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协同育人模式下高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高职本科协同育人试点改革成为当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最为主要的途径。开展高职本科协同育人试点,开展高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需要。调研表明,我国执业药师数量短缺,传统专业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高职本科协同育人试点专业应该对普通本科与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推动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适当增加实践教学课时,促进学生设计与研发能力和职业岗位技能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 协同育人模式;高职本科;课程体系;药学专业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取得了飞跃式发展,形成了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建设模式,培养了数量庞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劳动者对于自身生活水平提升的渴望不断加剧,社会对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陆续出台,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高职院校以不同形式开始探索本科层次高职教育。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药学专业是广东省教育厅批准的第一批试点专业,并于2014年秋季与广东药学院(现改名为广东药科大学)协同,采用“2+2”模式,共同招收药学专业学生67名,开展了本科层次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并将改革的重点集中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经过5年的探索、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经验。
  一、相关概念的基本释义
  (一)高职本科专业
  高职本科专业,简单理解就是具有高等职业教育属性和人才培养特征的本科专业,之所以这样来表述,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导致我国高职教育基本等同于专科层次教育,高职院校不能举办全日制本科层次教育。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传统的本科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导致本科高校专业人才教育更多选择非技能培养的模式,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存在一定的偏差。基于以上的差异,高职本科专业在基本设置原则、方法、内容等方面,与现有的高职专业或者本科专业,都会有较大的区别,照搬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都不可取。
  (二)协同育人模式
  在此之前,高职院校开展的协同育人工作,主要集中在校企(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同类高职院校之间或者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之间,极少在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之间开展。当前,高职院校独立举办本科层次的专业还受到一定限制,因此与本科院校开展合作,共享招生和教学资源,成为最为主要的途径。但是,这种协同育人的模式,不同于以往的“3+2”专插本形式,或者专升本的成人教育模式,更加强调专业教育过程的连贯性,要求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密切协同,发挥高职院校技能训练的优势和本科院校理论教学的优势,整合优质教育资源,联合设计人才培养整个过程的教学组织、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备等,形成完整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二、高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方法和内容
  (一)高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高职本科教育作为当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层次探索的一种形式,具有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特点,与原有的普通本科教育相比,将继续延续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上的基本定位,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培养牢固掌握岗位职业技能和能为一线生产、经营、管理提供职业服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管是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还是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其核心都是促进学生更好就业。因此,高本协同育人试点的课程体系构建,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在强调理论基础、培养学生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指出,“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制定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办法。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1]因此,在高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在兼顾传统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遵循职业教育规律,适当加大实践课时的比例,确定全新的课程设置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二是突出以就业为导向。《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职业教育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2]。高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要主动适应区域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于特定职业岗位或技术领域。三是根据社会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实际需要,坚持以“理论基础厚实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作为课程内容取舍、科目设置的标准。四是坚持开放性的原则,课程内容应与时俱进,及时反映本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五是体现特色的原则,根据培养方向的不同,设置若干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不同的课程模块。
  (二)高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方法
