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路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工匠精神、服务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传承非遗技艺、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肩负的历史重任。从营造校园非遗语境、建立与民间的良性互动、构建“互联网+”非遗、大师传承与现代学徒制模式结合传承非遗等方面探索高职院校传承非遗的路径,以期为传承非遗提供理论逻辑和现实依据。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非遗传承;路径
  中图分类号: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4C-0024-03
  一、非遗内涵解读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彰显了文化的独特性、丰富性与多元性。拯救濒危遗产、保护地方文化是我们民族处在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非遗是地域文化和精神的重要承载,非遗传承是全社会的历史责任,非遗之所以能够流传数百年,在于匠人对自己作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以及对所从事职业的道德、承诺和智慧的坚守。[1]但是非遗传承人才口传心授的传统培养模式难以适应现代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需求,导致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被边缘化,面临着失传的危机。要改变这种局面,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借助现代学校教育体系之力。如何将传统技艺、工匠精神引入高职院校课堂实现真正的推广传承是高职院校肩负的历史重任。
  二、高职院校保护和传承非遗的优势分析
  《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模式改革,利用职业教育改造民间传统手工艺父子师徒世代相继、口传身授的传承模式。”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服务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相对于非遗传统手工艺口传心授的传统培养模式来说,高职教学模式的专业性、多样性、综合性等有着极大的优势。高职院校根据专业特色与地方文化非遗项目对接,从场地、师资、课程、设施设备、管理制度等各个方面保障非遗项目的传承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学科众多、学术思维活跃、创新环境宽松等特点,能够更好地推动技能大师传承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高职院校在推动本土文化发展、传承非遗、弘扬工匠精神等方面具有着天然的资源优势。近年来,高职院校培养的非遗高技能人才在数字化保护、生产性保护、提高非遗项目的生存能力、扩大非遗文化影响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徐州非遗保护传承为例,徐州地区高职校艺术设计专业对于工艺美术领域非遗人才的规模、结构和素质等方面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培养非遗接班人、搭建非遗技能大师传艺授徒的平台方面,为徐州非遗传承提供了较为可行的传承途径。
  三、高职院校保护和传承非遗的路径
  (一)非遗进校园,营造校园非遗语境
  校园是非遗保护与传承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场域,非遗进校园是个借力升级的过程,让非遗融入高职院校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环境,使得“民间派”与“学院派”之间互动与交融,更好地推动了理论与实践、现代与传统的深度融合。文化因素是高职院校在高水平建设过程中一个重要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传承是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历史使命。徐州区域特征鲜明,非遗资源丰富,名目繁多。截至2014年底,徐州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项(徐州剪纸),国家级非遗项目9个,省级非遗项目43个,市级非遗项目159个;部分传统美术和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已列入生产性保护。其中剪纸、泥模、年画、香包等非遗项目属于手工技艺范畴,这些文化元素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非遗教育中的重要部分,作为地域文化教育和非遗传承主阵地,高职院校应该发挥积极作用。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经贸分院通过多种渠道引导学生接触非遗,了解、熟悉非遗,将故乡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引入校园,与文化故乡建立深厚情感基础,让非遗在学生心中深深扎根,增加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与民间非遗建立良性互动
  非遗文化植根于地方传统文化,是在历史长河中淘洗出来的文化珍品,非遗天然具有与一方风土、特定群体相关联的文化特性。高职院校传承非遗只有通过建立与地方文化的緊密联系,才能够把握非遗脉搏,在文化深度认知的基础上展开非遗工作,保障高职院校在这项工作中的文化品格。[2]学校利用自身项目和经费开展对非遗文化活态环境的田野调查,包括徐州地区的传承人、文化馆、博物馆、文化管理机构、村落等等,通过调查,全面了解非遗现状,在调查中与民间非遗建立良性的互动。如建立非遗传承教学基地,组建泥模、香包、农民画、剪纸等多个非遗社团,开设灵活多样的非遗教学平台、实践平台和展示平台,邀请本地区的国家级、省级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对师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非遗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为师生和非遗传承人提供互动机会。传承人展示了传统民间工艺,展现了地方非遗文化的璀璨,学校同时为民间做设计实践、文化研究、宣传服务,学生体验了匠心,了解到非遗文化的历史和现状,见证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三)融入“互联网+”行动传承非遗
  当前,互联网的快速与便捷,网络平台的互动与多元,平民视角与批评精神等,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此背景下,借助互联网的平台优势,组织非遗项目的线下资源“上线”,拓展非遗的传承渠道,在互联网上实践有效传承。但是,大多非遗传承人由于年龄和知识结构限制,不能完全适应互联网文化,很多冷门非遗项目长期处于失语状态。高职院校具有专业的师资队伍,调配资源便利,可解决非遗项目在人员、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为适应学生智能化学习需求,学校构建“互联网+非遗”新业态的教学管理模式,建设智慧课堂,将非遗传承教学信息化网络化,构建线上线下协同教育新体系,为非遗传承提供广阔的交互式教育管理平台,如慕课的在线开放式教学、微课的多资源精品课程、非遗项目学习与研究的线上展示平台与交流平台等等。建设多层次、多形态、多媒介的非遗资源,设立音频视频库、图片库、多种非遗项目信息资源库,为传承非遗创造条件。   (四)大师传承与现代学徒制模式结合传承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扎根民间的活态文化,高职院校传承非遗应该与民间建立深度联系,建立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是非遗技艺传承与非遗文化弘扬的重要举措。截止目前,徐州地区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8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4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39人。学校结合专业设置,根据非遗技能特色,充分发挥大师的传帮带作用,对接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建立泥模工作室,对接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专业建立剪纸工作室、马庄村王秀英香包工作室,在推动非遗技能的传授、创新等多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为非遗技能沿袭、非遗文化弘扬贡献力量。
  现代学徒制是高职校培养非遗文化传承人、培植传承土壤的有效途径。与非遗传统学徒制传承方式相比,现代学徒制契合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特点,以大师工作室为载体,由行业企业的大师、传承人及校内专业老师共同传授知识技能,摆脱了传统学徒制手工作坊单一训练的弊端,有效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有序化、結构化和系统化,利于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培养。学校结合专业特点,建立大师工作室人才培养现代学徒制模式,把贾汪马庄香包项目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建立起长效合作机制。校企共担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培养之责,依托“非遗马庄香包大师工作室”,学校将香包传统制作技艺的传统元素渗透到广告设计与制作、包装设计与制作、室内艺术设计等专业课程之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个体实践经验和集体技艺的互动,传统制作技艺与现代设计与制作的结合,创造了既具有时尚元素又有传统韵味的香包,突破了传承困境,得到了活态传承。使得专业、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成就了非遗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推广,现代学徒制为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者的技能内化找到了实践共同体的土壤,为技能的精进创设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结语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非遗是烙印在中华民族血液中的文化符号,高职院校在承担起传承地方非遗工作中有其独特的责任与义务,要做到在发展性传承的同时又能保持其活力及本真,构建行之有效的高职院校传承非遗的教育模式,使工匠精神与技能培育、技艺传习有机结合起来,最终达到传承地方文化,培养独具匠心的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晓, 徐珍珍.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内在机理与功能价值[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7(11).
  [2]孙丰蕊.“非遗进校园”与“现代学徒制”——高职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的角色与功能再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3).
  责任编辑:许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349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