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点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茜

摘要:有关大学生恋爱现象多年来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话题,尤其是《婚姻法》明文规定大学生可以在校结婚,对新法规施行后校园里出现的大学生情侣,媒体的报道多为负面。相比本科院校,高职大学生在学习修养、家庭背景、阅历积累等方面都稍逊一筹,他们更需要得到妥善的引导和积极的鼓励。本文拟就高职生恋爱心理与本科生之间的差异展开研究,旨在为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寻找适合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恋爱心理;恋爱观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18-02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关大学生恋爱的话题人们早就习以为常,不再视为异端,学校大多也持宽容态度,不去干涉大学生的情感生活。从2005年9月1日起,教育部取消了对大学生结婚的限制,只要符合男22岁、女20岁的法定要求即可成婚,这也体现了法律对个人权利的尊重,彰显了法制观念。然而,有关大学生恋爱的负面新闻时常见诸报端,诸如性观念开放、未婚先孕、为情所困而自杀或者伤害他人、被包养等等,在此笔者就不一一赘述了。至于大学生结婚生子的行为,社会也都普遍不赞成,理由不外乎会影响学业、心理还不成熟等等。因此,大学生的恋爱行为虽已不像早先受到学校的明令禁止,但在公众看来,大学生恋爱似乎总是弊大于利,这也反映出目前高校在大学生恋爱观教育方面的缺失。在本科院校之外还有一个群体即高职院校大学生。2012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院校共1288所,占全国高校一半多,高职在校生将近800万,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一半多。他们与本科生年龄相当,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恋爱心理有其独特的地方。

一、高职生恋爱心理的特点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普遍存在以下特点:

1.大多来自各省农村或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少同学家庭条件一般。由于家庭教育的欠缺,应试教育的弊端,造成学生心理素质差,承受挫折的能力较为薄弱;对将来缺乏信心,学习没有动力。部分大学生依赖心理重,远离父母独立生活之后,潜意识中依然在寻求依赖。

2.缺少丰富的社会资源,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由于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不理解及不认同,使得高职大学生的学习质量不高,处于大学教育的低层次。社会对高职生往往存有一些偏见,认为其学习成绩不好,素质不高。

3.本科学制4年,大专只有3年,除去实习和求职外,真正在校学习的时间只有两年多。在较短的时间内,他们除像本科生需要考取英语及计算机等级证书外,还必须取得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学习压力大。

从恋爱心理的发展状况分析,初涉爱河的高职大学生往往凭直觉选择对象,偏重于对异性气质、形象的迷恋,很少有理性的介入,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冲动性、排他性等特征,自制力往往处于较低水平。性生理发育的成熟和性心理发展的滞后,对爱情的强烈渴望和同异性交往经验、技能缺失的矛盾,加上情绪的自控性、意志的自觉性与果断性发展不完善,极易导致大学生恋爱行为上的偏差。目前在校的高职生基本都是“90后”,他们从小被娇生惯养,自立、自理能力差,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还有一些偏远地区的学生,他们通过刻苦努力,从乡村、小城镇考入高等学府,进入消费水平比较高的城市生活,这让没有经济收入的学生特别是贫困生难以适应,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易产生失意、压抑、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高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决定了他们恋爱观的不稳定性和对恋爱时机把握的不准确性。高职大学生处于开始独立生活和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人生观的确立呈现多元性、多层面的特点,且动荡不定,容易被外界影响。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前对爱情的理解和认识不够全面;对人的本质以及人生道路的选择,对爱情与事业、爱情与道德、爱情与集体的关系等问题缺乏科学的认知;对恋爱行为将要承担的家庭义务、社会责任以及恋爱的道德要求等也都缺乏充足的思想准备和心理承受能力。

二、树立正确恋爱观的途径

针对上述现象,高职院校需要对学生展开合理的引导和适当的管理。

1.加强教师在学生心理疏导中的作用。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主要是由辅导员负责。辅导员一个院系只有几名,学生却多达几百乃至几千名,并且辅导员平时很少代课,与学生的交流不多,甚至很多学生从来没有和辅导员说过话。在出现情感方面的问题或挫折时,学生很少会去主动求助于辅导员。因此,简单地将学生的心理工作交由辅导员或是专门的部门并不可行,必须要由对学生的心理有充分了解和认识的人来完成。处于教学一线的教师正是合适的人选。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持客观科学的态度,既要看到恋爱中部分学生的恋爱失范行为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同时又要看到大学生恋爱的意义所在,积极健康的恋爱活动对大学生将来适应社会不仅没有害处,反而会产生积极的影响。高校教师应该通过心理辅导与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爱情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大学生在享受爱的权利时也必须承担起爱的义务,懂得通过爱激励双方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使爱情成为努力追求事业成功及人生价值实现的强大动力。

2.充分利用网络作为载体。在信息化社会,网络已成为人们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学校要重视校园网络和论坛的积极舆论导向,利用网络快捷化的特点对恋爱知识和安全意识进行宣传与讨论;制作恋爱指导与安全教育的专题网站;设立教师与学生互动的QQ群、微博等,在线为学生答疑解惑。笔者所在的学校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QQ群和微博,方便学生与教师之间随时进行沟通,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部分学生性格内向,对感情生活羞于启齿的也可以很好地利用网络虚拟的特点求得帮助。

3.建立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大学的血液。健康向上、丰富多彩、充满乐趣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在潜移默化中缓冲教育制度变化带来的震荡,使学生适应和理解新的体制,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有利于管理层调整节奏,开展工作。校园文化作为高校个性化的集中体现,其包含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学生品行的陶冶、人格的塑造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学校应该采取各种方式,如定期开展讲座、进行讨论会、辩论赛、主题班会、举办各种专场报告等,为大学生传授恋爱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业、生活和恋爱之间的关系。在满足大学生归属和爱的需要的同时,培养其多方面的高雅兴趣,展示和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为其营造一个和谐、朝气、富有活力的精神家园,使之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生活和学习中去。

大学环境有它的独特性,对大学生来说,它在青年走入社会的过程中提供了一个缓冲环境。有了这个缓冲,青年能更从容地完成社会化的身份转变,而不会引起强大反差和心理不适。大学的学习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更应该包括生活能力的学习和发展。高校所培养出的优秀人才,不仅应该能在事业中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在处理家庭和爱情问题上也应该表现出成熟与稳重。

参考文献:

[1]黄莉.高职大学生恋爱心理初探[J].科教纵横,2011,(9).

[2]韩丽春.高职大学生恋爱心理分析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

[3]王茜冉,王小会.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2,(10).

[4]黄玉赟,黎天业,陆静静.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维稳工作互动研究[J].高教论坛,2012,(10).

[5]吉梅.高职院校大学生恋爱教育课程化建设探究——基于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恋爱教育课程化的实践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4).

作者简介:王茜(1982-),女,江苏淮安人,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8467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