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TPACK框架下师范生课件制作能力评价量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普及,多媒体课件教学在现代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目前国内较少涉及“课件制作能力评价标准的制订与统一”方面的研究,这不仅制约了某单一学校改进师范生现代教育技能的行动计划,还给诸多学校的共同合作与发展(如不同院校间师范生现代教育技能的合作培养)带来了一定困难。为解决该类问题,笔者进行了研究,发现TPACK框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本研究将在TPACK框架指导下设计高等院校师范生课件制作能力的评价量规,以期为学界提供参考。
  ● TPACK框架下师范生课件制作能力构成分析
  1.TPACK的内涵
  TPA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由Mishra与Koehler两位教授提出,指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主要用来表征教師在整合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具备的知识框架。总的来说,TPACK框架包含三个核心要素(学科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技术知识TK)和与这三个核心要素相互影响形成的四个复合要素(学科教学知识P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和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以及一个境脉因素(Context)。[1]TPACK不仅要求教师对三个核心要素有充分的认识(理解技术融入的学科内容表征、理解技术融入的学科教学技巧、理解技术为学生学科学习带来的利和弊等),还要求教师能够把握它们之间的动态交互关系并对其加以综合运用(能够准确把握学生基础和认知风格、能够用技术帮助学生认识新知和解决问题等),以制订适应具体教学情境的教学方法和策略。[2]
  2.师范生应具备的课件制作能力结构
  基于国内对“师范生应具备的能力结构”的现有研究,笔者结合TPACK框架理论做了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如下页表1)。
  ● TPACK框架下师范生课件制作能力评价量规设计
  基于上述能力结构设计,笔者以表1中A、B、C三列元素分别为评判目标、评判准则和评价指标建立层次结构模型,选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首先,在确立每个指标标准的前提下,以访谈形式与在本校从事计算机教育或师范教育多年的10名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进行交谈,询问他们对各层指标相互重要性的认识,而后参照这些认识构造出判别矩阵(如下页图1)。
  其次,计算各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并对各矩阵做一致性检验。经计算,上述矩阵一致性比率CR最大为0.054(明显小于0.1),这说明各矩阵不一致程度均在允许范围内,因此无需重构。
  再次,将各矩阵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分别做归一化,即得出各层指标间的相对权重,它们分别为(0.39,0.50,0.11)(0.36,0.52,0.12)(0.43,0.13,0.07,0.29,0.08)(0.20,0.60,0.20)。
  最后,通过层次总排序,笔者得到了各层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序列,如下页表2所示。
  ● 评价实例
  为验证上述评价量规的可行性、有效性,笔者根据量规将“问卷星”网络平台设计的自评性问卷发送给笔者所在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大三、大四师范生,共收回有效问卷75份,其中男生占30.1%,女生占69.9%,大三学生占70.3%,大四学生占29.7%。将该自评数据导入SPSS 22.0,测得KMO=0.809,p=0.000<0.001,Cronbach’s Alpha=0.842,这说明根据量规设计的问卷试题及问卷的内在结构都合理。
  使用问卷数据和表2所示公式,笔者测得问卷对象课件制作能力的综合评分为3.33(五分制,等价于百分制计中的66.67),可见问卷对象的课件制作能力总体水平不高。并且,由下页图2左侧图可知,问卷对象在课件制作所要求的技能方面,不但能力均值较低,而且能力方差较高,这说明笔者所问卷的师范生在整合学科与教学法知识、整合技术与教学法知识、整合技术与学科内容知识、整合技术与学科教学知识等方面还存在技能水平较低、个体差异较大的现象。笔者从下页图2右侧图发现,导致师范生在知识与技术整合方面出现不足的主要因素有三个:①课件作品的艺术鉴赏能力(能力均值最低);②各种信息资源的整合与逻辑表现能力(能力均值次低);③课件制作所需的有关资源的自制能力(能力均值仅为3.07)。
  在课件制作所需的基础知识方面,图2右侧图显示问卷对象对教育理论、信息技术、专业学科等基础知识的掌握较均衡,这与表2所示的这三种知识应该持有的权重比例明显不符,课件制作对师范生信息技术基础和教育理论基础的要求偏高,因此在今后的培养过程中应该予以加强。此外,在观念意识方面,由图2右侧图可知问卷对象应用信息化手段改进教学的思想意识较强,但是他们对课件使用的必要性的认识以及他们的课件制作工具的选择观念等还有待进一步树立或更新。
  综合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在未来的教学中,高师院校在强化师范生信息技术基础学习和教育理论基础学习的同时,还应着重加强师范生如下三个方面的能力培养:①如何围绕主题,规范、合理地整合各种资源,如何按一定逻辑科学地呈现知识与技能;②如何使用常见工具软件快速、高效地制作理想的电子资源,如动画、视频等;③如何从艺术赏美的角度对既有课件的局部或总体提出改进意见。
  ● 结语
  师范生课件制作能力需要经历一个完善的课程体系学习和较长时间的操作实践才能养成[3],因此需要有更多的研究者对它进行系统而长期的研究与探索。基于TPACK框架提出的师范生课件制作能力评价量规是可行的、有效的,但仍有待于后期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笔者相信,基于TPACK框架的师范生课件制作能力评价量规会为其他院校合理评价师范生课件制作能力、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师范生现代教育技能培养的建议或策略提供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赵磊磊,李玥泓,谢鉴知.地方高校信息技术师范生TPACK:影响因素及建构策略[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8(03):29-36.
  [2]金涛.TPACK框架下师范生ET能力评价量规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7(01):31-33.
  [3]吕雅君.试论高职师范生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的培养[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1(33):135-136.
  作者简介:余为益(1976—),男,江西上饶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与教育。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项目“地方高师学生课件制作能力实证研究”(课题编号:18YB23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525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