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加护 刘春涛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受到各高校的密切关注。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这样才能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与效果,满足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并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文章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深入探究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
  [作者简介]李加护(1973—),男,云南保山人,工学硕士,华北电力大学动力工程系教研室副主任,讲师,主要从事清洁能源利用研究;刘春涛(1980—),男,河北雄县人,工学硕士,华北电力大学动力工程系讲师,主要从事电厂节能与高级能量系统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7-0095-02 [收稿日期] 2019-09-20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的封闭性。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校内,甚至班级、宿舍等各小单元,这种教育方式与家庭、社会相脱节,使得学校缺少家庭、社会的支持与援助,无法将心理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大大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不到位。很多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选修课,甚至没有将其列入教学计划。课堂内容主要依靠教材,千篇一律,课堂上也缺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心理健康教育仅注重课堂教学,且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只是流于形式,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3.没有正确区分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与手段。很多高校教师片面认为,高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开展的一系列讲座等心理健康教育手段是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受到阻碍。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途径
  1.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理念创新是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离不开教育理念的转变,且教育理念要体现出一定的前沿性。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针对存在心理健康障碍或其他心理状况的群体,教师只关注心理咨询的内容。现如今,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列入教育总目标,应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高校教育的重要意义,并给予心理健康教育一个科学合理的定位。同时,高校要转变原有的重此轻彼观念,重视对心理健康的普及教育,了解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建立独立的心理咨询机构,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并及时遏制影响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与适应能力。[1]
  2.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保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并重。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的是向大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同时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指导,并提升他们的自我认知。当代大学生在学习、择业就业、人际交往等方面承受着很大压力,所以高校应开设针对性较强、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课程教学内容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局限于教材,还要引入课外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兴趣与热情。在课程设置方面,要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既要加强心理健康理论知识教育,又要重视专门的心理训练与辅导。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性与趣味性,比如采用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情境式教学等方式,引导大学生主动探究心理健康问题,强化自我反思与自我心理调节,及时发现与解决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挖掘自身的创新能力。[2]
  此外,高校要组织开展各式各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如举办有关心理健康的专题讲座、开展心理知识竞赛等,使大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对心理异常现象进行有效识别,找到自我排解与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并与他人分享经验与心得,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通过对话、暗示、沟通等来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帮助他们释放心理压力,促使他们产生良好的心理活动。
  3.借助网络教育优势,助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得到增强。面对面的辅导不再是唯一的教育方式,网络在线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逐渐流行开来。高校要利用互联网的功能作用,创新与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完善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通过学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机构的共同作用,形成全员化、立体化的网络教育渠道。[3]同时,高校要努力为大学生搭建广阔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比如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帮助大学生及时获得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动态信息;建立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微信公众号,为大学生推送心理卫生、健康的知识及心理小测试;通过心理咨询邮箱等,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交流空间,使他们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
  4.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专业性强且相对复杂的工作,需要一支高素质、业务能力较强的优秀队伍。高校通过培养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能够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高校教师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责任人,直接影响着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方面的质量与效果。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对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工作,还要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加强专兼职教师与校外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校外专家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与专业技术水平,使他们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指导;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优势,定期组织他们参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使他们掌握必要的沟通方法与技巧,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排解,从而提供更好的心理咨询服务;重视引进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有突出成绩的优秀人才,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注入活力。除此之外,高校要成立学生骨干队伍。选拔具有较强责任心、热衷心理咨询与心理科学的学生,使他们担任心理咨询员,然后以培训、讲座、心理辅导课等形式,使他们掌握必要的心理知识,提高他们的心理调节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4]
  5.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创造和谐、健康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高校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并优化教育管理方法,为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同时,高校要利用校刊、广播、海报、板报等手段,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普及宣传,创设一个健康积极、充满朝气的氛围;成立心理健康协会,开展丰富多样的、独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培养乐观的情绪及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提升个人价值。此外,高校全体师生要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帮互助,使大学生从中受到感染与熏陶,从而形成良好的心态。
  6.深入开展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研究工作。高校要紧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律,结合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针对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热点或难点问题展开专门的调查研究,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并对实践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利用科学研究成果来指导实践工作,从而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可采用心理问卷的方式,针对大学生的入学、在校学习、就业等阶段的心理问题进行调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信息数据进行收集、分析与研究,然后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以便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并进行专业的心理治疗与心理干预。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校要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网络教育、校园文化等方面来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杜宇,吕志娟,刘茵,逄锐.新形势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0):90.
  [2]赵家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势探析[J].艺术科技, 2019,32(11):234.
  [3]張程,谢宜勤.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预警机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8(07):105-107.
  [4]李雅琪,王涛,沈沛汝.“1+1”教学模式改革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18):88-8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877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