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立德树人”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德者,才之帅也。我国的教育方针,始终将德育放在首位。教育界有种普遍看法:智育不合格是“次品”,体育不合格是“废品”,而智育不合格则是“危险品”。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还必须对学生进行道德方面的塑造,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然而,在长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德育被放到字十分次要的位置,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一、“立德树人”的定义和内涵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其主要内容是通过教育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综合国防素质和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对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和精神进行培养,增强学生体魄和实践动手能力等。具体到初中化学学科,立德树人就是化学教师秉承以人为本、德育优先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和个别辅导等环节中,以化学相关知识为引导,促进初中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二、初中生道德水平的现状
   调查表明,当前初中生的道德水平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责任感缺失;缺乏严谨科学的态度;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淡薄,理想的功利化倾向严重,自信心不强,理论和实践脱节。初中生道德水平的现状十分堪忧,不仅影响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还会给社会稳定发展留下隐患。初中生处于从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也是“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对他们进行立德树人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立德树人”教育的具体实施
   (一)爱国教育无处不在。化学的历史和今天,都有中国和中国人都不曾缺失过。火药的发明让世界向文明迈进了一大步,近现代无数的化学家为化学乃至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都是很好的爱国教育素材。在《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的学习中,笔者适时引入了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张青莲是世界著名的无机化学家,多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被他及他的团队刷新并作为新的国际标准,沿用至今。并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搜索包括张青莲教授在内中国化学家所作出的接触贡献,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基本国情时刻关注。在《自然界的水》这一单元的学习中,笔者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较为清晰的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我国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为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2012年统计数据),属于中度缺水的国家;我国水资源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河流污染率超过90%;缺水的城市达到67%,严重缺水的城市达到25%;预计十年后,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将降低到1750立方米,水资源的开发将遭遇更大的难度。学生了解到我国的水资源情况之后,会产生忧患意识,进而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三)环境保护不可懈怠。当前,中国乃至全球的环境十分令人担忧,化学污染又是造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环境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化学方法。基于此,笔者坚持将环保意识教育渗透到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希望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将我国的环境恢复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状态。
   (四)辩证唯物适时渗入。比如二氧化碳有有害的一面——是导致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但也有有益的一面——灭火,进行光合作用,制作尿素等肥料等。
   (五)科学精神不能忘记。在人类发展史上,有很多科学家都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科学事业,比如巴甫洛夫在弥留之际还在记录人的死亡过程;有的科学家甚至因为追求科学精神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比如布鲁诺因反对“地心说”、坚持“日心说”而被活活烧死。在化学史上也不乏类似的科学家,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化学工作者。
   (六)团队精神经常提及。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笔者十分注重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比如在学习《金刚石、石墨和C60》这一课题时,笔者就分小组进行了题为《都是碳元素,差距怎么那么大呢?》的辩论,在辩论中充分体现了小组的团队精神,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初中化學课堂教学中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的策略
   初中生开始进入青春期,个人意识逐渐增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叛逆心理,比较反感说教的方式。所以,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进行“立德树人”教育时要采用“润物细无声”的策略,要注意课堂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平等友好的氛围中接受“立德树人”的教育。同时,要注意教育内容植入的合理性,并把握好植入的时机。惟其如此,才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责任编辑徐国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187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