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劳动教育常态化的苏州经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丁字红

  摘要:苏州的劳动教育以朴素、低调、坚韧的样态在基础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长期以来,苏州的劳动教育坚持在德育活动中培养劳动观念,激发劳动情感;在基地活动中开展劳动实践,获得职业体验;在课堂教学中强化操作技能,提升劳动能力;在特色建设中涵育劳动素养,优化劳动品质,逐步走向新常态。
  关键词:劳动教育;教育样态;文化积淀
  中图分类号:C40-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6A-0069-04
  苏州的劳动教育源远流长。得益于崇文重教、勤劳善工的苏州地域文化,得益于科学育人理念下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得益于“中德合作劳技项目”的实施推动,劳动教育一直以朴素、低调、坚韧的样态在苏州基础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
  一、德育融汇:在德育活动中培养劳动观念,激发劳动情感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在我们的社会中,劳动不仅是经济的范畴,而且是道德的范畴。”劳动教育和德育向来不分彼此、相依相融。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德育有鲜明的教育导向和丰富的内容素材,有稳定的师资队伍和完备的管理培训机制,将劳动教育内容融汇于德育教育,是苏州中小学的一贯做法。
  1.劳动教育融于常规德育活动
  苏州的中小学校有诸多德育规定动作,每天的晨会课,每周的国旗下讲话和班会课,以及在校内外开展的兴趣小组活动、團队志愿服务、社会公益活动,无不体现着劳动励志创新、劳动关爱他人、劳动亲近社会的育人价值。这些蕴含于各种德育活动中的“劳动”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教育、感化着孩子们。
  2.劳动教育融于特色德育活动
  除了常规德育活动,很多学校在各种节假日和学校传统节日中会推出一些特色德育活动,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纪念事件、行业人物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素材。如2020年3月,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分校组织开展了线上德育系列活动。3月5日,学校倡议师生深入社区,践行“雷锋精神”,以摄影图片记录爱心善举;“三八”国际妇女节,“我给妈妈画个像”主题活动引发热赞,妈妈们收到了最有爱的节日礼物——在孩子的画笔下化身最美“女神”;3月12日,学校组织“种一棵绿植,许一个愿望”云植树活动,孩子们在家中种植、养护绿植,纷纷变成小小“园艺师”。特色德育活动中的劳动教育激发着孩子们用实际行动来珍爱自己、关爱家人、热爱家园。孩子们的劳动显得更有仪式感,也使各种节日彰显出独特的教育意义。
  3.劳动教育融于专题德育活动
  为贯彻党中央“立德树人”精神指示,苏州市教育局联合市文明办、共青团、妇联、市广电总台等单位,不定期地开展专题德育活动,而融入其中的劳动教育因子,往往能触及孩子的心灵深处。如寒假期间,市教育局德育处组织了“21天亲子派家庭劳动行动”,以习惯养成的行为心理学为理论依托,用打卡记录、颁发好习惯养成奖状的方式激励孩子参与,让孩子的劳动经历从“刻意、不自然”到“自然、不经意”的过程,从而养成良好习惯。该活动成效显著,孩子的劳动态度和成果让家长们喷喷惊叹。这种融于专题德育活动中的劳动教育,能在短期内以最生动的方式引导孩子亲近、悦纳劳动,强化孩子的劳动意识与情感。
  二、基地浸润:在基地活动中开展劳动实践,获得职业体验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顾建军院长认为:劳动教育不能是空泛的,必须有一定的劳动载体,这个“载体”包含劳动对象、劳动方式、劳动过程、劳动关系和劳动成果。苏州市建有三类功能定位不同的劳动基地,使劳动的“载体”得以显性化呈现。
  1.最便捷:校园内的劳动基地
  校园内的劳动基地包含劳技专用教室和在校园内专门开辟的劳动田地,这类劳动基地因循学生需要而建,又近在咫尺,因而发挥着最充分的教育功能。
  苏州一大批中小学建有专业操作室场或劳动实践基地,可供学生随时随地开展实践体验。如张家港市常阴沙学校拥有几十亩果蔬花卉种植园;相城第一实验小学围绕中草药种植研究,建成室内的“中医馆”和室外四季弥漫着果蔬、药草、花木之味的“三味园”;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围绕“生活课程”,建有室内的“衣食住行馆”和室外的“行知小农场”。昆山市城北小学将校内十几亩地打造成融劳技和科技教育于一体的“星火生态园”,学生可以在“开心农场”里种植瓜果蔬菜,在“智能大棚”中尝试无土栽培,在水池中养鱼养鸭,在小木屋中观测、记录智能化种植养殖的信息数据。
  校园内的劳动基地使中小学劳动教育有了场地、设备、材料、工具等专业依托,使木工、金工、烹饪、种植、养殖等劳动技能学习不再局限于纸上谈兵。教师可以随时带领学生进入专业室场、浸润在基地,在真实劳动场域中开展教学。
  2.最专业:社区内的劳动基地
