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形势下突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瓶颈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郭婷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需要一定数量的学术型高层次人才的同时,更需要大量能解决实际问题、高层次的专业性人才,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遇到难得的机遇。但只有克服自身发展的瓶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专业学位; 瓶颈;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138-002
  
  一、专业学位的定义及发展
   专业学位 (professional degree)是相对于学术学位而言,它与学术学位是水平相当的同级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旨在培养适应社会特定职业和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如法律硕士、教育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等。
   1988年,我国第一次提出了职业学位教育的概念。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国家在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工程类型硕士生,以及应用文科研究生方面进行了改革,主要是加强对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1990年10月,法律硕士、教育硕士、工程硕士等六种专业学位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批准。除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等个别专业外,其他的各专业学位均可接受推免生。1991年分别在全国26所学校进行MBA试点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不仅限于单一的学术型人才。社会经济发展在需要一定数量的高精尖学术型高层次人才的同时,更需要大量能解决实际问题、一专多能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型高层次人才。为适应这种趋势,自2009年起,教育部决定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这就意味着我国要加快专业学位发展步伐,适当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提高教育质量,积极探索和创新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点、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增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能力、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加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制约专业学位发展的瓶颈
   专业学位建设正如火如荼展开,但与此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存在自身发展的瓶颈。
   第一,生源成分复杂。报考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员来自各行各业,既有与从事的行业或大学所学专业相一致的,也有与从事的行业或所学专业相差甚远的。而且报考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人员,学习目的也各不相同,既有真心想学点知识的,也有纯粹来拿文凭的,还有二者兼而有之的。生源成分复杂,学习基础不一,学习目的多样,增加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难度,成为制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质量不高。师资力量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有其突出的特点,在设置专业硕士学位时,规定一般应成立由高校教师和企事业管理人员及相关部门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参加的导师组,发挥集体培养的力量,或者至少实施双导师制,即同时配备具有学术背景和实践经验的导师。而在实际运作中,导师组大多仅为双导师,但由于校外导师存在职责不明、待遇不高或责任心不强等问题,导致许多校外导师名不副实,即使是双导师制也没有完全实现。授课教师大多由学术性硕士导师兼任,普遍缺乏实践经验,理论与实际联系不够,教学方法单一,满足不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需要。在教学方式上,偏重课堂教学和纯理论知识的传授,讨论、案例、实践等教学环节薄弱,没有突出能力培养。
   第三,专业学位特色不够鲜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足。在实际教学中,真正适合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特色的教材还不多,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不灵活,实践性也不强,理论和实践脱节,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科研手段不够先进,实践性科研成果的推广缺乏。学生学到的更多的还是与他们的实践联系并不是很紧密的理论知识,专业学位规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没能真正实现。
  三、专业学位发展需着力的方向
   既然找到了制约专业学位发展的瓶颈,就要针砭时弊,进行改革,以求专业学位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
   第一,要着力保证生源质量。生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选择专业基础好、学业发展潜力大的学员是保证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前提。国家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设定了专门考试,包括专业基础考试与综合面试,可以了解被试者的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发展潜力。另一方面,为保证生源质量,企业根据工作岗位需求及企业未来发展人才战略储备需要,向学校推荐专业基础好和工作业绩突出的各个领域的骨干攻读专业学位,学校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企业推荐的人员。最后,为了更好地保证生源质量,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部分专业学位应加快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实行全日制培养。
   第二,要优化课程设置。考虑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以及企业对人才培养的特殊需要,要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基础性、实践性、选择性及先进性,实行模块化课程体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培养要求,按照专业培养方向的不同,设置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职业发展课程三个模块。其中专业基础课模块是为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构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知识体系平台;专业技术课程紧密联系实际需要,反映最新学术成果和科技动态,目的是为了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知识迁移、技术转化的实际能力;职业发展课程包括管理、经济、法律等课程,可根据专业要求以及个人职业发展需要而定。实践证明,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设置符合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特点,突出了相关专业的特色,克服了专业学科分割过细、知识零散的弊端,可以从本质上把握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教学质量。在今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各培养单位应加强模块教学模式的发展应用,并不断改进,相应增加全球性的课程和跨学科的课程,使课程体系更加健全、完善。
   第三,要科学组织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教学。教学过程要通过运用案例分析、模拟训练、现场研究、团队学习等方法,来丰富教学内容、加大信息量、开阔学员思路。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还要提交实践学习计划,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
   第四,加大校内导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导师的责任心。重视构建和形成一支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建立健全合理的教学科研评价体系。校内导师要积极参加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统一培训,还要参加计划性的进修,争取到相关职业部门挂职锻炼的机会,获取实际工作经验。
   此外,完善双导师制。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校内导师担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第一指导教师,必须是本校的研究生指导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校内导师主要负责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包括学位论文的撰写和学位申请等方面的指导工作。企业导师担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第二指导教师,必须是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职称的部门领导或专业技术人员。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包括协调企业各有关部门的相互关系、课题立项的经费落实和学位论文的工程实践等方面的工作。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如在论文选题和论文答辩中,要充分发挥两个导师的协同指导作用,完善双导师制。
   总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面临一系列需要突破的瓶颈,只有及时改进,不断建设才能更好地发展,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这对完善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体制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范玉辉,周先进. 对在职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200-202
  [2]李玉泉,符得团. 加快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发展促进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9:117-1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6903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