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活化音乐课堂 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必霞

  目前小学音乐教学大多以教授音乐知识为主,大多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中所蕴含的美感的意识,没有很好地贯彻“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小学音乐教学应该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审美情趣、提高和发展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为目的,而不是一种以单纯的技能传授和单纯娱乐为目的的艺术教育。要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就要从活化音乐课堂入手,在欢快的教学氛围中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中的美,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体验意识。
  一、巧妙利用乐器,激发学生兴趣
  当一件乐器作为一种教学用具在课堂上出现时,学生都会非常好奇,这是儿童的天性。老师用乐器当堂演奏出精心准备的美妙动听的乐曲时,学生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学习兴趣也被激发出来了。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乐器”作为音乐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
  在课堂教学中,把乐器演奏与音乐欣赏结合起来也是一种非常有利于活跃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办法。例如,在音乐欣赏课中先让学生反复地聆听,初步地了解音乐作品,然后老师抓住欣赏曲的主题或片段,用乐器演奏,这样既缓解了学生听得单调、乏味,又活跃了课堂氛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时,用什么打击乐器表现马蹄的声音?通过感受觉得双响筒比较适合表现马蹄的声音,然后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演奏,伴随音乐用双响筒敲出小骑兵骑着马在奔跑和骑马远去了的节奏变化,学生既理解了音乐,又能通过敲击双响筒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与体会。
  巧妙地在课堂上利用乐器,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乐器,并且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实践,讲解各种乐器基本的演奏方法,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对乐器有了进一步的接触,而且还对各种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二、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音乐审美教育是以发展学生音乐的听觉感知能力作为基础的,没有良好的音乐听觉感知能力,是不能够顺利欣赏和学习音乐的。人感知美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学习、感受音乐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音乐感知能力越强的学生,获得的审美体验就越深,教师应该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感知能力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仍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但音乐却是一种由抽象听觉到形象感受的过程,如果单纯教授和讲解,小学生很难感知音乐中那种抽象的美感。而课堂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把教学中抽象、虚幻的音乐形象直观化,使复杂的音乐内容简单化,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进而适合小学生心理特征,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去认识和感知音乐,引导他们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态度。
  例如:在欣赏《美丽的草原》这一课中,我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精心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生聆听着优美的音乐,看着栩栩如生的大草原的画面,从形象的画面到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征和蒙古的风土人情,伴随着教师的讲解,进而产生对草原及蒙古族人民的喜爱之情。
  三、课堂律动,在体验中提高审美情趣
  音乐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音乐内在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创作意境。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在音乐教学课堂上,不仅要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更要注 意发挥音乐教学“通感”的作用,即创设多种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形式和通道,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参与到音乐的审美体验中,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探究音乐的本质。
  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与音乐表现内容一致的画面或律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不仅可以让学生有机会体验音乐,加深学生对音乐的内心体验与理解,拓展学生的“音乐想象”,也更容易抓住学生的“心”。例如: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边唱边表演,随着音乐做各种律动随歌曲有节奏地击拍;随旋律晃动身体等动作。这样的体态律动虽然形式简单、直接,但它说明学生已经体验到歌曲本身的内容,有了初步体验感受,这是学生更深入地体验歌曲情感的基础。聆听歌曲有了体态律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演唱歌曲,让学生从自己的演唱中进一步体验情感,感受歌曲的内在美。
  小学音乐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审美趣味的有利条件。教材中选择了许多适合儿童的结构短小、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形象鲜明的音乐作品。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创设优美的音乐教学氛围,进行音乐感知教学活动的训练,用音像结合的方式进行欣赏教学,用角色化的歌曲表演与游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从低年级开始引导、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083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