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追寻语文课堂中问题生成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任娅航

  所谓生成的课堂教学,那就是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通过开放和谐、愉快的教学来激活学生自由创新的精神,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课堂上,教学资源虽然丰富,却往往是隐蔽的,转瞬即逝的,它们常常隐藏于大量的语言信息中,不易被察觉。那么,教师该如何发现这些鲜活的教学资源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巧用学生的话
  
   传统教学认为,通过字词就可以将观念、概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由说话者传递给听话者,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者的合作而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的基础。
  动态开放的课堂中,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误解。而预设封闭式课堂中“老师讲,学生听”或“学生讲,老师听”的单向流程,扩展为―个多维立体的动态场。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在阅读过程中扮演组织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在课堂上抓住学生回答中一些很有意思的话,穿针引线,挑起生生之间的互动,最大限度地促进班级学生之间的合作,再从比学生更高的思维层次上加以引申,由此及彼,突破预设方案,灵活地调整教学设计,生成“趁热打铁”的新教学思路,使课堂出现一些让人记忆深刻的闪光点,从而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
  如教学《石灰吟》时,在学生初步体会诗句后,李老师以其敏锐的视角发现了其中的教学资源,他马上追问:“我们习惯说,‘粉身碎骨’,可这句诗中却用‘粉骨碎身’。这两个词意思一样吗?为什么要用粉骨碎身呢?”这样就产生了于无声处惊雷的效果,学生之间的讨论由此引出,学生的思维也因此走出了更高的层次。
  
  二、妙用学生的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当学生已有知识不足以生成和建构新思想、新观念时,新旧知识之间将有一段距离,这个距离就表现为问题。构建动态开放的语文课堂,应该通过培养学生质疑、探究、批判等多种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发现这段距离。当学生意识到这段距离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动机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语文课堂随即就会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境界。这就需要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来组织教学,善待学生的提问,通过延时回答、步步追问等策略。从中发现引导教学深入的契机,不断加深学生的认识,从而推动新知的生成。
  如一位老师教《爱迪生》,当教师教学完了“爱迪生的几件事”后,冷不防一位学生站起来:“老师,车长把爱迪生的耳朵打聋了。爱迪生为什么不告他?法院应该把那个车长关起来。”讲台下这时是一阵骚动,学生个个义愤填膺,这是一个很好的“生成”机会,老师捕捉住这个机会,反问:“你们都认为爱迪生会去告车长吗?”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讨论,并展开辩论。经过争论有的说:“爱迪生一心放在做实验上,没有心思去告车长。”有的说:“爱迪生家很穷,他把卖报的钱都花在买实验器具上,哪来的钱打官司!”有的说:“爱迪生做实验遇到危险都不怕,打聋了耳朵他是不会放在心上的。”还有的说:“那时爱迪生除了做实验,什么都不顾,正因为如此,爱迪生才能成为大发明家。”学生的见解未必全对。但他们的情感已完全融入课文中。他们已体会到文章的主题思想,并被爱迪生那种对科学顽强不屈的精神所感动,这就是“生成”带来的“精彩”。
  
  三、善于让学生先开口
  
  《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出学生阅读时要“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那么何谓体验?体验就是主体内在的、历时性的知、情、意、行的亲身经历与验证。这里既有情感因素,又有认知成分,二者相互交融在一起,以“情感体验”为中心。渗透到阅读教学过程之中。
  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改变以往依据“事先预设”好的“模板”在课堂上进行“复制”的教学状况,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自己的智慧随时监听课堂中的异动,使教学内容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中,随教学情境的发展而不断生成。因此,在阅读文本前,让学生开口先说,就有助于教师从中掌握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能力发展水平,获得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再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程度生成新的教学起点和因人施教的切入点。
  如我在教学《和时间赛跑》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感受找出文中令其感动的句子或情节。学生们纷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对文本做个性化解读:有的说到时间是如此的宝贵,那我应该用“寸金难买寸光阴”来勉励自己。有的谈到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时间是一去不复返,要学作者和时间赛跑。……学生们的情感完全沉浸到课文的情境中去了,如果我再按预设方案继续下去,就会遏制水到渠成的情感之流,使本来鲜活灵动的课堂陷入僵局。在学生发言之际,我觉察到学生们对生命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只有感性的体察。没有理性地面对。于是,我抓住这一点,抛开原有教案,临时增设了―个环节:“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无法避开命运突如其来的安排。但我们有选择的权利。读了这篇文章,面对自己的成长未来,请谈谈你的想法。”学生由此被引向更高的境界理性地看待成长。
  当然语文课堂上,可供利用的契机远不止以上这些。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海纳百川的智慧、宽容平和的气度、敏锐犀利的眼光,蹲下身子平等地悦纳学生。将我们的阅读教学真正变成一种以文本为对象、以教会学生阅读为目标的“多重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当我们的学生从这种多重对话中真正学会了阅读,达到了“不需要教”的境界,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会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样自然地呈现出来。
  
  作者单位:贵州省盘县红果镇红磷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630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