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护理专业“生物化学”课程网络教学模式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薛美兰 张峥 李萌阳 徐宏伟 刘颖 侯琳

  [摘 要] 为了共同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探索积极有效的线上教学方式,做到“停课不停学”,文章针对现阶段网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护理专业生物化学课程网络教学效果的方法,包括细致进行前期备课、互动讨论式直播授课、增强学习社群感等,多措并举提升网络授课的教学效果,保障教学质量。
  [关键词] 生物化学课程;停课不停学;网络教学;护理专业
  [作者简介] 薛美兰(1976—),女,山东青岛人,医学博士,青岛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通信作者);张 峥(1972—),女,四川重庆人,医学博士,青岛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3-0294-04    [收稿日期] 2020-03-20
   为共同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我校根据国家要求,做出了推迟开学、鼓励学生在家学习的决定。在此背景下,我们积极探索有效的线上教学方式,力争通过利用技术工具(如上海卓越睿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智慧树”网络服务平台、电话会议等工具),结合在线直播和线上交互开展授课,做到“停课不停学”,为特殊时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积极尽力,为在家的同学们提供良好的学习体验。
  《生物化学》学科前沿性强、知识繁多且零碎,学生一看到厚厚的书,里面包含那么庞杂的课程内容、很多概念抽象又不易理解,心里就发怵,从感观上产生厌学情绪;我校护理专业的《生物化学》课程开课于大一下半学期(即春季学期),有机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等基础知识稍薄弱,对本课程的学习存在一定难度;再加上在这个特殊时期授课方式转为直播授课,缺乏老师课堂监管,针对护理专业的《生物化学》课程本身又课时紧,进度快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拖欠。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涌现以及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生物化学与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日益深入,融合范围也更加广泛,网络课程层出不穷[1,2]。如何针对本门课程的特点,采用符合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网络教学模式,支持线上授课,并且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讨论,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摆在医学院校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下面就以护理专业2019级为例,结合网络教学技术手段的特点,浅谈提高护理专业《生物化学》课程网络授课教学效果的方法。
  一、护理专业生物化学课程网络教学存在的挑战
  1.互动讨论的方式发生变化
  互動环节与讨论过程是网络教学平台的核心教学手段,以讨论方式融入一些临床案例或在生活中出现和应用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虽然网络平台线上的互动交流方式比较灵活,但是这也意味着教师组织互动环节与讨论过程的方式发生重大变化,教师和学生能否有效利用线上交流工具,对讨论互动过程的效果会形成很大挑战。互动讨论式课程中,课堂节奏的把握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教师在讨论中对学生发言的回应、深挖、追问,以及引导学生发言的长度、深度和往返节奏来实现的。而当课程转为进行线上教学时,在节奏把控上会遇到更大难度。比如,在线上环境中,当面教学和讨论时的“连续提问、步步深究”、“找到气口、及时打断”等方式都更加难以便捷地应用,从而为课堂节奏的把握带来挑战。
  2.教师的个体存在的“呈现度”被削弱
  在互动讨论式课程的现场教学中,教师的“存在”本身通常就是一种强有力的呈现。教师的语言、姿态、神情、手势,以及由浅入深、娓娓道来的讲述和引导方式,本身就有利于提升课堂上的传递性和参与感。但是在线上直播的教学环境中,教师的个体存在的“呈现度”很可能被削弱,需要考虑以其它素材和呈现形式进行一定补充。比如,在讲述富有感染力、或者具有幽默感的实事实例时,原来能够配合以教师本人的神情、手势、姿态,加强讲述效果;而在转为线上教学之后,则可能需要考虑借用其他一些素材(比如具有感染力或幽默感的图片),插入到直播中,起到补充性的呈现作用。
  3.学习社群感的缺失
