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世界那么大,带你慢慢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知乎上有个调查:“疫情过去,你最想做什么?”我想旅行,拉着儿子的手继续带他去游览,看山川河脉,品人间百态。
  有人说,一个人走过的路,读过的书,遇到的人,构成他的人生格局。我生于上世纪80年代中原农村,温饱刚解决,一切贫乏。读书之前,活动范围仅限于山村三公里范围之内,高中报名才第一次去县城。看到书本里描绘的祖国山川,我既欣赏西北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向往着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填高考志愿时,我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因畏寒怕冷,权衡之下来了广东,最终成为“岭南人”。第一次乘火车,经两湖进穗城,窗外郁郁葱葱,“红芳绿笋是行路,纵有啼猿听却幽”。家乡万物初秋已开始萧条,这里却迥然相异,“近南风景不曾秋”。从此,我爱上了看世界,爱上了旅行。
  姐姐一家忙于生计,开家小店,每日蹲守。孩子从小就在店铺里待着,长大后性格内向,因不愿接触外界,被亲戚戏称为“宅男”。不希望儿子重蹈外甥的成长方式,又鉴于自己少时条件受限,视野狭窄,不想遗憾出现在下一代身上。所以,一有机会我就带儿子去旅行,让孩子对外面的世界一直保持着好奇心。毕竟,走出去,世界就是你的家;走不出去,家就是你的世界。
  我说的旅行不是指到了一个地方,在最著名的景点前,各种姿势摆拍一番,然后筹够九宫格放在朋友圈,获取一些“羡慕嫉妒恨”的点赞与评论,这只是刷存在感;我说的旅行,是慢慢走,慢慢看,在漫长的日子里,在散漫的目光里,去看不曾留意的东西。
  2018年夏天,我和儿子在浙江周围呆了月余。午后闷热,就带他去兰溪地下河纳凉,顺带捉鱼捞虾。听说几十公里外有一处老版《西游记》取景地,见儿子感兴趣我们就去了;路上偶遇两个南京来的家庭,又结伴到《爸爸去哪了》取景地的新叶村……“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正是我梦中江南水乡的样子,就在此住了几晚。白天跟着采风的人四处游逛,晚上就在民宿里听主人讲这里的风土人情。至今,浙江仍是我最喜欢去的地方。
  林语堂在《京华烟云》里有段话:“在人的一生,有些细微之事,本身毫无意义,却具有极大的重要性。事过境迁之后,回顾其因果关系,却发现其影响之大,殊可惊人。”在旅行的这几年,除了欣赏各地不同的风光,一些有趣的人、有趣的故事也永远地留在了我和儿子的记忆中。
  旅行中的美景
  在青岛的崂山,我们爬到山顶时正好是落日时分。天边的白云铺满山头,云雾环绕,宛如仙境。儿子和同行的孩子们不停伸手向外抓,似乎他们一抓就能抓住一团白云。仰望远方,群山连绵,气势壮阔,山风激荡,让人心中自然而然有一种豪气激荡,忍不住张开双臂对着翻滚的云海大喊几嗓子。此刻,我十分后悔没带帐篷,不然今晚就可露营于此。
  在阳江的海陵岛,我们提着桶、拎着铲子在海滩边修城堡、挖城池,涨潮时把海水引進护城河,退潮时趴在沙滩上端详来不及撤退的寄居蟹,感受大海的无边无际和生命的奇妙。傍晚时分,拉着儿子的手赤脚在海水里散步,海浪袭来时,我们母子默契地跳起来,看看谁在空中待的时间久,落下去时,谁能躲开浪花,谁的衣服打湿得少。夕阳西下,潮涌潮落,游艇穿梭,高脚草屋,欢笑阵阵……这就是我们的“马尔代夫”。
