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此情不关风与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唐宝民

  1933年夏季的一天,他和往常一样,到位于北平西城的沈从文家做客。刚一进屋,沈从文的夫人张兆和便指着一个少女对他说:“来,我给你介绍个朋友!”然后,便给他和她互相做了介绍,他就是著名诗人卞之琳,她是张兆和的妹妹张充和。当他望向她的时候,心头掠过一丝震撼的感觉,她的微笑恰如晚夏的微风,让他从此再也无法忘怀。从那一刻起,他就不自觉地喜欢上了她,他怎么也没想到,这会成为一个纠结他几十年的心结。
  张充和是来参加姐姐的婚礼的,婚礼结束后就留在了北京,后来参加北大中文系的招生考试,被顺利录取了。卞之琳开始给张允和写信,因为无法确定她是否喜欢自己,所以不敢在信中表露真情,只能写些不相关的话题。与卞之琳的热情相比,张允和对他的信反应极为冷淡,那么多的信,她一封也没有回他。卞之琳内心深处有一种受伤的感觉,于是,他便把对她的爱写在了诗中:“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的确,就如诗中所写的那样,他只能远远地在楼上看她,而她对此却浑然不觉。
  卞之琳继续给张允和写信,也经常找机会和她见面,可她对他若即若离,没有任何感觉。那一年,她因病辍学回了苏州家中,他跑去看她,在她家住了几天。她陪他走在姑苏如画的风景里,雨中的小巷透出幽幽的诗意,他离她那么近,伸手就能握住她的手。可是,再近一步却似乎总不能够,他和她之间,仿佛永远隔着一段距离,身边的她,只是他的水中月、镜中花。想到这一切,他心头蓦然涌起一丝悲凉,在桂花的香气中,他有一种要流泪的感觉。后来,他把当时的感觉写进了文章:“不料事隔三年多,我们彼此有缘重逢,就发现这竟是彼此无心或有意共同栽培的一粒种子,突然萌发,甚至含苞了。我开始做起好梦,开始私下深切感受这方面的悲欢。”
  1937年,他把自己的诗编辑成了一本《装饰集》赠给她,在扉页上,他写上了“献给张充和”几个字,同时向她表白了心迹。之后便是“漫长”的等待,但他得到的回答,却是她不爱他……那一天,他一个人在江南的雨中,走了很久很久,雨水从脸上流下来,不知是雨还是泪。他不甘心,他认为爱情是可以水滴石穿的,他追随着她,从成都到昆明,再到重庆,但得到的还是她的拒绝。他随身携带着她手书的条幅,每每看到,他都有种要流泪的冲动。在无望的爱的痛苦中,他又一次想到了要逃离——这回去了英国,到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他去和她告别,她送他出了巷口,和他说再见。他看着她的身影在姑苏的迷蒙烟雨中渐行渐远,他知道,他和她的缘分,已经尽了。
  他带着无限伤感远赴英伦,等他再回来的时候,她已经远嫁美国。得知消息的那一瞬间,他的心痛到了极点。他知道,自己与她之间所有的过往,已经全部结束。
  带着对张允和的思念,一直到了45岁,卞之琳才结婚。他在《鱼化石》中写道:“我要有你怀抱的形状/我往往溶于水的线条/你真像镜子一样爱我呢/你与我都远了,乃有了化石。”25年之后,他去美国访问,在耶鲁大学的校园里,他和她又相见了,他把保存了近30年的在苏州带走的诗稿还给了她,她则送给他两本她唱的昆曲录音带。1986年,她应邀回北京参加汤显祖逝世370年纪念活动,上台唱了一出《游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那是他和她最后一次相见。
  他痴痴地爱了她半个多世纪,得到的还是她的不爱,他却痴心不改,以此诠释爱的真谛。一个雨雾迷茫的黄昏,他坐在家里放她唱的曲子听,她唱道:“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那一刻,他的思绪又回到了多年前,在沈从文家的客厅里,张兆和指着她对他说:“来,我给你介绍个朋友!”泪水,缓缓地流了下来……
  (编辑 文 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4413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