  在线下课程中,学生通过在课堂现场的讨论练习等“亲密接触”,有利于形成较强的学习社群感[3]。由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而培育形成课堂社群,并借助这样的社群放大学习效果,让学生们在“一起学”“互相学”的过程中,彼此促进、共同成长[4]。而在线上教学的过程中,班上的其他同学经常被简化成一个个陌生的名字、头像,缺乏了课堂上那样亲切生动的身影形象,也更难产生彼此之间的联结感。那么在网络教学中如何培育良好的学习社群感,促进学生的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也是教师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
  二、护理专业生物化学课程网络教学存在的机遇
  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促进了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管理体制的变革,给教育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5,6]。在互动讨论式课程转为线上教学的同时,我们应该好好把握这种教学模式的改变给教学工作带来的有益的机遇。
  1.以更大的热情探索技术工具带来的可能性
  此前,相比以讲授为主的课程,互动讨论式课程受到慕课、直播、智慧课堂等技术潮流的影响相对较小;我们对于深挖这些技术工具潜力的兴奋度,可能也并不总是那么高——由于互动讨论式教学的特殊性,在没有这些技术工具的条件下,或者只是对它们进行最简单的初级应用,我们也可能实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但是这次疫情时期带来了特殊的挑战,我们应该化压力为动力,以更大的热情去探索这些技术工具为教育教学带来的可能性。而其中所积累的一些方法和经验,即使在疫情结束后,仍有可能保留在我们的正常授课中,助力于未来的课程提升。
  2.在更广的范围内鼓励学生的表达和参与。   互动讨论式课程经常遇到的一大问题,就是一些不习惯或不擅长于公共表达的同学,在课堂讨论中可能感到羞涩和紧张,因而主动参与、主动发言的程度可能不如其他一些更为活跃的同学。但是在开展线上教学的过程中,这些同学可能通过其它渠道,做出同样有价值的课堂贡献——例如,线上的文字性发言渠道(如智慧树课堂中的“群聊”“课堂答疑”等功能),可以让一些同学获得更多的准备时间,并更容易克服口头发言时的紧张感,从而在课堂讨论中参与得更多、更活跃。
  3.以更充分的方式获得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
  在以知识点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有可能通过现场习题等方式,获得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但教师却并不总是能充分获得关于某个互动环节的教学效果的反馈。一方面,虽然教师可以考虑较为活跃的一部分同学的发言质量,但是对于另一部分相对“安静”的同学,他们在讨论环节中的思考质量如何,教师却不易当场掌握;另一方面,有时候过于活跃热烈的讨论氛围,反而可能使一些同学的有深度、有复杂性的想法不易得到表达。这些都会影响我们对于互动和讨论环节的教学效果的评估。而智慧树直播课堂工具的应用加强了这种反馈的及时性。但是如果我们能结合线上教学的一些技术工具,则有可能在这些方面获得改进的机会。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应当有信心抓住疫情期间进行线上教学的特殊机遇,转而为我们在互动讨论式课程中的教学提升提供助力。要应对以上挑战和机遇,最终还是需要我们落实到线上教学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要加强互动讨论式教学,采取一些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措施,提升教学效果。
  三、提高护理专业生物化学课程网络教学效果的方法
  1.细致进行前期备课,梳理课堂内容和教学方案
  由于线上教学的特点,我们在授课中的讨论组织、问题设计、素材呈现、节奏把控、时间方案等都可能需要一些相应的调整。我们可以尽力多预留一些前期备课时间,对原有的课堂内容和课堂教学方案进行梳理,结合线上教学工具的运用方式,对细节处进行更多的思考和调试,从而实现更为细致、更为充分的课程准备。传统的教学手段多为板书与多媒体PPT相结合,再加上教师课堂上的讲解以及肢体语言的配合[7],而线上教学学生主要看到的是多媒体PPT,故必须精心准备多媒体PPT,重点内容用不同的颜色或背景标注,注重引用生动的图表和动画,让学生一目了然[8]。并且设计由完整知识点构成清晰、逻辑思维强的知识体系,录制教学视频,每个知识点视频时长大约10min左右;选择一种适宜的软件录制与编辑,不求豪华,但求音质、视频清晰,视频中展现的内容是需要教师认真备课、经过精心构思设计,以有利于学生学习为目的,可供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观看。
  2.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设置课前讨论内容
