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单元语文要素的习作单元教学策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个特殊的单元———习作单元,主题为“想象”。作为专门的习作单元,单元的结构安排体现了习作的核心价值。在本单元中,其他版块的安排都为达成习作这一核心目标服务。因此,在研读教材时,教师必须要有单元整体意识,注意前后内容的链接,凸显单元语文要素,这样方能放飞学生的想象之翼。
  【关键词】统编新教材;语文要素;习作;想象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每册独立编排一个以培养习作能力为核心目标的习作单元。三年级上册编排了第一个以“观察”为主题的习作单元,本单元是统编教材安排的第二个习作单元,主题为“想象”。习作单元与普通单元的编排方式不同,其目的在于改变以往普通单元完全以阅读为中心的编排方式,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引导语文教学更关注表达,旨在改变多年来重阅读轻习作的教学状况,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统一,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和学习写作,在写作中实践阅读经验,达到阅读与写作融合发展的目标。
  一、理知识体系,把握梯度,综合提升
  本单元的主题语是爱因斯坦的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其实,这并不是“想象”这一语文要素在统编教材里的首次露面,其在中低年级教材已多次出现。
  从引导学生感受“想象的乐趣”到体验“想象的美妙”,从“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到“读句子,想象画面”,再到“运用学到的词语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从“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到“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学时除了把握单元组内、单元之间不同的教学要求,还应把握年级之间的层级序列,体现训练的梯度,螺旋式上升,让语文要素自然落地,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知单元目标,细化主题,整合信息
  习作单元和普通单元的编排不同。习作单元以习作指导为主要内容,围绕习作指导这一核心任务,单元编排了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及习作五项内容。一个核心,五项安排,环环相扣,逐步推进。不论是精读课文,还是习作例文,以及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等版块,编辑的意图都是明晰且集中的———服务于学生最终能自由、自如地写出“奇妙的想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单元内各个版块的教学任务。梳理一下单元内五个版块的内容,不难发现,五个版块的顺序安排体现了教材编写者一定的“教”和“学”的设计思路。
  如上表示意,本单元的几个版块都从不同角度对想象力进行了训练。教师在教学时应统筹好各个版块的教学任务,充分发挥各个版块的训练作用,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三、明确各自任务,围绕重点,多维训练
  (一)用好例文,习得方法
  本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各具特色,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落实好教学目标,还要用心引导学生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中学习和体会课文的表达特点,学习想象作文的写作方法。这一点充分体现在课后练习中。
  两篇课文的课后练习第一题都指向阅读,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品读课文中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走近作者,从而进一步了解作者想象的内容,并从中感受和体会想象的奇妙和有趣。《小真的长头发》中,小真的长头发可以变成钓鱼线、可以变成套牛索、可以变成暖身被,还可以变成晾衣绳;长头发的打理也很有趣,十个妹妹给“我”梳头;洗头发时抹上的香波泡沫像一个大大的蛋卷冰激凌;直接躺在岸边让河水冲洗头发;要是嫌麻烦,就把头发烫起来,最终还能变成小动物的聚会场所,这些创意都值得好好欣赏,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到“用处的奇妙”。《我变成了一棵树》中,不想吃饭的英英想变成一棵树,于是就真的变成了一棵树,想变就变;变的还不是普通的树,而是一棵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的树;这鸟窝啊,还能在树上跳舞呢;这跳舞的鸟窝呀,小兔、小刺猬、小松鼠、小鸭子、小鳄鱼、小狐狸都可以住在里面,你要是喜欢也可以住进去……文中的这些创意也是极妙的,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中感悟“变化的神奇”。
  课后练习的第二题则是指向表达,在分析掌握了故事的整体结构和学习了文章的语言形式之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展开想象续编故事。《小真的长头发》是顺着作者的思路进行想象,引导学生思考小真的长头发还能变成什么,用来做什么。《我变成了一棵树》则是引导学生在借助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创造属于自己的想象世界: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在现实中发现问题→在想象中解决问题→回到现实存有美好念想”,这两篇课文基本上都是按照故事写作的经典“三步构思法”进行创作的。教学时,应让学生感受这一構思的规律,搭建自己的写作框架,建立熟悉的写作模板。此外,这两课的语言都是富有儿童真性情的童言稚语,读起来亲切可爱。
  (二)激发兴趣,感受乐趣
  本单元的交流平台有两大作用:一是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引导学生体会大胆想象的妙处。二是揭示想象的角度,品味变化的神奇和用处的神奇。“交流平台”中的三组对话,应指导学生多读,结合课文,回顾旧知,明确认识到什么叫“有意思的想象”,什么叫“奇特的想象”,什么叫“大胆的,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想象”,读的时候,不断回扣原文,不断加深感受。
  本单元的初试身手则采用了当前学龄儿童较为喜爱的游戏形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创造拇指画的过程中感受想象的乐趣,体会大胆想象的快乐之处。绘制拇指画的这一教学内容,要让学生真正在纸上按出自己的手指印,尽可能地放飞想象之翼,之后借助语言表达,想象成各种有趣的事物,借助这些有趣的事物编织出趣味横生的故事,在小组、在全班进行交流,将口语表达练习落到实处。分享交流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倾听、用心欣赏,如果能让同学之间相互评价,提出修改意见,那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提升就更上一层楼了。
  (三)自主品读,放飞想象
  本单元编排的两篇习作例文的一大亮点是利用批注的形式,让学生在品读中明白有趣的想象、神奇的想象的背后其实离不开自然合理的想象基础,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想象会更有意思、也更有意义。《一支铅笔的梦想》中,一只铅笔的五个梦想都是依据铅笔的特征展开的想象,这便是我们所强调的想象要合理,要符合生活特征的原则,这也是学生在想象中应该要学习、掌握的基础能力。五个梦想都是按照“来到哪里→做什么→表达心情结尾(哈!多么好玩!多么开心)”的结构描写,清晰明了,易于学生学习借鉴,为学生在想象之路上提供了有效的台阶。《尾巴它有一只猫》也很独特,该文描写的是一个反着去想象的故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例文的批注能够激发学生体会“反着想”的趣味,一旦学生理解了这种“反方向想象”的方式,他们的思维就会被放飞。不管是顺着想还是反着想,教师在教学时都应引导学生将思考与表达中的方法进一步结合起来,以学生自读为主,分层次、分步骤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可以配合文中的批注进行自读,可以携同伙伴自读,可以结合畅想自读。
  综上所述,习作单元的各个版块其实都重在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想象,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思维差异,用心、耐心地帮助学生打开神奇的想象之门,引导学生体会想象的乐趣,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真正放飞学生的想象之翼!
  【参考文献】
  [1]张敏华.整体观照立体架构有序推进———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习作教学教材分析[J]小学教学参考,2018(28)
  [2]林彩云.把握层级序列,让语文要素自然落地———以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低年级“想象”能力培养为例[J]新教师,2018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实验学校,福建厦门3611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506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