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挖掘数据潜能提高教研有效性刍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与技术,通过平台运用多个观察量表,多维度、多角度、立体式透视课堂各种行为之间的关系,能更好地探寻促进学生发展的最佳途径,帮助教师矫正偏差,形成优良的教学风格,不断完善教师培训与研修的供给结构。
   关键词:数据;课题;教研;有效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0)23-0033-02
  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研究这条幸福之路。引领教师踏上幸福之路的课题研究便应运而生。今天的大数据给课题研究活动提供了巨大支撑,能够使教研团队利用大数据突破时间、地域的限制,高效开展教研活动。教研团队可以通过下校听课发现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再通过研培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结论即成果”的教研模式。本文以化学教研员刘瑞华老师的微课题研究为例,说明如何利用大数据来提高教研的实效性。
   一、利用数据发现问题
   2019年3月,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区域研修将哈尔滨市阿城区作为研修试点。该研修项目分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例研修”“教师工作坊支持的主题研修”“混合学习环境下的微课题研修”和“直播课堂支持的同侪研修”四种研修模式。刘老师选择“混合学习环境下的微课题研修”模式,并把微课题研修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准备阶段,即组建团队和确定研修主题。刘老师所确定的研修主题是“化学实验方案设计能力的培养”,并把它发布到研修平台。
   第二个阶段是研究阶段。研究阶段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是制订研修计划。她组织教师先进行资源学习再通过教师间的相互协作、讨论交流,共同完成研修计划,并发布到研修平台,使团队成员明确不同时间节点的任务。第二环节是课题实施。研修团队开展主题研讨式、案例透析式等研修活动,先明确化学实验教学的教育理念,再通过案例透析活动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体验、反思和感悟,最终达到认识教学规律、提升实验教学能力的目的。在案例透析式研修活动中,刘老师采用“四课”系列化教研方式,即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利用数据分析法来辅助课堂观察。通过S-T图像数据观察发现,学生的一致性课堂行为数值太高,学生听讲占46.08%,教师讲授占81.09%,生生互动占0.29%。这说明教师给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方案设计的机会较少,学生之间缺少相互交流和互助的过程。研修团队通过研讨,总结出培养学生实验方案设计能力的方法。这种方法首先在团队成员的课堂上进行实践检验。研修团队中有6名成员是偏远乡镇的教师,所以他们利用移动设备进行移动教研,其他成员则利用手机观课。最终,研修团队将培养学生实验方案设计能力的策略优化为:培养学生实验方案设计思路——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模式——多渠道开展探究活动。第三环节是成果推广运用。刘老师安排组内优秀教师在全区上示范课,全区化学教师根据情况选择线上或线下观摩学习,学习后上传案例学习报告。为了检验教师们的实践情况,刘老师组织了以培养学生实验方案设计能力为主题的金源杯赛课,发现实验教学由以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验教学评估报告等级评价由原来的不合格、合格转变为良好、优秀,说明实验教学已转为对学生实验思维广度的拓展。
   第三个阶段是反思总结阶段。在此阶段,刘老师组织团队成员进行归纳提炼,形成小论文和教学设计、心得体会,并上传到研修平台,达到了点上研讨、面上受益、成果分享的效果。之前,刘老师在下校听课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教师的实验课堂表面上看学生动手实验的活动很多,实际上并不是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方案的。但这样的评价,没有理论支撑。而利用移动教研课程报告中的实验教学评估来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极具说服力。基于此,刘老师开展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基于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实验教学”这个微课题研究。
   二、信息技术支持使教研活动更高效
   (1)线上线下,教研更多样。刘老师首先选择学科骨干和信息技术水平高的教师组成研修团队,然后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专业知识培训,让不能来现场参加教研的乡镇教师借助研修平台参与线上教研。网络研修平台推动了信息技术与教研活动的深度融合,促进了教师自主學习,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均衡发展。(2)大数据支持,教研更精准。为了更精准地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刘老师利用智课系统中生成的数据分析对教师进行观察。例如,系统根据一名教师的课而生成的大数据显示:学生听讲占50.08%、教师讲授占82.09%(说明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生生互动占0.30%(说明学生之间几乎没有交流和互助)。这些大数据分析使教师们深受震撼,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并为自己制定新课标背景下的发展目标,从而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3)异地观课,教研更便捷。微课题研究一段时间后,教师们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变化。为了推广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刘老师利用移动教研平台跟踪教师们的课堂教学,分期分批要求教师利用手机观看指定教师的常态课,通过手机利用量表给上课教师打分,并进行多样化的记录,写出专业化的评语。这有利于掌握教师的真实参与情况,并能根据移动教研中的课堂总体评价报告了解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从而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确定个性化发展规划,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研成效
   (1)教师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提升。这一微课题研究活动让教师们迅速成长起来。首先,实验教学取得了突破性成果。2019年6月15日,在第三届黑龙江省实验教学说课现场终评活动中,全省有5名化学教师进入这个环节,阿城交界中学王举老师、阿城三中翟蕾老师分别以第一和第二的好成绩进入现场终评。经国家遴选后,王举老师代表黑龙江省参加第七届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优秀案例展示活动。最终,王举老师的创新实验获得专家一致好评。(2)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转变。这一微课题研究,使得教师开始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微课题研究前后的课堂观察数据分析显示,教师的角色实现了转变,课堂教学由以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3)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得到了提升。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最终受益者是学生,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得到了提升。比如,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得到了培养,实验探究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得到了增强,合作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合清.如何做好县域教学教研工作[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05).
  [2]张云雷,沈旭东.学校发展群中的新型教研[J].人民教育,2016(20).
  [3]胡惠闵.教师专业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冯洪波(1962-),男,黑龙江阿城人,中学高级教师,从事高中数学教学与学校管理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982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