  苏州大部分学校都有合作共建单位,包括政府主办的各种展览性、纪念性场馆,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各种产业科技研发中心和实验室。这些单位拥有行业内最专业的信息与技术,很好地发挥着校外劳动基地的功能。如相城区蠡口实验小学位于全国著名的家具批发集散中心,学生经常前往指定的家具工厂和门店,面对面接触木工师傅,体验开料、锯割、打凿、拼装等“技术活”,了解家具的制作流程和工艺细节。工业园区独墅湖学校和同处科教创新区的近邻、中科院苏州纳米研究所签订了科教融合深度合作协议,定期组织学生前往,考察涵盖衣食住行、医疗、环保、军事等多方面应用的纳米技术的设计研发,甚至把课堂搬进研究所。这些社区内的劳动基地,让学生近距离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传统民族工艺和现代文明成果,获得最直观的劳动与职业体验。
  3.最深入:综合实践基地
  苏州有7个综合实践学校和11个青少年活动中心,承担着区域内中小学生校外实践活动和相关培训、比赛的组织职能。综合实践学校下辖于各市、区教育局,有土地、有室场、有宿舍、有教师、有课程、有经费。各校学生根据统一安排,定期定点、轮流分批前往基地,在3~4天内连续开展集中性劳动锻炼与自我生活服务。青少年活动中心侧重于组织区域内孩子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如“劳动日”自我服务学习、“劳动周”成果展示,劳动技能现场比赛等。让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参与具体的劳动项目,获得相应的劳动成果,才能使劳动教育入脑人心、真实有效。中小学是教育教学“全科”学校,“基地”则是劳动教育“专科”学校,两者在教育功能上各有侧重,应该无缝对接,形成育人合力。   三、学科研修:在课堂教学中强化操作技能,提升劳动能力
  劳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行政、学校家庭、社会力量、科研单位,在共同的目标下有着不同的视角和载体,承担着不同的职责。作为科研机构,苏州市教科院在课程建设、教学研究、师资培训等方面为劳动教育提供了全方位专业支持。
  1.课程建设规范化
  教育最直接的载体是课程。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中小学以省编教材为蓝本开展劳动学科教学。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侧重引导学生开展生产劳动,到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注重技术性劳动教育,江苏的教材编制理念及体系设置始终契合时代发展。尤其是新课改以来使用的小学、初中《劳动与技术》和高中《通用技术》(以下统称“劳技”),在劳动、家政、技术、职业体验四个领域中设置了几十个模块内容,全面关照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
  苏州市的劳技学科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中小学校按照省、市课程设置要求,每周开设一节劳技课,很多学校还在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中开设各种劳技项目,作为课堂内容的补充拓展。在市教科院等业务部门组织的课堂观摩、教学研讨、集体调研、课改汇报等常规学科活动和评优课比赛、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等业务赛事中,在教育行政组织的课程督导中,劳技学科与其他学科被同等对待。
  2.教学研究常态化
  在大市专职教研员的引领下,苏州的劳技课堂教学研究比较深入。我们认为,劳动的意识、情感、习惯的培养贵在平时,劳技课上应侧重劳动技能的训练和工匠精神的情境化熏染。我们组织各种教研活动,以同课异构、项目连续教学、主题式教学等形式,对省编教材中的每一个项目进行精心研磨,探索出劳技教学的有效路径,并在反复实践基础上总结出劳技课堂教学的通用模式和若干种变式,供全市教师借鉴应用。
  在多年的实践研究中,我市劳技教学质量高、成果丰硕,教学案例多次在国家和省级学科研讨活动中展示,不少自创内容被推荐入选教材,苏州经验得以在全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今年寒假疫情期间,小学劳动与技术学科加入苏州市教科院组织的线上教学学科团队,《编手链》《叠衣服》《扦插月季》《自制青团子》等18节劳技课成为苏州线上课程中的一道靓丽风景,每课都获得上万次的点击量,网络评分平均达到9分以上。
  3.教师培养专业化
  苏州的劳技教师只有极少数从高校对口专业毕业,大部分任课教师都是兼职,入职之初,教师动手操作能力普遍欠缺,学科教学素养相对薄弱。多年来,我市形成了常态化的教研活动和培训机制。一是深入研究课堂教学:依托大市或区级教研活动、名师工作室、教师共同体等,常规性开展教学观摩、课题研讨、学术沙龙等活动,助力教师把握劳技新课程。二是提升教师技术素养:鼓励有一技之长的教师,为同行现“技”说法;或者借助“普职融通”教改项目,让高校专业教师为普教教师传经送宝;或者引进校外行业专技人员、非遗传承人甚至社区内的行家里手,为教师送“技”上门。通过这些培养路径,广大劳技教师能在一定时间内获得长足进步,快速胜任学科教学。
  苏州市教育局、教科院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上对所有学科一视同仁,引导形成了日趋稳定的学科教师队伍。劳技教师职称晋升有通道,专业发展有阶梯,评先评优无障碍,大多能安心岗位工作,专心学科教学。据统计,苏州中小学目前拥有大市级劳技学科带头人21人、名教师2人、特级教师1人,名特优教师数量在全省和全国地级市中遥遥领先。