  高職本科专业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应由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专业教师共同制定,按照“专业供需调研,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分析——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建立专业职业能力等级模块库,厘清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体系建设方案的论证与审定——课程标准与课程内容建设”五个步骤开展。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坚持“课堂是人才培养第一主阵地”,聚焦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严格课程标准和课程考核,强化教学过程监控。要通过广泛调研,明确试点专业人才目标、职业岗位群定位,进一步分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和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共同遴选教学内容,重构适应专业发展需要、以能力与知识为核心的高职本科协同育人专业课程体系。   (三)高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内容
  当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思想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坚实的技术支持。因此,在高职本科协同育人“2+2”试点课程内容设计上,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采取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将实际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各种能力任务化、模块化,按照“纵向递进与横向拓展”的思路,根据在高职院校和本科高校学习的不同阶段所需要掌握的课程内容和职业能力,实现课程体系的垂直衔接和水平衔接,重点考量基本素质平台课程、职业素养平台课程、职业技能(素养)课程、实训与顶岗实习等方面的课程内容设置,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力度,确保实验实习项目的系统性、连贯性和衔接性。在课程教学的安排上,可以采用“先理论后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充分考虑两校合作模式,学生前2年在本科高校的学习中,强化理论基础课程学习;后2年在高职院校的学习中,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运用。通过一前一后的实施和融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高职本科药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
  (一)基本思路与出发点
  围绕高职本科专科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联合广东药科大学(原广东药学院)于2014年开展了药学专业高职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和实践工作。试点之初,我们通过文献、网络等途径,对药学专业毕业生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调研分析,发现我国通过执业药师考试与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只有20余万人,且大多集中在生产企业和药品使用领域,但我国仅药品零售企业及门店就有38万余家,为公众提供药学保健服务的药品零售领域的执业药师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3],从而确定了学校高职本科协同育人试点药学专业培养定位,即培养合格的执业药师。执业药师药学服务能力,是确保民众的用药安全、防止药源性疾病发生、优化和有效利用药物资源的关键。因此,对于药学专业高职本科协同育人试点,要着力于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及课程体系的重构,将药学服务能力(合理用药、安全用药和用药咨询)作为课程的主要模块,开展课程体系构建。在教学的模式上主要采用生物医学模式进行课程的设计。所谓生物医学模式就是人们运用生物与医学联系的观点认识生命、健康与疾病。健康是宿主(人体)、环境与病因三者之间动态平衡,这种平衡被破坏便发生疾病。这种以维持生态平衡的医学观所形成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医学模式[4]。而健康是人类的核心,药品是确保健康的第一有效方法。高职本科协同育人药品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在药品生产、质量检测、营销与应用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岗位能力,确保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熟悉药品制剂特点、药品质量与用药安全的基础上,能够结合病患的生理与病理状况,开展用药指导,使药品应用更安全更有效。
  (二)建设规划
  区别于传统药学专业以化学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在高职本科协同育人试点实践中,重点关注致病因素中机体本身、生存环境、药品对生物体的影响,考虑病患的精神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对其健康的影响,构建以生物医学模式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实施好现有药品制备、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药品法规相关课程建设与教学以外,还融入医药人文素质、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实践中,以人体生命系统为主线,开展知识重构,重点整合医学类相关课程与药物治疗系统相关课程,把人体解剖学、病理生理学、临床医学基础有机结合在一起;有机融合药理学与临床药物治疗学,构建药物治疗系统课程体系;开设药物制剂生产技能综合实训、药物检验技术综合实训、“药学服务”综合技能训练等综合实训课程,强化药物生产技能体系构建;开发药患沟通技巧、社会与行为科学、患者评估、心理学相关课程,构建药学服务技能体系。通过开展模块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药品的性质与特点、药品质量要求、用药安全的知识结构,形成结合病患生理与病理状况进行药品推荐的职业技能,最终达到提升毕业生服务病患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构建方法
  通过对两校药学专业就业对口度高的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研究,进一步厘清应用型本科专业和高职专业毕业生基础理论知识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调查结果显示:两者的就业岗位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既有统一性,又存在区别性:其对员工的操作技能要求具有统一性,区别主要体现在对毕业生药品生产的设计及研发方面。在此基础上,我们充分利用本科高校“厚基础”的优势,来提升学生药品生产的设计及研发能力,利用高职院校“重技能”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既具有扎实的实践技能,又具有较强的设计及研发能力[5],从而实现高职本科协同育人培养目标。
  (四)基本内容
  高职本科协同育人模式改革,属于职业教育的一个范畴,归根结底是以“就业”为基本导向。学校药学高职本科专业主要就业面向为医院药师和医药系统的执业药师,因此加强学生在药品生产、药品质量检测、药品营销、药品应用等职业技能的培养,成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课程教学内容与未来就业岗位工作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加大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力度,在试点专业加大实践(或以实践为主的)课程设置。在试点过程中,一方面,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6],加大对药学校内实验(实训)室的投入,开展基础实验和岗位能力训练,提升学生的技術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利用学校校外合作办学企业资源丰富的优势,进一步深化大学生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学生在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可完成生产性实训、技术研发、岗位技能培训等。试点专业开设了包括理论实验课在内的实践课程,课时数达到总课时的47.76%,接近教育部关于普通中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课时占比的要求。
