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构建家校合作共同体,助力儿童健康成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作为儿童成长的两个重要摇篮,学校和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合作互动,构建有温度、有力度的家校合作共同体,能更好地帮助儿童健康成长。
  一、深化认识,同频共振
  学校和家庭自古就是一体的。但长期以来,有相当数量的家长认为既然把孩子交给学校,教育的责任就理所当然在学校,自己只要配合好学校的工作就行了。也有不少父母认为,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缺失或者遗留的问题,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会得到弥补和矫正,因此他们常常对自己的教育方法不以为然,而对学校的教育充满期待。这样的两种认识,往往使得家校“心不往一处想,劲不往一处使”,造成教育低效甚至无效的后果。要想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能够在目标、內容和方法上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真正做到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就要在思想上深化认识,达成共识。比如,经常举办家长培训会、家校沟通会、意见征询会等,创建微信群、QQ群、公众号,广泛宣传,多方交流,深入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了解,矫正家长对教育的认识,赢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使家校在合作共育上能够同频共振。
  二、深耕载体,融合资源
  家长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是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深耕教育载体,充分挖掘、融合家长资源,将优秀的校外资源吸引到校内,不但可以丰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且能调动他们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为家校沟通合作搭建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如可以成立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组建班、校两级家校合作委员会,确立家校共育的目标和方向;遴选有学识、有思想、有专长、热爱关心教育的优秀家长代表组建智囊团队,定期共谋学校发展,共襄家校合作盛举;组建家长助教团队,定期来校担任“家长课堂”讲师,参与班级文化建设,参与班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组建家长志愿团队,协助开展志愿活动;利用不同职业的家长资源,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走出校门,去水厂、报社、医院、消防队、军营等场所,以参观、访问、体验等形式,了解不同职业,开阔眼界,学习技能,提高思想素质,为培养多元发展的有用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三、开放创新,精准发力
  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认为:共同体并不只是借着我们个人思想和感觉的力量结合在一起,亦因“伟大事物的魅力”而结合在一起。对于学校和家庭来说,共同认定的“伟大事物的魅力”就是教育好每一个儿童,使他们都能成长为最好的自己,获得幸福。要打造被“伟大事物的魅力”凝聚在一起的有温度、有力度的共同体,就得拓宽理性视野,家校一起找准教育儿童的发力点,以开放创新的姿态合作互动,从了解家校合育之术拓展到了解家庭、学校、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之道,再到了解家校合育的多个维度,使家校合作共育这棵大树扎根于更广阔、更肥沃的田野上。比如,利用互联网+的时代特点,建设网上“家长学校”,创建“家校论坛”微信公众号,建设班级微博阵地,针对共同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展开交流讨论;创新家长会形式,改变传统家长会单一的对话模式,采用“秀家庭教育”“教育智慧分享”“情感体验”“故事爸爸、故事妈妈”“感恩的心”“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等互动性强的室外和室内结合的体验型活动,让家长在实践体验中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家校合作创新作业形式,邀请教师、家长和学生代表一起,畅谈对家庭作业和假期实践作业的看法,分享与作业有关的故事,明晰家庭作业和假期实践作业的价值和意义,共同为创新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建言献策,设计出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丰富知识储备的、提高操作能力的、备受家长和儿童喜欢的作业,让儿童在快乐作业中获得体验,享受学习的乐趣。
  2000年12月,日本在《教育改革国民会议报告》中指出:“如果教育是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家庭教育可能就是这条长河第一滴清纯的水,仅依靠学校作为形成少年儿童人格的基本途径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校内和校外的结合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只有学校和家庭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有着共同的思想,采取一致的行动,寻求协作协同协调、共建共育共享的大教育格局,不断拓宽家校合作的空间,才能真正实现家校共同发展的愿景。
  作者单位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张掖路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133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