  四、文化积淀:在特色建设中涵育劳动素养,优化劳动品质
  劳动教育发挥着树德、增智、强体、益美的育人功效,其在立德树人中的独特功能和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了普遍认同。学校、科研单位、教育行政部门纷纷以各种方式来推动劳动教育,积淀特色文化。
  1.劳动教育有特色课程
  苏州有一批学校长期致力于劳动教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校本、区本劳动课程。如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以“活泼泼的劳动”为载体,构建了以二十四节气、民间艺术、财商创客为主要内容的“生活教育”课程;昆山市信义小学研发了以农具大观园、种子书院、叶子学院、花卉世界、果蔬课堂、营养工坊为板块内容的,贴近乡村孩子生活的“农耕课程”;工业园区星湾学校探索劳技与美术、生物、科技等多学科领域的融合,形成纸艺、园艺、模型制作的统整性劳技课程;吴江区梅堰中学从当地龙南遗址发掘出土的良渚时期文物中寻找劳动创作的素材,形成极具文化底蕴的陶艺课程;拥有“瓜果之乡”美誉的吴中区汇聚全区劳动骨干教师,充分调研本土自然景观与物产资源,编写了以“花、叶、果”为认知与实践脉络的区本劳动课程,供全区中小學生学习。
  还有更多的劳动课程,以零散、非独立的形式存在于一批知名学校校本课程中的“实践”“技术”板块,成为学生学以致用的创新应用性课程内容。
  2.劳动教育有课题引领
  为了使老师们凝心聚力,实践和研究有方向、有抓手,我市一贯以课题为抓手,持续性开展劳动教育研究,并以此统领劳技教研活动。
  “十二五”期间,笔者引领全市骨干教师开展了苏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劳动与技术创意教育研究”,从学生“学”的创意引导、教师“教”的创意方略,以及课程资源开发、劳动基地建设、劳动评价策略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取得卓越成果。尤其是课堂教学中劳动技能传授的八种创意方略,成为全市劳技教师的观念共识和自觉行为,其经验在省内推广传播。
  2015年,“创意”课题成功升级为全国重点课题“建立健全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研究”的子课题,历经3年研究,苏州市域的总课题和16所实验学校的子课题均取得丰硕成果。2017至2018年,笔者领衔主持苏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推进劳技创意教育,涵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和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劳技‘创意教育’中‘微项目群’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将研究视角转向学科核心素养和课堂教学主阵地,对劳动技术的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学段分解定位,并形成了课堂化演绎的范例。
  3.劳动教育有项目推进
  在教育改革进程中,我市教育行政部门会联合相关职能单位,在一段时间内集中推进某个专项工程。我们在回溯中发现,多年来,劳动教育一直存在于教育行政部门主导推进的重大项目之中。
  “十二五”期间,为推进义务教育内涵发展和创新发展,苏州市教育局用3年时间持续推进“义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加盟的50所学校中,5所学校从新劳动教育体系建构、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等视角重点研究劳动教育,超过一半的学校从不同角度研究劳动教育中的细节问题。“十三五”期间,苏州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共同实施政府实事项目:“家在苏州·E路成长”未成年人社会实践体验活动。项目遴选出苏州大市范围内的历史文化遗产、自然人文景观、传统民族工艺、现代文明成果等展示场所158家,签约授牌、统一管理。这些校外实践“体验站”涵盖了当前社会职业中的大部分,可供学生利用节假日自行前往开展实践锻炼。如在花卉植物园,学生修枝剪叶、管理田垄,出力流汗,体验农民耕作的艰辛;在御窑金砖博物馆,学生亲历踩泥一制坯一晾坯一入窑一出品等一整套皇家专供砖瓦的制作过程,近距离感受非遗技艺与工匠精神。这些分布于城乡各地的“体验站”,是青少年开展职业体验、提升劳动素养的最佳场所。
  雨果曾说过:“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种人,因为思想也是劳动。”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出台,劳动教育即将步入新的征程。未来一段时间,苏州劳动教育将强化顶层设计,以全过程育人、全学段贯通、多主体参与、多学科融合为导向,更多研究家校协同、合力育人的劳动教育路径,更多倡导以出力流汗的劳动来磨炼人的坚韧意志,更多关注与新产业、新行业、新技术相适应的创新性劳动和新型服务性劳动的教育实施,努力实现转型升级,走进劳动教育新常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835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