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去贫”新思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洁

  摘 要: “思源模式”是新世纪海南在社会经济文化建设过程中在贫困山区的发展中创造性地将教育、扶贫与移民相结合的一大创举,开创了一种社会发展与公平正义的新模式。
  关键词: 思源模式 教育扶贫 社会公正
  在进入新世纪后的第一个十年末期,海南这块地处沿海却不发达、长期积贫积弱却在近代史上屡开风气之先的土地再次悄然在教育领域里推陈出新,将教育与扶贫、移民工程与环境保护、经济文化发展与社会公平正义紧密结合在一起,创造性地发展出了一种“思源”式的教育扶贫模式。其深远影响已经超出海南,走向全国,为中国在新世纪的社会发展与公平正义提供了新的借鉴。
  由于历史的原因,海南尽管地处沿海,但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事业非但没有沿海省份应有的显赫,反而连一些内地落后地区都不如,尤其是文化教育事业,更是远远地落在后面,成了海南实施跨越式发展的一大障碍。高端人才可以重金引进,但高品质的人文环境却不可以重钱购得。必须从海南自身的教育入手,提高海南人民的文化素质,让海南整体精神得以升华,这已经形成共识。但究竟从何入手?这不是一个自明的问题,但因为一种前所未有的办学思想与办学模式的探索,海南一度落后的文化教育事业似乎已经曙光初现,这种模式被社会称之为“思源模式”。自2009年起,海南省教育厅发布了《海南省教育厅关于公开招聘思源实验学校校长和学科带头人的公告》,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九年义务教育学校的校长和学科带头人,其中公开招聘的校长薪金由言爱基金资助,按年薪人民币12万元标准发放;公开招聘的学科带头人,除工资外省政府每人每年补贴人民币5000元。一时间,海南创建新的办学模式,高薪诚聘有丰富办学经验及一流办学能力的教育者,实践新的教育理念的消息在全国传播开来,“思源实验学校”的名字也由此广为人知,引发多方关注。
  贫困一直是困扰人类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当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聚积于一身之时,贫困就会使人更加绝望。而精神上的贫困尤其能把人推向真正的赤贫,让人失去了翻身的机会。而教育恰恰是最能医治这种贫困的良药。就此而言,海南省的主政者们把教育移民工程作为重点民生工程,作为彻底改变海南历史上长期积弱遗留下来的贫困面貌而采取的政策方针,可谓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思源模式”的成功将在很大程度上深刻地影响了海南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进程,影响海南整体的精神品质。因为,思源模式的“扶贫指南”指向的并非是一时的物质救助,而是直接导向社会生存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精神品质的提升。这样的转变,将意味着海南的扶贫指导思想已经超越了原先的从“物质扶贫”再到“物质加技术”的外在扶贫,做到了内外兼顾。即整体生存能力及精神品质的跨越式提升。因此,研究思源实验学校的办学现状,其在办学过程中的困难及其应对之道,这一模式能否构成我们时代的精神资源,其对海南今天的发展之影响等,不仅关系到思源模式本身的命运,而且关系到几代还陷于山区的贫困山民同胞们的命运,关乎海南社会文化精神的品质。
  思源模式的建构者们在出资问题上颇费心思。发起方香港言爱基金在一期工程的建设中投入1.2亿元,除了对白沙思源实验学校和保亭思源实验学校后续投入外,每所思源学校均捐助1200万,省级财政投入从500万到800万不等,余下的由所在地市县财政解决,形成了香港言爱基金、省政府财政、地方财政三方共同出资的办学方式。所建学校全部用于扶贫移民工程。第二期的出资模式与第一期基本相同,由香港言爱基金捐助5550万元,平均捐给每所在建的思源实验学校,每所学校捐助1350万元,剩下的,由省财政与地方市县财政共同承担。第三期正式形成了香港言爱基金、省财政、市县财政按照1:1:1的形式共同注资办学的出资模式。
