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议疫情下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调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冯德灿

  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期间,“线上教育”受到社会各界、学生和家长的高度关注。学校在开展线上教学工作中也遇到了各方面的困难。
  教师方面,大家需要有一个心理调适和信息技术培训过程。教师在线上教学过程中担心自己说错话,担心自己的仪表,担心自己上不好课等。教师掌握的信息技术水平不一样,容易陷入“甩手掌柜”或“各自为政”的困难境地。我校有10多位教师滞留湖北疫区,他们有的没有带电脑,有的家里只有陈旧的电脑,同时他们身在疫区承受着生活和心理各方面的压力。
  学生方面,在多媒体操作方面不用太担心,小朋友比成年人还容易适应,但是学生一开始抱着新鲜感去尝试,能否自律就成了摆在教育者面前的课题。
  家长方面,面对复工复产和约束孩子纪律的压力,对网上学习的不适应和对孩子的学业情况充满了焦虑。
  一、原因分析
  突发的重大疫情会迫使人们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面对不断变化的疫情信息,人们表现出不同的反应方式,没有积极投入到抗击疫情中的民众,更容易感到恐慌、焦虑、失控、无力、抱怨和诅咒,甚至出现仇恨的情绪。为什么没有积极投入,陷入盲从的人们会更容易感到恐慌和焦虑呢?从心理学上的“感觉剥夺实验”和“具身认知理论”就可以得出结论。
  1.感觉剥夺实验。加拿大心理学家贝克斯顿(W.H.Bexton)、赫伦(W Heron)和斯科特(T.H.Seott)在1954年做了首例感觉剥夺实验。他们让志愿者戴上半透明的塑料眼罩,躺在一张床上什么事情也不用做,除了吃饭和上厕所,每天的报酬是20美元。实验开始时许多志愿者都是大睡特睡。然而, 两三天后他们便决意要逃脱这单调乏味的环境。实验的结果显示:感到无聊和焦躁不安是最起码的反应。
  感觉剥夺实验说明,感觉虽然是一种低级的简单的心理活动,但它对人来说意义重大。剥夺感觉势必会影响知觉、记忆和思维等较高级和复杂的心理现象。没有刺激,没有感觉,人不仅不会产生新的认识,而且连正常的心理机能都得不到维持。处于感觉剥夺情境的人们,虽然生理的需要和物质的享受得到了满足, 但是更高一级的认识上的需要却受到了抑制。因而,重新回到包涵有丰富刺激的客观环境中来,才能缓解无聊和焦躁不安的情绪。
  宅在家里的学生每天以吃吃睡睡为主要生活方式,缺乏计划和安排,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就容易产生“感觉剥夺实验”中的各种不良心理状态。
  2.具身认知理论。具身认知理论的中心观点是:认知、思维、记忆、学习、情感和态度等是身体作用于环境的活动塑造出来的。从根本上讲,心智是一种身体经验,身体的物理体验制约了心智活动的性质和特征,心智基于身体、源于身体。行为塑造心智,行为决定态度,行为促进情感。人们的身体经验感觉有着基本的隐喻,如当人们勤洗手、戴口罩后感觉自己抵抗病毒的能力更强,而哄抢物资的时候会产生疫情无法控制的恐慌、焦虑、失控感、无力感、抱怨、诅咒,甚至出现仇恨的情绪。
  二、解决策略
  积极参与抗疫活动可以让学生充满力量感,那我们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科学地、积极地投入到防疫活动中去呢?只要我们科学引导,让学生在家里按照学校安排的作息时间认真学习,学生心里就会变得更加充实,从而达到转疫为机的效果。
  1.开展学校微课大赛,录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调适。什么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不是教人去怨恨和伤害,而是去尊重、关心和帮助别人,是对规则的认同和遵守。为积极应对疫情期间学生可能出现的恐慌、焦虑等负面情绪,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微课教学大赛。学校的正副校长、德育导师团队勇挑重任,带领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师、持有心理健康教育A证和咨询师C证的教师、市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成员,设计和录制了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课例,让学生听一听抗疫的感人故事,学一学心理调适的方法和知识,画一画绘本,悟一悟道理等。学校開展的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表1。
  