  爬过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终于看到了壶口瀑布。黄河之水从峡谷中上游一路蜿蜒而来,到这里突然聚拢,从四十多米的悬崖上直泻而下,跌入谷底。滚滚黄河水夹杂着泥沙在断崖飞落中奔腾、翻滚、跳跃,激起了巨浪,涛声震天,有千军万马气吞山河之势。此情此景,不由感叹“逝者如斯夫”,忽然间就领会了“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觉。儿子从背包里拿出自己精心准备的老版50元人民币,试图找到与纸币上壶口瀑布照片相对应的位置,用特有的方式拉近自己与母亲河的距离。
  有段时间,家里经济特别窘迫,不容许我们做任何旅行预算,就带着儿子去感受充满野趣的大自然。在荒山野岭里爬山涉水,赏一簇美丽的野花,观一株俊秀的树,看鱼塘里奔腾不止的水剻……时而蹦蹦跳跳,时而颤颤巍巍,走过羊肠小道。风吹过身边,鸟鸣传到耳边,不知名的野花香飘过鼻尖。偶遇一名路人教会儿子用青草叶吹出悦耳的调子,让他在同龄人面前很是风光了一把。幼儿园大班时,带儿子参观免费开放的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和他一起走出去,拓展眼界。没钱周游世界,山野林间也是领地,哪里都是风景,哪里都是阅历。
  去的地方多了,会发现每个景点售卖的纪念品基本都大同小异。我们很少买东西,也很少进餐厅饮食,基本都是流连于当地的路边摊和小吃店。我想让孩子从小就明白,人对外物的拥有有限,人的心灵却可以记录下世间一切的美好,而这美好在记忆深处某一刻那不自觉的颤动,也许会温暖了往后余生。
  旅行中邂逅的人
  夏天自驾去广西的黄姚古镇,刚进入古镇界面就有当地人冲我们招手,示意带我们进去。景区售价80的门票,他们只收30。有点半信半疑,怕上当又舍不得这便宜。当路边一个约莫八九岁的女孩子独自向我们招手时,我们停了下来,心想一个小孩子应该骗不到我们。我就称她为“黄姚女孩”吧,当晚我们就住在了她家。后来发现她家不仅开民宿,还开着一个小饭店。她相貌看似单薄稚嫩,其实已有十二岁。
  黄姚女孩手指粗糙,生着很硬的茧子,跟年龄很不相称,做起活来却是那么灵活优雅。她家民宿共三个房间,床单被罩的更换和屋子的清洁打扫全是她一个人拿下的。从干活的架势上看,她的样子和一个成年家庭主妇没什么区别。儿子很喜欢她,常常像跟屁虫一样围着她,津津有味地听她讲故事。黄姚女孩干活时,儿子就在旁边静静地看她削土豆皮。只见她细细小小的手指拿着土豆,迅速地挪动位置,薄薄的土豆皮轻飘飘地散落,实在太专业了,儿子都看呆了。黄姚女孩很忙,总是在做事,饭馆没客人时,就拎个大塑料袋沿着几条古街道逐个翻垃圾桶,把游客扔弃的矿泉水瓶子和易拉罐什么的统统捡回家。儿子在她旁边紧紧跟着,第一次知道,一只矿泉水瓶子可以卖七分钱,一只易拉罐一毛三分钱。   相处两天后得知,黄姚女孩是被收养的,被亲生父母遗弃。现在收养她的家庭也不富有,又生了个有先天疾病的女儿,要攒钱做手术。我经常听到养父母呵斥她的声音,可这孩子是那么的能干,懂事。黄姚女孩的手总是在忙碌着,表情却是安静、纯洁、温柔、坚强的。在她的眼中,似乎对生活充满无限的满足感,即使有太多的不如人意。对比儿子丰盈茂盛的童年,黄姚女孩是那么不幸,但她还是那么认真努力地生活,勃发着源自朴素生活的本能的热情与坚韧。离开那天,我送了她一盒费列罗巧克力,女孩惊喜地接过来,撕开一个舔了舔又包起来,害羞地说要留给妹妹。挥手告别,短暂沉默后,儿子忽然搂着我的脖子说:“妈妈,谢谢你这么用心养我。”感恩生活,感恩黄姚女孩,让儿子懂得,不是所有一切都理所应当,不是所有童年都被善待,但我更希望他懂得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努力与永不放弃。