  我们可以从以上三期的思源学校办学注资形式中看到,最初,顺应海南省政府及地方政府希望通过教育来达到扶贫的愿望,香港言爱基金主动承担了首期十所思源学校兴建所需的大部分经费,以此来帮助、影响和吸引政府财政,吸引各方力量一起为山区的扶贫打开新的局面,为缩短地区差距开辟了新通道,为社会走向公平公正创造了新的条件。这样的“财富”策略远远超出了“经费”、“金钱”等外在的含义,而直接显示了“财富”应有的高贵内涵,成为社会共有的真正财富。因而,这里的“经费策略”已经上升到了“财富策略”的层面上,开始造福于民。它的主要经验就是,在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想改变当地落后的经济文化状况,改善当地生存条件,提升自身的精神品质,并找到了较好的切入点——教育,但又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启动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建设时,有经济实力又有社会担当能力与责任感的杰出企业或实业家或企业家团体带着他们的资金、管理经验及勇于担当的社会道义,联合政府部门共同研究建设方案,由三方共同承担建设费用。在初期建设中投入较高的捐助款项,减轻政府财政负担,让他们有能力在后续建设中持续投入,以吸引政府在公益建设方面的兴趣,造福于民。
  在思源模式中,最精彩的莫过于言爱基金独自高额资助的校长薪金,以每年12万年薪的标准统一发放。这使得优秀的校长不仅招得来,而且留得住。于是,在薪金方面,形成了言爱基金负责校长,省级财政补贴学科带头人,地方财政负责普通教师这样的局面,既不因为校长的高薪而增加地方财政的负担,又不因为捐助办学而长期拖累言爱基金,更不会辜负这批热血的办学者们,可谓“三赢”策略。
  思源实验学校的建设自然有其崇高的目标和非凡的价值。但在我们看来,其核心思想应该是“去贫”,即不能让贫困再来纷扰人类。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人类历史总伴随着人类与贫困斗争的历史。这里的贫困是双重的,既有物质上的贫困,又有精神上的贫困,一个是外在的,一个是内在的。但首要的是外在物质上的贫困,它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因此,我们长期以来都把贫困的衡量标准放在物质生活的水准上,扶贫的主要手段也是物质帮助,以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生活就好了。但事实上,许多贫困恰恰表现在精神层面,尤其是文化上。因无知而贫,因缺乏眼界和知识致贫的事例比比皆是。前文提到的昌江王下乡就是一例。其所在的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是事实,但资源丰富亦是事实。但王下乡长期贫困,且其物质与精神双重贫困之程度令人感叹。其实,海南乃至全国,生活在偏远贫困地区的民众基数也不少,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当代中国回避不了的现实。要真正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从物质与精神层面双重介入,找到一种可行办法,帮助处在这一状态下的人们走出没有保障的艰难状态。   思源的创办者们熟悉贫困的本质,其治理手法算得上是对症开方,找到了真正治疗贫困的诊治手段。中国古代就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扶贫智慧,直指问题的核心。思源对此亦算了然于心。其治贫之道亦是“授人以渔”,并赋予“渔”以现代意义。具体做法是,让偏远地区贫困家庭的孩子也享有地区城区孩子们同样的教育条件,让他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为了达到目的,面向全国高薪聘用富有办学经验的教育者担任思源学校的校长,面向全国招聘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因此,思源绝非外形俊美的形象工程。首先就是“不让贫困地区的校长贫困”,解除他们生存上的后顾之忧,鼓励他们放手教育,授人以渔。但更为重要的是,思源的行为已经远远超出了“授人以渔”这一思路,而是在此基础上,要全面思考生活与生命的本质,以让生活有奔头、让生活有尊严为考量,把全面提升贫困地区的品质,尤其是提升其精神品质作为自己的目标。她的背后有着超越一般的精神追求,真正体现了现代意义的社会正义理念。“思源”的名称上就有所显现。
  究竟如何理解“思源”?如何拓展它的意义空间以便让其在日后的发展中更好地成为后发展地区的动力之源?
