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潘文安职业指导思想述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潘文安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职业教育家。他在引入国外职业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指导理论,包括学校职业指导、职业训练及服务指导、升学指导、女子职业指导及就业化课程。他的职业指导思想对当前职业教育理论发展及职业指导实践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潘文安;职业指导;就业指导;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0)08-0088-05
  潘文安(1894—1970),字仰尧,我国近代著名职业教育家。他在中华职业教育社任校长和在上海职业指导所任副主任期间,积极投身于职业教育实践,并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理论,形成了职业指导思想,发表了一系列职业指导理论著作并将其付诸实践。据不完全统计,1929年至1931年间,潘文安出版了职业指导著作十余部、进行职业指导相关主题演讲七十余场。他的职业指导实践推动了我国早期职业教育理论和职业指导实践的发展,作为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今职业指导理论研究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职业指导思想的引入及推广
  (一)引入他国职业指导思想
  潘文安对日本、美国职业指导思想的研究较为深入。1931年,在《教育与职业》杂志发表“日本职业指导概观”一文,对日本职业指导的基本情况作了全面说明,着重指出日本通过政府、社会和学校三方合力共创职业指导环境。日本大正十年(1921年)颁布《职业绍介法》以保障该国职业指导的运行,文部省中央职业指导协会、东京教育学者组织的“大日本职业指导研究会”及各地职业绍介事务局主要负责各地的职业指导工作[1]。1934年,潘文安又著《日本之职业教育》一书,书中专门列出“日本职业指导近况”章节,跟进日本职业指导发展情况。在撰写职业指导论著的同时,潘文安也对日本相关著作进行了翻译,如日本山根真柱的《作义主义与职业指导》《关于小学校的职业指导》等。通过对日本职业指导思想的引介,丰富了我国职业指导理论。在日本职业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潘文安结合中国实际,构建了适合中国道路的职业指导思想。
  引入美国职业指导思想方面。潘文安与蒋应生等人共译美国葛恒(I. David Cohen)的《职业指导之原则与实施》,从职业指导运动的起源与历史出发,对职业指导是什么、遵循什么原则、指导方法的选择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丰富了当时的职业指导思想,对于中国职业指导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二)推广职业指导理论
  “民国期间的教育家和知识分子极力开展对职业指导理论的引入、探讨和研究,尤其是突出地表现在有关职业指导理论著作的编写、编译及撰写上。”[2]与同时期的教育家、知识分子一样,潘文安同样热衷于著书立说、四处演讲推广职业指导思想。1929—1935年间,短短几年,出版了十余部职业指导著作(见表1所示)。
  二、职业指导思想的内容及特征
  (一)学校职业指导
  1.小学职业指导
  潘文安认为职业指导在学校的各个阶段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他认为在小学阶段,首先,应设立专门负责监督职业指导实施的机构——职业指导委员会。小学阶段的职业指导应遵循定时、定量、定形的原则。定时即为两三周一次集中范围的指导工作,主要是调研毕业生的就业意愿、学业情况等相关内容;定量即量化学生的就业意愿、学业情况及心理测验情况,通过数据分析职业指导的侧重点及重点关注对象,从而对症下药;定形即确定职业指导形式,但不拘泥于固定形式,可以选择邀请专家进校演讲、组织家长座谈会、参观本地著名的职业学校和农工商企业等。其次,潘文安认为小学的职业指导不必开设职业课程,而是以职业熏陶为主,养成服务的习惯,使学生认识社会、知晓各行各业所行之事,测知学生的职业倾向,便于以后中学及大学阶段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2.中学职业指导
  中学阶段是专业教育的开始时期,因此潘文安尤为重视中学阶段的职业指导,他强调职业指导是持续性、广泛性的。持续性指的是职业指导始于小学阶段的职业启蒙,终于职业岗位的获得,贯穿于职业启蒙到获得职业岗位的全过程。广泛性则是指职业指导的范围涉及每个有工作需要的青年人。相比其他阶段的职业指导,潘文安认为最紧要的是在中学阶段。中学阶段是决定就业意向的时期,青年在这一阶段的思想、性情、 品质及能力等各个方面将会达到成熟,需要在学习、择业、生活等方面对其进行指导。中学职业指导形式多样,以成立指导委员会、个别谈话、开设职业指导课程等形式较为普遍与实用。他还认为中学阶段所学应减少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共有知识内容的设置,即衔接过程中避免重复知识的“再次学习”。