  在智慧树平台上传电子教材、自己录制的视频、章节课件等电子资源。在课前,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在已建立的微信或QQ群组上提前给学生布置相关的预习作业。这样学生在课前就对所学的知识有初步的了解,达到课前预热的目的,而这种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并且在智慧树平台上可以提前发布讨论话题,比如开始讲解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前,发布关于“胰岛素是否具有四级结构”的讨论话题,让学生在预习课程内容的同时,提前对蛋白质空间构象的形成原理有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再带着问题上课,会加深对蛋白质四级结构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掌握。
  3.互动讨论式直播授课
  在智慧树平台上上课签到、进行课堂互动与答疑、安排作业、问题讨论,再辅以主题讨论、作业、平时测验、单元测验等。虽然这些交互方式可能不如现场讨论那样节奏紧凑、丰富度高,但是如果我们能恰当地加以运用,仍然可以为学生创造积极的互动讨论体验。可以投票、弹幕、课堂答疑、抢答、头脑风暴等形式,代替部分的口头讨论互动,充分组织开展互动环节与讨论过程,以讨论方式融入一些临床案例或在生活中出现和应用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以蛋白质为例,通过分析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症的发病机理,可以充分理解不同种类氨基酸的性质和作用;还可以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症和疯牛病为例,讨论分子病和蛋白质构象病的差異。酶在医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与疾病的发生、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如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升高与急性心肌梗塞的早期诊断、胰蛋白酶原异常激活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等。将临床案例与同工酶、酶原激活的知识融合,使学生能深刻理解酶在医学中的应用[9]。再比如必需脂肪酸的概念——维持哺乳动物正常生长所需,而体内又不能自身合成,必需从饮食中摄取的脂肪酸,课上以孕妇和婴幼儿的营养补充为例,讲述只存在于鱼类及少数贝类中的二十碳五烯酸(DHA)及深海鱼油的二十二碳六烯酸(EPA)[10]。还可以围绕女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减肥话题,讨论为什么明明不吃肥肉、不摄入脂类还依然长胖的原因,从而掌握脂肪酸的合成原料和过程等知识点。另外,还可以开发或者借助网络上现成的一些与生物化学课程内容相关的小游戏。在讲解完某一知识点后,可以让学生点击链接进入相应小游戏,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强化相应知识点的学习。例如,在学习DNA的结构中DNA碱基互补配对规则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在线体验4399小游戏网站中的“DNA实验室”的游戏,通过控制鼠标让A和T配对,G和C配对。在游戏中,学生们牢牢掌握了碱基的互补配对方式[11]。最后,课间时来一段优美的音乐或搞笑的动画,暂时放松学生紧张的大脑,以更好的状态全身心地投入下一堂课[12]。
  4.鼓励同学们进行语音讨论
  在互动讨论过程中,“双向互动、多边发言、实时回应”是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在课堂直播工具中,比较容易实现“师到生”的直播传递,而不那么易于实现“生到师”的反向直播,乃至“生到生”的横向直播。同时,上述智慧树课堂的交互工具虽然有用,但它们的实时性、交互性、表达丰富性,相比口头发言和多方讨论毕竟仍有局限性,难以用来深入讨论一些更为复杂丰富的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有必要考虑结合智慧树课堂以外的其它一些技术工具,包括电话会议的软件工具,在课堂的一段时间内(如10-20分钟),集中性地进行一些实时性、互动性、有深度和复杂度的语音讨论。例如,我们目前正在尝试的腾讯视频会议软件,可以实现电脑、手机等不同的接入方式,使得在家的学生即使在不同条件下,都能够语音接入,参与全班性或分组性的分享和讨论。其中讨论主题可以形式多样,应以引起学生思考、质疑和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提升为目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对学生的看法和见解,需要教师作出回应,还可以在学生反馈的基础上产生新的讨论题,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讨论题,这样才能让讨论“活”起来。   5.课后辅导答疑和作业反馈
