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警惕我们身边的“超价观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丽君

  摘 要:“超价观念”,在心理学里属于思维观念障碍,它是指由某种强烈情绪加强了的,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个人信念。在学校中,常会发现有些学生身上存在“超价观念”的特点,本文通过实例探讨了如何来警惕、预防身边的“超价观念”。
  关键词:学生;超价观念;预防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1-011-2
  我班学生小晓(化名),女生,寡言少语,倔强内向,不合群,刻苦用功,成绩波动大。
  第一次特别注意到小晓,是因为她来主动找我。那天,学校里给每位教职工发了一箱苹果,我就对班上三个男生说,把我这箱苹果搬到教室去,好的给同学们发掉,如果有不好的,最后和箱子一起扔到垃圾箱去。大约十分钟后,小晓来办公室找我,焦急地问:“老师,最后那些烂掉的苹果你真的要扔吗?”
  我没有反应过来她的意图,她更着急了,语速快得我几乎听不清楚,大致意思是,烂苹果还可以作肥料的,比如埋进花盆里沤肥,比如埋进学校的操场旁的地里,就像“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那样,比如放在教室的窗台上,观察它腐烂变质的过程,当作一项生物实验。总之,要环保。
  听到这里,我总算知道重点了。于是我一一解释:“我不种花,无需沤肥;我没有铁锹,无法挖土填埋,且学校也不允许随便乱挖;作实验用品是个好主意,但在学校不合适,因为会扣卫生检查分,况且,扔进垃圾箱,一样能进入生物循环。”
  小晓涨红了脸说:“可是,可是……”她停了两秒,突然说:“老师,你把那些烂苹果送给我吧。我来处理。”我同意了小晓的要求。
  说这话的时候,我心里有两个想法:小晓是从环保的角度来谈的,我必须支持;我预感到男生动作快,可能已经扔掉了。果然,两分钟后,小晓冲到我办公室,只说了一句“那些男生扔了”就哗啦啦地淌眼泪。
  我试图安慰她,夸她环保意识强,做得比大多数人都好。她更伤心了,说周围人都不理解她,包括她的爸爸妈妈。前一天,爸爸妈妈从超市买水果回家,就是用超市的方便袋装的,小晓说之前已经跟他们讲过很多次了,要环保,要自己带无纺布的袋子,塑料制品要少用,可他们转眼就忘了。于是小晓跟他们哭闹了一场,表明她坚决不碰那些水果,最终跟父母陷入僵局。
  分析与策略
  有人说16岁是花季,也是雨季。16岁正是学生人生观、处事原则初步建立的时候,也是青春飞扬、好冲动、容易以感官接受并判断事物的时候,属于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和转型期。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一次纠结,用科学的态度和合理的方法处理学生面临的问题,陪孩子们顺利、健康、快乐地走过青春飞扬的16岁。
  为了保护学生的身心,我私下向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的专家求助。专家分析:小晓出现这样的表现可能源于她内心的“超价观念”。
  “超价观念”,在心理学里属于思维观念障碍,它是指由某种强烈情绪加强了的,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个人信念。它是指“思维观念”出了问题,就是你对一件事的看法和观念超出了正常范围。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看,“超价观念”过分增强了“超我”的能量,由此必然导致对“本我”的过分压抑,从而增强“自我”协调“超我”与“本我”的负担,久而久之就会损害“自我”的协调功能。
  超价观念有这样几个特征:(1)一定现实性:观念的产生多有一定事实根据。(2)一定可理解性:就患者的个性和经历而言,出现此类观念并不令人感到意外或不可理解,其推理过程也基本合乎逻辑。(3)随相应的情感反应而消长:超价观念受情感影响较大,对引起此观念的最初事件的情感“冷却”后,观念随之减弱或消退。
  在理解了小晓种种表现的原因之后,我尝试了几种办法:
  首先,给予肯定,心理求同。环境保护的意义不在于保护环境,而在于通过保护环境减缓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使其更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最终的意义还是保护人类自己。这是一件事关人类生存发展的大事,不能只停留在喊口号上,每一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才有可能做好。这样说的目的是让小晓知道,我理解她的行为,赞同她的出发点。
  其次,立足现实,分步解决。让小晓明白,做事很难一蹴而就,要学会认清周围实际情况,在能力可及的范围内一步一步地做,不能急于求成。
  而且,环保不是简单地保护周围的事物,人类生命也是世间一种重要的存在,珍爱自己的健康,珍爱家人的关爱,也是生命存在的形式。
  再次,联系家长,共同关心。事后,我与小晓的家长取得了联系,进行了长时间的沟通,了解小晓的成长之路,分析其心理状态形成的原因,并取得了一致意见:理解、支持、宽容小晓的行为,鼓励她积极参与学校各种活动,转移她的注意力。
  效果与反思
  现在,小晓的性格逐渐开朗起来,能较好地认识和处理生活中的问题,静下心来学习。同时,她将班主任作为一个可信任的环保战友,碰到事情的时候,比如厕所的水龙头漏水了,及时告知我,共同解决。
  在这个案例的处理过程中,我有如下的反思:
  1.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特别是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当今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其教育行为。教师只有在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恰当地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问题和偶发事件,才能真正地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健全学生人格,为其成长铺平道路。
  2.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要重视学生在校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要在教学活动中留心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在细微处感化、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特别是在学生进入青春期的心理敏感期和步入新环境的转型期,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心理疏导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捕捉学生特殊的心理特质,疏导工作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用爱铸就学生成长发展的长城。
  3.学校要加强学生抗挫能力的培养。抗挫能力是一个人有效应对日常生活各种挫折的能力,是个体能持续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并能积极适应环境,积极行为的能力,是一个人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方法。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是在父爱母爱的铜墙铁壁中长大的,抗挫能力极差,学校教育中要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怎样采取有效的措施,能自信地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能正确决定并解决问题,进行有效沟通,与他人进行友好协作!
  4.一个社会问题的思考。由于“超价观念”和社会的道德认知具有一致性,所以往往不容易被识别。相反,社会还常常对具有“超价观念”的人和事加以奖励和褒扬。经常有这样一种情况:一些社会公众人物,他们热衷于做“善事”、“扶贫济困”、“助人为乐”,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如果从道德的层面上来讲,他们的精神无疑是高尚的,也理所当然地会受到人们的称赞和社会的褒奖。其结果是:这一方面使当事人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另一方面又让他们“欲罢不能”,他们总是习惯地说:“我做得还很不够!”这样的宣传不恰当地夸大了个人的力量,不切实际地给个人增加了过多的社会责任,容易误导青少年,要警惕。
  简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学校要重视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社会、家庭、学校要肩负起共创健康社会心理健康的职责,用爱铸就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多彩天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2678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