  “思源”最基本的意义,即回到善的开端之处,即日常称谓的“饮水思源”,对最初给予自己善之善予以善的回应,造就善善之良性循环。让孩子们在优越的环境中接受良好的教育,重建他们的精神秩序,完善他们的人格,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健全的人。教育的最崇高的功能也在于此,它是所有有抱负的教育者所追求的理想。从昌江思源的孩子们对学成之后的愿望毫不犹豫地选择“报恩”来看,思源的善善之举应该是成功的,因为它成功地把思源这个词最朴实的开端意义深深地镌刻在了孩子们的心灵之中,成为孩子们的一种思想方式,也让这个时代以某种方式指向更古远的未来。
  首先,以思源的方式重塑一种心灵感受方式、回复古老的文化传统,复兴一个民族的辉煌。西方哲人柏拉图早就说,教育“能生产心灵方面的节制”,使受教育者知道“怎样生活更有意义”[1]。现代学者也认可这种古典教育的精神,即教育的目标始终“要以内在的美德为归依”。[2]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上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其悠久灿烂的文化,自强不息的精神,持续不断的创造力,和谐稳定的社会形态。这主要得益于其古老厚重而又充满活力的文化传统及这一传统哺育滋润出来的能够不断创新的生命群体。可以说,没有中华文化这种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创造的文化特点,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上的成就。今天,处于历史复兴途中的中华民族,要想实现自己的历史目标,就必须在新时期找到继承历史传统的路径,找到一种让古老传统在新时期重新焕发活力的方式来激活的文化传统,让其成为我们克服困难面对挑战的智慧之源。思源办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这样的举措之一。这种不计回报只讲付出、不计一时而看长效、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不是空中建楼阁而是扎根于土地的做法,其实就是古老文化传统在当代的一种阐释。它的高妙之处在于,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开化孩子们的心灵,在他们尚未被现代物质欲望引向自私自利之前,为自己的亲人与恩人留下一块空地,在个体和社会群体之间的和谐互动搭起一座桥梁。这种以感恩互助带动社会发展的教育方式,会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感化并学会回应,建立起一种更具调和性的社会互动关系。如此,思源之源就不再仅仅是一所学校、一个基金会,而是一个民族可以寄托希望的源泉。
  其次,以思源重塑一种循环式的社会正义,为社会寻求一个光明的未来。社会正义是一个社会健康发展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缺乏正义的社会注定走不长。当前,我们正处在历史上最为复杂和微妙的时期,其特点是,中华民族因积弱而饱受列强凌辱之后,奋起图强,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等建设都成绩不俗,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但我们的发展也进入到了一个关键时期,即在经济建设取得不凡成就之时,社会政治改革也进入了更为复杂的阶段,社会政治改革没能跟上经济建设的步伐,一系列社会政治问题正在不断浮现,成了当前社会的一种特殊现象。若找不到可行的解决方案,就有可能成为当下改革与发展的一大障碍。其最明显的特点,即社会正义并没有在当前的经济成就中显现出与其相符的比例。全力推进现代化建设,全面实现社会持久的公平公正稳定与自由和民主,保障所有公民有尊严地生活,这是我们建设的主要目标。错失了正义,建设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也必定影响到建设的质量乃至进度。思源以其独有的方式,调动社会优势资源,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提供与城区孩子同等甚至更优质的教育条件,不让他们因为历史的原因而输在起跑线上,在某种意义上为这部分孩子提供了社会正义的庇护,使得他们也有平等的机会发展自己,成就自己。令人欣慰和鼓舞的是,思源所提倡的社会正义并非一次性的,而如山之甘泉,延绵不绝,周而复始。因为她的核心思想是“思源”,对那有利于生命的一切都会有所记忆与报答,创造了另一种心灵与社会记忆方式,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再者,用思源弥合已经出现的社会裂痕,重新整合社会各阶层,形成民族复兴必需的凝聚力。转型期的社会裂痕并非中国独有,西方发达国家就曾经历“中等发展陷阱”的阵痛,即当社会发展进入高速时期,社会财富急剧增长,但公平公正的分配制度没有跟上时,就会人为地制造社会裂痕,造成社会群体的分裂和对立,反过来威胁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改革绕不过的难题。当前,社会已经出现了类似的现象,社会群体间的矛盾时有发生,社会对立情绪若隐若现,成为社会不稳的主要原因。要想真正解决这一转型期的难题,弥补这种裂痕就将成为我们的一个着眼点。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社会凝聚都是一个国家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否则,再宏伟的建设目标与发展方案都会功亏一篑。而思源眼下的动作可以看做是医治裂痕增强凝聚力的一剂良药。不同于历史上的“收买”策略,思源是有社会抱负的成功企业加有历史责任感的政府共同努力,造福社会,恩泽子孙后代的一种善举。为的是让所有人,不论出身,只看努力与否,都提供发展的机会,并希望你能记住这样的方式,让思源成为社会记忆与思想的源泉。
  必须以正确的方式团结一切正义的力量,造福于时代、社会与民族,不断地在传统与时代之间形成新的记忆,成为进步的动力之源。这是思源用自身的行动为文化教育的实质做出的现代阐释。
  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对思源寄予了深深的期待,那是一个民族在她的历史中的又一智慧创造。
  参考文献:
  [1]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13-114.
  [2]克吕格.《王制》要义.参见《〈王制〉要义》.刘小枫选编.张映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0.
  本论文为海南省教育厅课题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Hj201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7984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