  在青岛崂山的太清宫,我们居然碰到了一位穿着黑白长袍、绾着发髻、黑须垂到胸前的道士,活脱脱像从影视剧里走出来的。儿子兴奋好奇而又害羞,想上去攀谈又不敢,就那样一直傻傻跟在人家后面,看到道士拿出手机打电话,才确认他是现代人,才敢上前打招呼,没曾想二人居然能聊起来。最后我们居然在这个很有名的道教发源地和一个货真价实的道士吃了一顿肯德基(对,肯德基就开在太清宫的门口)。二人聊得投机,这位道士还给儿子讲述了崂山上各个山洞的由来和蒲松龄在此写作的往事。我就在旁边静静地听他们聊天,感叹儿子年龄渐长,直到最后离别,也没听他问人家为什么要出家做道士。也许这就是阅历,这就是成长,懂得压制自己,尊重别人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吧。
  这些年,当我回过头,到过的景点、尝过的美食,有些已不记得了。然而旅途中邂逅过的人仍是记忆中最有趣的部分。毕竟,人是万物的尺度。不同地方的人,不同文化背景的相遇,每一幕,都可以成为一个故事。希望我和儿子可以带着与故事相遇的心情,继续在路上。
  旅行中的美食
  天南海北的各路美食也吃过不少,习惯了粤菜的白切鸡,尝过浙菜的桂花糕,吃了川菜的水煮鱼,点过陕西的羊肉泡馍……但我旅程中最爱的是家乡的“野味”。
  有年暑假回老家,连续多天闷热下雨,雨停后又不见太阳,大人孩子都烦躁无比。老家土房子旁的草坡上居然长出了一排矮矮胖胖雨伞状的野蘑菇,抬眼望去,这些蘑菇姿态各异:有的细长挺拔,亭亭玉立;有的粗壮均匀,体态健壮;有的矮矮平平,扁头扁脑……在翠绿的草地上破土而出,生机勃勃,鲜嫩无比。儿子提着篮子兴奋地将它们全摘了下来,中午母亲将蘑菇切片炒菜,不放味精,不放肉,只放一点点盐和油就美味无比,儿子说吃出了海鲜的味道。夜幕降临后,我们和村里孩子们一起,拿着手电筒、长长的竹竿和带水的容器,去杨树下抓“知了猴”。“知了猴”是蝉的幼虫,是天然的高蛋白质食物,前半身是一坨精瘦肉,后面是蛹,基本被用来油炸或者爆炒,很香。夏天的夜晚,大家呼朋引伴,杨树底下三五成群,来回搜索,总有收获,有时灯光竟晃到十来点钟。第二天早上必有一碗“知了猴”吃,这对于城市里长大的儿子来说,充满了新鲜和刺激。
  雨后的白天,我们去更远的山坡草地上捡“地钱”,一种大雨后长在草地上类似糨糊状的食用菌。在水里淘干净上面的杂质,晾干,配豆腐一起做包子,全家人吃得津津有味。这是大地馈赠的绿色食品,儿子用自己的双手在大自然面前挣到了美味。但这些乐趣都比不上我们去森林里采木耳,在刚倒下没两年、树皮还保存完好的树木上,找一排一排或单独一朵的半透明像水一样晃动的野生木耳,妙趣无穷。雨后的晴天,我给儿子穿着雨衣和长筒雨靴,在他的腰间系个编织袋,方便采摘。踩过重重枯叶,扒开面前的枝叶,用眼睛发现木耳,用双手采拾木耳。我们在林子里走,儿子一刻也不敢和我分离,但又急不可耐地跑到我前面去,又迫切地回头催我:“快点,妈妈,快点!”这哪里是劳动,分明是探险。这种总是牵连着树皮和干苔藓的木耳和平时吃的那种人工培植的大不一样,软绵柔韧,更有一股子野生菌類才有的鲜味。儿子说,这哪里是回老家过暑假啊,这就是旅游,老家的“野味”太好吃了,这是大山的味道。天气晴朗时,父母亲就会把我们一整个暑假采摘的蘑菇、地钱和木耳晒成干货,让我们带回家慢慢吃,也送给左邻右里,这是旅游“纪念品”,更是家乡的“手信”。
  旅行中的趣事
  在阳朔的十里画廊一个叫古寨的景点,估计为了招揽游客、增加噱头,设计了这样一个故事:景区里有一群“野人”,是当年中国战乱时期逃去缅甸的少数民族,在异国他乡生活困苦,最近这几年才迁回祖国。他们在景区生活,但依然保留着原始传统的生活习俗,披头散发,仅在腰间缠一块兽皮遮羞。导游介绍这个民族审美标准很特殊,以胖为美,游客中屁股最大的女人会被强制留下来,当压寨的“寨花”。和“野人”跳舞互动结束后就是自由活动时间,全程两小时的山路,儿子绷着脸紧张地拉着我的手一路快走,不许我和“野人”合影,不许拍风景,不许购买纪念品,平时话唠的他只是反复说“妈妈,快走”。一百多人的游客,我们母子俩走在最前面。待走出寨门,小家伙长出一口气,庆幸地说:“好险,妈妈差点被留下!”看着你紧张而又自豪的表情,我怎么能忍心告诉你,那都是景区编的故事,那些“野人”都是演员扮演的。妈妈很感动,小小的你当真了,并用自己的力量和方式来保护妈妈。我抱着你单薄的肩膀,说:“谢谢儿子,谢谢你保护了妈妈。”