  其中,以“积极抗疫,心理赋能”一课为例,课程通过心理学上的“心理弹性理论”和“心理赋能理论”对全校师生进行心理调适和心理赋能。心理弹性理论告诉我们,当人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会显示出强大的心理弹性,需要相信自己有足够的力量,互相关心,相信国家和保持乐观的态度。心理赋能理论表明,参与决策、付出行动和实现目标的过程有利于提升个体的身心健康。积极投入可以让人长出力量,医生逆向而行,民警和社区村干部日以继夜执勤,建筑工人以惊人的速度建成方舱医院,物流行业保障物资的供应。这些英勇战斗的人们得到了强大的支持和热切的关爱,他们的身体可能是疲惫的,声音可能是沙哑的,但他们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惊人的毅力和韧性,他们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这是因为有信仰的力量在支撑着他们。积极抗击疫情的人们,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投入力所能及的努力让自己充满力量感。因此,孩子们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和家人一起做饭,做些阅读、学习和体育锻练等有意义的事情就可以在行动中促进自我心理成长。
  
  2.开设特色生命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生命健康教育。学校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主题探究活动,跨学科融合,教师和学生全员参与。如“种植植物”“我的家乡美食”等。学生在家种小植物,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并与同学分享,从中感悟生命向上的力量。引导孩子与家人交流,增强亲子关系。例如一个年级一个主题的探究内容如下:
  3.开展绘本和体育健康等主题活动,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原创绘本为例,尽管孩子们只是通过图画、绘本等形式展现疫情发生的经过和掌握的防疫方法,但他们是用真挚的感情画出心中的所思所想。通过描绘身边的抗疫英雄和抗疫故事,孩子们在为英雄加油时也是在为自己加油鼓劲。孩子们还可以成为防疫科学知识的宣讲员、卫生习惯的指导员,居家防控的监督员。做过这样事情的孩子会更有控制感,更有力量感。这些孩子在遵守防疫规定,掌握居家保护措施时也会显得更有效率。家长同样可以发挥力所能及的独特的抗疫作用,可以跟孩子一起讨论获取真实和权威信息的途径有哪些,验证信息真伪的方法有哪些,引导孩子学会寻找正确信息的手段和方法;和孩子一起打扫卫生,营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体育锻练在调节情绪方面显得非常重要,学校在每天下午的体育课时间实施健康工程,按“一校区一方案”进行体能操、广播操、放松操、太极拳、五步拳等体育锻练活动,促进孩子们全面健康成长。
  4.加强特殊学生的心理辅导,形成健康的班级氛围。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享受公平教育的权利,做好线上教育各种预案的提前计划和科学研判,做到线上教育“一个不能少”。学校非常重视贫困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与心理状况,帮助困难家庭解决线上教育存在的实际困难。对于父母被派往湖北的一线医务人员,父母是广州各大医院参加抗疫的一线医务人员,父母正在接受政府紧急生产医疗物质保障任务的人员,仍滞留在湖北或在农村留守等的同学,学校安排教师进行“一对一”辅导,在生活上、学习上和心理健康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抓好班级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关注和分享抗疫中的感人故事,形成热爱生活、团结互助、学英雄、勇担当的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班级氛围。
  三、取得的效果
  在线上教育实施前期,学校对教师进行了情绪管理、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等全方位的辅导与培训。教师积极响应“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参加学校微课大赛,将心理辅导的内容转化为寓教于乐的活动。教师通过开展教育活动,增强自我效能感,提高了应对重大疫情的能力。科学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培养了学生自主自助的能力,增强了学生调控情绪和承受挫折的适应能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在疫情期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获得了师生、家长和社会的肯定和好评。
  责任编辑 钱昭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950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