  在教学实践中,采用课内实验(实训)与集中实践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让基础理论知识传授和职业岗位技能培养在教学中深度融合与升华。在课程模块安排上,按照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要求、专业技术技能要求和职业资格准入要求,构建包括基本素质平台课程、职业素质平台课程、职业素养课程、医药企业药师职业技能实训课程和医院药师职业技能实训课程在内的五大课程模块[7]。见图1。   在整合课程教学安排上,充分发挥本科高校理论教学基础与经验丰富,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设备充足,企业资源丰富、实践教学方法成熟的优势,分段实施理论与实践教学工作。其中,基本素养平台课程及职业素养平台课程中理论课程主要由本科高校完成;职业素质平台课程、职业素养课程、医药企业药师职业技能实训课程和医院药师职业技能实训课程等课程模块原则上安排在高职院校进行,但可以根据应用型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微调。通过这样的教学安排,有效发挥了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的优势,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和职业技能,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度和就业竞争力。
  四、实践效果与反思
  高职本科协同育人模式改革,是一种打通职业教育立交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行之有效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对试点专业学生的调查显示,学生对专业课程体系整体满意度较高。学校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药学专业协同育人模式改革试点以及课程体系构建形成了一系列成果,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一是有效促进了应用型药学专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药学专业发展主要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基于药物研究为主线的药学专业教育,如中国药科大学药学专业,另一条是基于临床药学应用的临床药学专业,如南京医科大学临床药学专业。而面对零售药店的执业药师的药学人才培养却是空白,3年制高职药学专业毕业生由于其基础理论知识单薄,毕业后短期内考取执业药师资格的难度较大。专业试点工作的实施与推进,培养出“宽基础、厚技能”的药学本科层次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增加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与职业稳定性。
  二是形成了一些教学成果及政策文件建议草案。试点专业通过广泛调研与分析,撰写了《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协同育人模式下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报告》,由学校牵头制定了《药物制剂技术》《药学服务综合技能训练》《医院药学实务》《临床药物治疗学》等多个应用型本科课程标准,编写了《药学服务技术》教材,并已正式出版。同时,由于药学专业是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首个试点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协同育人“2+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专业,经过四年多的管理与教学实践探索,促动学校形成了《高本协同育人试点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原则意见》,拟定了《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协同育人试点管理办法》。这些成果,对学校其他专业开展高本协同育人试点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其他专业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和借鉴意义。近几年,学校又有食品质量与安全、中药学、医疗设备与应用技术、药学、化妆品技术(2019新增)等5个专业先后与首内两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了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协同育人模式改革试点。
  三是在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下,试点专业人才培养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药学专业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资源、信息分析整合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项目的实施对于职业准入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与学生岗位能力拓展具有重大意义。经过四年的人才培养实践,药学专业高本协同育人试点“2+2”毕业生,较以往学校药学大专业层次毕业生而言,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更加扎实的毕业生职业能力、岗位技能掌握程度更高,就业竞争力优势明显。此外,在学校就读的两年时间里,2014级药学本科专业67名学生中,获国家励志奖学金的有18人,获得单项优秀分子的有11人;获得校级三好学生有2人,院级三好学生有7人,优秀共青团员9人,优秀学生干部6人。
  当然,试点过程中,在部分课程设置、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课程教学衔接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促使高本双方要不断完善药学专业协同育人课程体系,不断总结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方法和途径,为后续专业试点工作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提供经验借鉴。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4号,2012-03-16.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2006-11-16.
  [3]丁晋垣.我国执业药师队伍建设与发展的挑战与政策建议[J].中国执业药师,2012(5):14-18.
  [4]李卫东,周虹,潘燕,等.藥理学教学应符合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特点[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3):39-40.
  [5]沈向阳,邓玉艳,罗玉和.本科-高职院校协同育人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以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18(1):11-13,22.
  [6]陈勇,邢彦明,赵元英.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实训基地建设调研报告[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2(3):102-111.
  [7]何静.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的课程衔接研究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93-9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413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