  3.大学职业指导
  关于大学阶段的职业指导,潘文安有着独到的见解。首先,他批评了当时大学生选科的错误想法。大学生的选科不应该只考虑家长的期望、学科的冷热程度及配套设施、师资配备几个方面,还应关注学生个人发展需求及职业匹配度,同时兼顧社会需要及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他指出大学职业指导的目的在于使大学生重新认识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其次,大学应设立职业指导部门负责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职业指导部门通过制定各种测验获得客观数据作为职业指导的参考,根据测验数据可以增设职业课程、设置实习岗位,体验各种工作。
  (二)职业训练和服务指导
  潘文安认为,职业必须为个人谋生服务,同时也必须为社会服务方可称之为“职业”。指导则应该立于职业之上,使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测验与检验的手段,运用谈话与沟通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尽力协助青年解决职业上所遇到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职业指导必须立于客观位置才能做出正确的预判[3]。他认为心理学(心理量表)、职业(职业教育)学是职业指导的首要工具,但仅凭借心理学、职业学还不能达到职业指导的效果。因此,潘文安又引入了职业训练思想。他认为职业训练不仅能帮助学生培养职业兴趣,还能增进其服务社会的能力。职业指导与职业训练相辅相成,职业训练离不开职业指导,职业指导增进职业训练。同时,他指出职业训练需在心理学、职业学基础上才能发挥最大效用。漫无目的地实施职业训练形同“无头苍蝇”。潘文安倡导将职业训练与学生毕业挂钩,认为学生在中学、大学阶段必须修习农工专业课程达到10~20学分才可以准许毕业,凸显了他对职业训练的重视。由此可知,潘文安追求的是一种可持续的、全局性的且具有组织性的职业指导,是基于一定科学理论基础上的职业指导。   (三)升学与就业指导
  潘文安认为升学是职业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升学与择业》一书中,他辩证地对升学与就业做了比较与分析。他建议学生在选择升学时要打破虚荣观念,树立升学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的价值观;要避免盲从,应从长计议,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长与社会需要;要排除速成心理,应下深功夫,以求学深、学精、学活。在《青年升学指导》一书中,他对升学的意义、目的、升学前的准备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供学生选择升学时参考。在此书中,针对有志于从事教育、农业、工业、商业、法律、艺术、体育、医学、图书馆学、自然科学与家政学的青年,给出了合理建议并提出学习要求,可谓是升学指导与职业指导的“百科全书”。在该书中,潘文安还针对当时社会中存在的职业歧视等现象展开了批评,他提倡职业平等,认为劳工神圣,任何职业均是为社会服务。除此之外,《敬告青年注意升学指导》《升学与就业应有的信念》《升学指南》和《青年求学之路》中也对升学指导与就业指导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做出了相关论述。
  (四)可选化与就业化课程
  潘文安在《课程的就业化与升学化》一文中提到,职业学校完全是为青年就业准备的学校,不是为青年继续升学所设,与普通学校的培养目标也不相同。若要准备升学,进入职业学校是不合适的,同样也会面临许多困难[4]。职业学校是为就业做准备的学校,其课程要与就业紧密相关。潘文安认为职业学校与普通学校是两种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学校,所以职业学校的课程应以实用为主,且要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在课程设置上,潘文安以银行业为例进行阐述,认为银行业课程设置应以国文、英语、珠算等实用性质的课程为主,对于历史、地理等与专业教育相关性不大的课程可以选择性地放弃[5]。他认为职业学校的修读方式最好是半工半读,尤其要注意服务方面的训练。在学习相关商业方面的课程时,应与国情相匹配,对于其他国家的教材、课程不能照搬照抄,而是灵活性使用。潘文安认为在中学的选修课中应设立专门的职业科目,但设置的具体职业科目要根据当时的社会需要及学校资源的配备确定。
  (五)女子职业指导