  学生通过课程平台提供的测试题检测学习效果,也可通过线上教学视频对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有助于学科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掌握。还可在“讨论区”进行师生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课后讨论。充分利用知到手机端APP的“群聊和私聊”功能、通过微信或QQ群,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以及个别辅导。并且建立合理的评价系统,学生学习成绩可以利用平台各部分学习活动的权重设置(如课程视频占20%、章节测验占20%、访问次数占5%、讨论占10%、作业占15%、考试占20%,课堂互动占10%),目的在于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避免1-2次考试定课程成绩。
  6.增强同学之间的社群感
  在线上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以个人分享和课外互动的形式,增强同学之间的社群感。比如,为同学们创造一些更为鲜活的身影形象,增进大家的社群感,可以鼓励同学制作自己的“个人卡片”(例如包括姓名、班级、照片、兴趣爱好、最希望其他同学知道的一点趣事,等等)。在最初阶段的教学过程中,配合每一位同学在课堂过程中的发言和参与,在智慧树课堂或者微信班级群中进行推送,使得其他同學能“既听其言、亦识其人”,产生更多的亲切感和联结感。另一种增强社群感的可能方式,是增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课外(包括课前和课后)的问候和互动。例如,在以往线下教学的过程中,会用每次课前的几分钟,和在座的同学们就学习和生活的一些近况进行轻松的谈话聊天。虽然都是简单的聊天或者问候,但是可以让同学们感到教师的真诚关心,以及同学之间的共同话题性,在潜移默化中增进课堂上的社群感。在疫情时期的线上教学中,也可以通过班级微信群、知道班级群、或者语音联线的机会,对学生在疫情期间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问候和关心,也鼓励学生之间彼此关心和鼓励,增强课程的社群感,创造更为温情、更为有效的学习体验。
  总之,网络教学需要教师尽快熟练掌握各种有效网络平台功能,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将传统教学的优点转移到以网络为载体的教学过程中,在学时紧、进度快的护理专业授课中,充分利用课前、课中、课后的互动讨论方式,并对课程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做到课程内容、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网络科技的有机结合,在防控疫情的特殊时期多措并举,提升网络授课的教学效果,保障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军要,黄宝玲,尹丽.移动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及其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161-163.
  [2]张鹏霞,张金波,欧芹,等.《生物化学》网络课程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6(24):3853-3856.
  [3]付伟,季承.“社群学习”模式探索——以中国银联支付学院实践为例[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24):30-36.
  [4]马建梅.浅谈新课程下的教师与学生互动[J].魅力中国,2019(42):206.
  [5]林蕙青.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18(1):4-6,9.
  [6]廖璠,刘雅琳,王林景.高等院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路径浅析[J].教育现代化,2017(43):134-136.
  [7]杨慈清,李小英,张光谋,等.细胞生物学网络课程建设实践与经验[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2(2):156-158.
  [8]赖晓芳,沈善瑞,陈静,等.“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线上资源的探索[J].科教文汇,2019(479):79-80.
  [9]朱艳凌,王顺,杨菁,等.案例讨论式教学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9(10):781-784.
  [10]铁璐,毛一卿,王昕,等.药理学精品课程网站平台建设与有效利用[J].中华医学教育,2012(1):113-114.
  [11]罗彩林,罗婉妹,郑晨娜,等.线上线下组合教学在生物化学课程中的应用[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7(3):55-57.
  [12]卞亚红,张力,吴新炜.医学网络课程中教学媒体的应用策略[J].西北医学教育,2011(1):20-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399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