  在桂林尧山,乘索道到达山顶,大家冻得牙齿打颤,地陪把我们领进了一个有暖气的房间。一个老和尚装扮的人先送我们平安丝带,然后大讲佛经,最后要求我们以家庭为单位,分开走,不许走回头路。绕过迷宫方阵一样的走道时,儿子悄悄对我说:“妈妈,这里肯定有‘坑’(指骗游客花钱)。”在我们前面的老夫妻是同事的父母,和女儿一家被分开了,正在和两个“和尚”交谈,隐约听到平安符要2000块钱。老人家都拿出钱包了,我怕老人受骗,可看到旁边景区人员警告的眼神又不敢公开上去阻止。千钧一发之际,儿子对他俩大喊一声:“姥姥,阳阳弟弟(老人的外孙)不见了!”两位老人慌得赶紧往景区门口跑,见到女儿一家才明白刚才差点被骗,一路夸奖儿子的机智。我问儿子怎么知道这是陷阱的,他小大人般说:“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这一路走来,我们被骗得还少吗?”儿子的这次急中生智在熟人圈里传开后,让他倍感自豪,也让他养成个爱好,每次出门旅游后,都会计算总结有哪些“坑”,自己避免了多少,中招了多少。
  旅行的意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听起来老生常谈,但它蕴含的真理是永恒的。去了山海关,才会体会“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豪迈;看了内蒙草原的一马平川,终于理解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纷争与无奈,也懂得了万里长城的由来,这是讲多少历史故事都讲不出来的视觉震撼。旅行是探索未知、了解其他文化和认识自己的绝佳窗口,更是绝佳的亲子沟通途径。稍懂人事的儿子从陕西回来后,第一次很正式地对我说:“谢谢妈妈,谢谢妈妈生下我,谢谢妈妈带我去旅游。”我至今不知是哪件事情触动了他,让他产生了这次情感的涌动。
  每次旅行前,我和儿子总是很认真地商量着做攻略,趁此鼓励他去图书馆读读当地的著作,我也会在知乎搜搜当地的文化,看看那里的纪录片。但每次我们的旅行都会打破计划,后来索性跟着感觉走,喜欢了就留在那里慢慢欣赏,再赶去下一站。带儿子出去旅行,社会课堂和人生经历在慢慢教育他,让他见识各具特色的人生命运,见证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了解各种各样的文化习俗,邂逅形形色色的人……将来,他一定更能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以及为此要付出怎样的努力。
  牵着儿子的手,陪他慢慢长大。我们一起游历,一起成长,一起打开眼界,去看没有见过的世界。然后懂得,这个世界值得我们去费力飞翔,世界那么大,需要努力,然后才能去追寻各种各样的精彩。
  家里墙上分别贴着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儿子闲暇时经常趴在中国地图上做各种研究,对某一个地方感兴趣了,就会了解那里的人文、景色,在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也增加了很多知识储备。待时间和经济允许时,我们就去那里走一走、看一看。和儿子约定,他年少时,我带他看中国;我年老后,他带我看世界。
  下一站,我们去新疆的葡萄沟。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顺德区杏坛中学)
  责任编辑 晁芳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184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