  1913年8月,教育部公布《实业学校令》,提出“女子职业学校得就地方情形与其性质所宜,参照各项事业学校规程办理”,至此女子职业教育开始走向合法化[6]。1919年10月,全国中学校长会议通过扩大女子职业教育方案,一大批女子开始涌入职业学校,至20世纪20年代,参加职业教育的女子人数达到高潮。潘文安审时度势与孙祖成合编《女子职业指导》一书,成为我国女子职业指导最早的专著。在该书中,潘文安从女子职业指导理论、女子职业指导的基础出发,对女子职业指导的特殊问题及实施进行了深入探讨。他认为女子职业运动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使得女性获得独立,从而解除封建礼教对女子的压迫[7]。潘文安也明确指出,女子职业指导问题应从心理、生理及社会方面出发,探寻适合女子从事的职业进行职业指导,即何种职业适宜女子,何种职业又最需要女子[8]。他还认为职业指导的原理并无男女之分,但在当时的大背景下,男女地位存在差异,无论从生理上、心理上,女子都属于弱势。在《女子职业指导》中,潘文安重述了女子职业指导的重要性,他认为女子既然需要从事职业,那么就需要职业指导,相应地也就形成了女子职业指导问题[9]。在该书中,潘文安对女子职业指导的特殊问题展开了论述,如女子家事指导、女子婚姻指导,在此基础上又对女子职业指导的不同阶段的不同问题给出了建议。
  三、启示
  (一)健全职业指导保障机制
  潘文安建议各级单位均应设立职业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职业指导计划的实施、职业指导相关信息和资料的收集、职业调研工作的組织与开展,从而有效地监督职业指导的实施。在小学阶段就应当设立职业指导委员会,在以后的各个学段均要有职业指导委员会参与职业指导。这与潘文安重视学校职业指导有着密切联系,他认为职业指导在学校各个阶段都必不可少。与之相比,当前职业指导缺少必要的监督、管理部门,缺乏必要的保障条件。部分学校对于职业指导仍停留在理论层面,缺少必要的实践。部分职业学校虽定期邀请职业教育方面专家入校进行职业指导,如开展指导讲座、指导实训,但类似的职业指导属于专业教育的其中一环,对于职业指导实践不够深入,仍停留在完成教学计划层面上,缺乏创新性且对学生职业调查不足,不能深入开展职业指导。
  (二)提倡人职匹配
  职业指导要根据现在的事实、过往的经验,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客观严谨的态度,去帮助个人了解职业、选择职业、预备职业、获得职业及改进职业。潘文安所倡导的职业指导受众面较广,且具有延续性,是有组织的、科学的职业指导。它开始于小学阶段的职业熏陶,结束于获得职业,即服务大众、服务社会。当今社会的职业指导,偏重于结果导向的职业指导,忽略过程性职业指导,导致职业指导的社会功能缺失,只能养成生存所需的职业能力,即只能使无业者有业,与潘文安崇尚的“使有业者乐业”相去甚远。
  潘文安所提倡的职业指导思想可以用四个字表达:人职匹配。潘文安认为实施职业指导,能使更多的人去了解自己,从而根据自己的特殊能力和兴趣去选择适当职业,并努力做到用职业技能去服务社会。对于个人而言,人职匹配的意义是使个人才华能够得到充分施展;对于事业而言,人职匹配的意义是个人与岗位相适应,能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人职相匹配,使得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能够相互耦合,将个人发展融入社会之中,营造出一种“小我与大我”的氛围。潘文安曾在《小学职业指导实施法》一书中提出人职匹配的重要意义在于能使青年人根据社会需要,准备职业上的知能,并自审个性、特长及能力,选择适当的职业,不盲目选择,也避免误入歧途[10]。当前青年人选择职业容易被薪资待遇、社会地位等外在因素所左右,难以实现人职匹配,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时,部分学生、家庭在选择就读专业时也会被诸多外在因素所影响,导致学生就读后找不准方向,难以匹配适合自身的职业,且不能客观认识自己,导致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错位。   (三)剔除职业歧视
  潘文安认为职业不分贵贱,只求对社会有益。他认为职业是一个人维系生存的必要手段,是利己的;同时职业也是为社会服务的,是利人的。潘文安对当时社会存在的偏见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他指出职业教育首先是养成人们具有解决生活问题的技能,包括衣食住行,用自己的劳动去解决生活问题,用劳动去换取经济独立。其次是培养职业道德,使有业者乐业。唯有乐业,才能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才能乐此不疲地将个人融入社会发展之中。最后是职业要增进整个社会的生产,创造更大的社会财富,合理开发各种资源,创造更多地岗位以供他人就业、创造社会价值,从而使无业者有业,这是彰显潘文安大职业指导思想的观点,也是职业指导社会功用性中最重要的一点。反观当下社会,仍未打破职业歧视这一状况,部分职业在待遇、福利保障等方面虽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但人们就业观、择业观等观念仍有巨大的改变空间。职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關,既是社会稳定的保障条件,又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职业利人利己,唯有剔除职业中的歧视,才能使人人乐业,人人敬业。
