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开展比较教学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探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孙粉林

   摘 要:比较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教师要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揭示联系区别、领悟具体算理、关注计量单位等多个方面开展对比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比较教学;数学核心素养;问题意识;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1;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0)18-0059-02
  比较教学法是数学课堂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开展比较教学,在细微处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有效增强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问题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新课导入要尽可能利用“生活化情境”,让学生从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中发现数学问题。数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导入课堂内容,可以有效地弱化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感,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的数学体验。
   例如,在讲授“升和毫升”相关章节的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从内心萌生出对容积测量的问题意识,笔者借助生活情境开展了比较导入教学。笔者先提前让各小组的学生从家中带来五种常见的容器,分别为保温杯、碗、烧水壶、盆、塑料桶。在学生充满好奇之际,笔者揭开谜底,并让各组学生根据这些容器的容量大小进行排序。在讨论了几分钟后,有幾个小组通过容器之间互相倒水,率先排列出了容量的顺序。紧接着,笔者提出第二个任务:“烧水壶比保温杯的容量大多少?”学生依样画葫芦,按照刚才的方法进行操作,但没有一个小组能够精准地测量出二者容量的差。正在苦恼之际,几位细心的学生发现烧水壶底部写了“1.5 L”,保温杯标注了“500 mL”,他们马上提出,如果“L”和“mL”之间能够进行换算,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对此,笔者正式展开了“升和毫升”相关知识的教学,学生借助这一课所学的知识得到了问题的答案“1.5 L= 1 500 mL,1 500 mL-500 mL=1 000 mL=1 L”。这样,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提出与生活常识相关的实际问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寻找问题答案的意识,激活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在这样的对比教学中,学生体验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对日后的数学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揭示联系区别,构建知识体系
   比较是理解的基础,理解是数学概念学习的前提。数学语言简练而抽象,数学概念的理解更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难点之一。教师在教学相关概念时,可以从比较入手,揭示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梳理,更好地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相关内容的教学中,学生对“当分母为零时,分式无意义”这一概念不理解。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数学概念,笔者将分式的意义与除法的意义相结合,展开了对比教学。笔者先引导学生回忆二年级学习“除法”时,将a个物品分给b个人,即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零。学生听了后纷纷点头,表示已经回想起以前的知识。然后,笔者又继续问道:“如果将分式a/b写成除法算式,a、b分别是什么呢?a、b可以为零吗?”这样,通过新旧知识进行对比,学生不仅理解了“分数”的概念与意义,也洞悉了“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完成了知识体系的构建。教师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对比教学,不仅能够使知识的本质展现得更加明显,防止学生对知识产生混淆,还能够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明白数学知识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实现知识的相互转化。
   三、领悟具体算理,提升归纳能力
   计算是数学的基本内容,而算理是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学生只有正确理解算理,才能准确地掌握运算法则和计算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利用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指导学生在比较教学中领悟具体算理,自主整理、归纳计算方法,提升归纳能力。
   例如,在教学“三位数减两位数”的相关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具体算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多次穿插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知识。在讲解完基本计算规则之后,笔者让学生尝试计算第一组题:345-32=?45-32=?学生们在计算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这组三位数减两位数与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运算法则基本一致,都不需要进行退位计算。紧接着,笔者又给出了第二组例题:345-26=?45-26=?学生们又一次发现,这组例题都需要从十位上退位进行减法计算。笔者继续给出下一组例题:345-56=?145-56=?经过这样对比练习和分析,学生们感悟出了规律,不管是几位数相减,不管数字相不相同,减法的基本算理都一样。学生思维灵活,具有能够发现新奇事物的能力,但总结和归纳能力较弱。教师在教学计算方法时,通过设计对比练习展开对比教学,引导学生在不同运算之间领悟具体算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总结计算法则的共同特性,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四、关注计量单位,形成一定表象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涉及多种计量单位的讲解,对于这类知识,部分教师过于注重计量单位进率、换算方面的教学,而忽略了计量单位本身的表象建立,使得学生在单位的实际运用中表现得一塌糊涂,不利于学生数学学习的深入。
   例如,在“米与厘米”“分米与毫米”等长度单位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不能准确地辨别各个计量单位的使用范围。因此,笔者调整了教学方案,引入生活实物进行比较教学。在讲解“米与厘米”时,笔者指导学生用直尺测量自己的拇指指甲宽度为“1 cm”,书桌的高度约为“1 m”;在讲授“分米与毫米”时,笔者又指导学生测量出10张A4打印纸的厚度约为“1 mm”,数学书封面大约长“3dm”。这样,通过参照实物进行对比学习,学生就对不同计量单位的大小做到了“心中有数”,能在实际应用中更好地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长度描述。计量单位的教学是数学知识体系的细节知识点,虽然难度不大,但是教师如果一味进行机械的换算练习,不重视表象的建立,只会让计量单位与生活应用脱轨,不利于学生对于单位本质内涵的理解。
   综上所述,比较教学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开展比较教学,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玉孝.小学数学教学中对比教学法的有效运用[J].内蒙古教育,2015(30).
  [2]张碧玉.开展对比教学培养学生数学迁移能力探微[J].成才之路,2018(33).
  [3]张丽霞.通过对比练习,发展学生数学思维[J].数学大世界,2018(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687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