生如乱马嘶鸣般的杂音,缺少音乐应有的美感。“大摇”和“碎抖”的发声问题轻则影响学生的发声效果,重则会造成发声器官病变,失去音色与弹性,对此,师生应引起高度重视。
   2.中低音区存在无音色的问题
   在美声唱法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拥有差异化的音域,由此也产生了迥然不同的高低音。学生在发声训练的时候,当音域从降A到降a,往往会出现演唱力度小的问题,无法保证体内气息顺畅、充足地进入音腔。在此情况下,学生演唱中低音时,会因为气息不畅、支撑力不足等问题,而无法唱出坚实、浑厚、明亮乃至于有穿透力的音色,甚至会出现中低音区无音色的问题。这极大地弱化了学生对于美声作品的处理能力,使其无法演唱出中低音区应有的音色效果,破坏了声乐作品的完整性,从长远来说,这也降低了学生的美声演唱水平,不利于其职业发展。
   3.鼻音与喉音的问题
   学生在进行美声演唱发声训练时,还普遍存在呼吸技巧把握不准确、应用不合理的问题,以致出现轻微乃至于严重的鼻音与喉音。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不注重对呼吸方式的控制,或者是因为呼吸过浅而导致鼻音与喉音。鼻音会出现不悦耳的声音;而喉音则会出现空洞、沉闷、呆滞、生硬的音色,这些均会破坏美声演唱的美感,甚至导致演唱音准不准;有时会因为呼吸过重而导致过分挤压喉头,出现卡音、挤音的问题,轻则无法唱出流畅、圆润、优雅、准确的声音,重则可能无法发声,从而出现失声的情况,导致美声演唱活动无法顺利进行。
   4.咬字吐字不够清晰准确
   美声唱法的特征之一便是咬字吐字准确、语言清晰,由此才能更好地展现美声唱法的艺术特征,传达其应有的音色意蕴。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在美声演唱发声训练过程中,尤其是进行“以唱带学”的实操性训练时,往往会出现字头与字尾不清、声调模糊甚至是不准确的问题。这些细节性问题会造成歌唱不圆润、不通顺,甚至会无法标准地收尾,破坏了整个歌唱语句的通畅性、完整性与连贯性,会在直观上影响歌唱音准,潜在性地影响美声演唱的传情达意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一旦形成错误的发声习惯,便很难改正,不利于其将来更好地从事美声演唱工作。   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发声练习方式
   当前,学生在发声练习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发声技巧应用不到位,对此,可通过以下几项措施予以解决。
   1.加强胸腹式联合呼吸训练,解决“大摇”与“碎抖”的问题
   胸腹式联合呼吸是美声唱法中最常见的一种呼吸方式,也是正确发声的一个关键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内在呼吸节奏,充分解决“大摇”与“碎抖”的问题。具体来说,学生应尽量在胸腔呈舒展状态下进行吸气,不断扩张两肋,微微张开小腹;而在呼气的时候,则要保持两肋和胸腔呈吸气状态,适当内收小腹,辅助身体呼出气息。学生还要保持喉部呈吸气状态,深化喉位,放松舌尖和下巴,在训练的时候要尽力将声音推向硬腭部位,这样才能呈现出清亮、圆润的音色。学生学习了这一呼吸技巧之后,首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熟练掌握胸腹式联合呼吸的程序、方法、节奏和效果,随后再尝试演唱完整的美声作品,以感受此种发声方法的应用技巧和效果,反复训练,最终能够在潜意识状态下准确进行胸腹式联合呼吸活动。
   2.采用半音升高发声方法解决中低音区无音色的问题
   中低音区无音色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演唱力度小、气息不顺畅、气息量不足,因此,声乐教师可用半音升高发声法有效解决学生中低音区无音色的问题。声乐教师要对学生加强发声技巧的训练,重点培养学生对于胸腹联合式、逆气法、顺气法、蓄气法、提气法、整体式共鸣的准确、娴熟的应用能力,为其更好地发声奠定基础。对于音域表现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引导他们采用科学、合理的发声方式准确演唱中低音区的美声唱段;而对于一些音域表现能力差的学生,教师应引导他们充分意识到自身歌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美声演唱过程中有意识地采用半音升高的发声方法增强中低音区的音色效果。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可以辅助于“抬钢琴”“蹲着唱”等方式的训练,以更好地辅助发声。
   3.以平衡声音强弱的发声训练解决鼻音与喉音的问题
   美声演唱过程中的发声控制是一项技巧鲜明的动作,要求极为精准、细致,略微的偏差都会造成音色、音质甚至是音准的变化。学生在发声训练过程中,呼吸过浅或者是过硬、发声过弱或者是过强,都会影响发声效果,进而破坏美声演唱的情感表达效果。基于此,声乐教师需要重点引导学生进行平衡声音强弱的发声训练活动,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美声演唱音准、音色、音质等情况表现出深浅、强弱不同的气息和声音,要有意识地平衡自己的发声,既不能太弱而造成漏气或者是声音嘶哑,又不能太强而造成声带超负荷工作,轻则出血,重则变厚,不利于学生将来更好地从事美声训练和演唱活动。
   4.采用以字行腔和以情代聲的方式解决咬字吐字不清的问题
   美声唱法教学中咬字或吐字不清的根源在于学生没有准确把握字、腔、声、情之间的关系。声乐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以字行腔、以情代声”的意识,咬清字的同时又不能把单个字咬死,一方面要注意字头,保证字头(声母)发声短促、轻快、准确,而字腹(韵母)发声要长、久,还要迎合“四呼”的标准;另一方面,要深刻体悟声乐作品背后的思想内涵与情感意蕴,充分利用声乐作品的核心情感思想引领对字词、声腔、音色、意蕴的处理行为,从而富有情感地进行美声演唱活动。这样不仅能提高咬字吐字的效果,还能顺利实现预期的传情达意目的。
   总体来说,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发声注重混合声区唱法的运用和整体共鸣的运用,具有鲜明的技巧性特征。当前,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学生发声训练存在着“大摇”与“碎抖”的问题、中低音区无音色的问题、鼻音与喉音的问题及咬字吐字不够清晰的问题等。据此,文章提出声乐教师需要加强胸腹式联合呼吸训练以解决“大摇”与“碎抖”的问题;采用半音升高发声方法解决中低音区无音色的问题;以平衡声音强弱的发声训练解决鼻音与喉音的问题;采用以字行腔和以情代声的方式解决咬字吐字不清的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发声训练效率和应用能力,使其更好地参与美声演唱活动。
  参考文献:
   [1]鄂薇:《美声演唱技巧及其在歌剧演唱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中国纺织出版社,2018,6。
   [2]丛琳:《声乐美声教学中存在着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黄河之声》2019年第9期,第72-73页。
   [3]吴红歌:《美声唱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总结》,《北方音乐》2018年第2期,第145-146页。
  作者单位:西安音乐学院  陕西西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103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