  (四)提出职业指导方案
  “现代教育具有民族性特征,不仅一个国家的教育需要深深扎根于本民族的土壤,而且外来教育理论和方法也要与本民族相融合。”[11]潘文安在吸收日本等发达国家职业指导思想的基础上,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了一套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职业指导理论,营造了一种崇尚科学、崇尚职业指导的良好氛围。并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区域、地域特征构建了不同于他国的职业指导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职业指导方案,即从职业本身的调查出发,调查学生相关信息,引导学生筛选出适合自己的职业,根据职业需要与学生进行匹配,并配以相关措施,如座谈会、进校讲演指导等,提高了学生对相关职业的认识,加大了人职匹配度。在潘文安等人的极力推行下建成了具有中国实际特色的科学化、体系化的职业指导方案。
  潘文安的职业指导思想无论在教育层面还是社会层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潘文安结合中国实际,在引介和传播国外职业指导思想的基础上,与同时代众多的职业教育家围绕中国现实问题,尤其是在职业指导领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研究。在此阶段涌现了大量的著作并开展了广泛的职业指导实践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提高了社会各界对职业指导地位与价值的认识,推动了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潘文安职业指导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指导事业和职业指导思想体系的形成、发展与完善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潘文安.日本职业指导概观[J].教育与职业,1931(3):487-504.
  [2]谢长法.民国时期职业指导理论著作考述[J].职教论坛,2011(7):92-96.
  [3]潘文安.职业指导[M].上海:中华书局,1935:4-5.
  [4-5]潘文安.课程的就业化与升学化[J].教育与职业,1927(10):455-457.
  [6]李蔺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09.
  [7][9]潘文安,孙祖城.女子职业指导[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9:13-18.
  [8][11]李艳玲.民国时期中国职业指导思想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10]潘文安,喻鉴清.小学职业指导实施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2-3.
  (责任编辑:张宇平)
  A Review of Pan Wen'an's Career Guidance
  HUAI Fu-le, LIU Jing, YANG Jing-long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24, China)
  Abstract:Pan Wen'an is a famous vocational educator in modern China. On the basis of introducing other countries' vocational guidance thoughts, the vocational guidance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as constructed. It included school vocational guidance, vocational training and service guidance, further studies guidance, women's vocational guidance and employment courses. His vocational guiding ideology is still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current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guiding practice.
  Key words: Pan Wen 'an; career guidance; employment guidance; vocational education
  作者简介:槐福乐(1995—),男,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057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