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市场经济实践中的儒家经济伦理功效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铁军 唐利萍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使我国社会生机盎然,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其负面效应也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追溯到社会经济伦理层面,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悠久的文明,把中国传统儒家经济伦理与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全面结合,从中提取时代的精粹,摒弃那些过时的、消极的经济伦理观念,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关键词:儒家经济伦理;市场经济;反哺功效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8-0036-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随着民主和法治的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了制度上的进一步保证,并且取得了可喜成果。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其也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例如: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使得部分经济主体陷入了唯利是图的道德荆棘之中,并不断影响与恶化着社会风气,道德开始出现滑坡现象。因此,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时代的呼唤。纵观我国五千年的伦理文化,传统的儒家经济伦理在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身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上都有很多闪烁光辉的地方。因此,回顾传统文化,积极发掘儒家经济伦理中有助于市场经济健康运转的精粹部分,使其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问题分析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的产物,在推行过程中其本身有很多内容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社会问题。
  1.人自身。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GDP逐年攀升,物质生活水平日新月异。但是,由于中国刚开始进行市场经济建设,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的欲望过度膨胀,过于追求名利、追求物质享受。人们的价值取向出现不同程度的扭曲,由于对功利的盲目追求,在日趋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容不得人们放慢脚步,否则便会遭受市场淘汰。由此,人肉体的需要也随之改变人的精神世界,使人的精神异化为了市场竞争的附庸,人们对生活的幸福感指数随之下降。
  2.人与人。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这表明,每个人获得生产资料的满足都是以社会关系为前提,并为社会关系所制约。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不管是在制度的建构上还是在伦理道德的支撑上都还不完善,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社会民众的各种观念也开始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新旧价值观的矛盾和冲突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一些病态化趋向,主要表现是:亲情趋向冷淡、孝道逐渐遗失、邻里关系淡化、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导致了人们以自我为中心,热衷于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并会用自己的既定价值观念来面对他人和社会,从而形成了与多元价值观和多元生活理念的冲突,工具理性开始抬头并压抑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因素,人自身的精神世界失衡,备受压抑,处处提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呈现病态化发展。
  3.人与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客观上呼唤人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为人类带来了一个释放主体能量的新载体,也为我国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但是,由于对个人利益的过度放纵,经济发展的同时却也引发了不少的社会问题。个人主义、极权主义、功利主义、小团体主义倾向日益严重;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不断出现少数人合法暴富,社会贫富差距有所拉大,社会财富快速向少数富人聚积,人们的“仇富”心理增强……
  4.人与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市场经济在我国的有效运用,我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了显赫的声望,国家的综合实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但是在国内层面人们对“物”的依赖性也日益增强,现代化进程中,房奴、上班奴、车奴、孩奴、考奴使人逐步丧失了自我,人的主体价值遗失,“以人为本“的发展道路一次又一次地面临着物质利益的坎坷,作为社会主体的人逐渐被“物化”和“工具化”。物质生产仅仅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手段,而现代社会却越来越走向了反面,物质丰富的同时,抛弃的却是人本身,忽略了人的权利和本质需求。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问题的成因分析
  就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而言,这些社会弊病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针对这些问题,从市场经济体制自身固有的弱点入手去探寻其成因,并进一步探究解决之道。
  1.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益最大化的基本驱动机制和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容易诱发拜金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最小――最大原则”即利益最大化为其驱动机制,市场主体的一切行为都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作为中介的货币成为了人们竞相追逐的对象,因而,容易滋生“金钱万能论”,从而走向拜金主义。这种唯利意识也使人们进一步重利忘义,为了利益最大化,践踏道德底线,甚至敢于无视社会道德、无视市场准则和法律,铤而走险。
  2.市场经济自主性容易导致私有意识膨胀,诱发个人主义和小团体主义思想,引起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冲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加强了个人在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个体的价值和权利得到尊重,个人自身利益和成就的正当性和合法性诉求得到了认同,个人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但是,作为主体的人对价值和利益的追求和占有欲是不断膨胀的,一旦人的主体意识的发挥超过了一定的度,就会出现利己主义和物化倾向,使很多人产生追求金钱和个人利益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一旦人们用这些错误的价值观来引导自己的话,就会处处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不会考虑社会和他人的需要,甚至将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视为对立面,那么他必定会给社会和他人带来负面影响。
  三、儒家经济伦理功效研究
  我国现阶段还处于经济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以及社会伦理基础还不成熟,难免会存在一些弊端,对其不成熟方面加以诱导和完善是我国当代市场经济发展的焦点。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它的很多优秀思想对于我国当代特色化的市场经济建设有着巨大的促进与完善作用。   1.儒家经济伦理的“争”与“和”思想。孔子曰:“爱人者则人爱之,恶人者则人恶之,知得之己者,亦知得之人。”[2](《说苑・政理》)儒家以“仁”为基础,在“利”与“义”的关系中强调“尚利贱义”、“先义后利”、“见利思义”,而非“见利忘义”。儒家以“义”作为约束人经济行为的基本道德规范,认为君子重“义”,但儒家并没有完全排斥“利”,反而指出了“求利”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礼仪本身就包含着“利”,而且只有遵循礼仪方可实现最大的社会利益。以义为尚,利在其中,相反,如果以利为尚便会使人们相互争利,人与人之间关系恶化,最终也无利可谈了。儒家的这些思想对抵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都有积极的作用,并且可以有效改善人与人之间的物化关系。
  2.儒家经济伦理以人为本的经济价值观。儒家视人的价值为“最贵”,重视人的价值实现和人的道德情感的沟通,把“人”看作是社会经济生活和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考虑社会经济问题时总是把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人的价值实现作为其基本前提和根本目的。与那种把人作为实现商品价值增值的手段的价值观完全相反,儒家十分强调“人”是目的,而“物”只是实现人的价值的手段。在《盐铁论・刑法》中也说:“闻以六畜禽兽养人,未闻以所养害人者也。”这些思想主张体现了儒家思想在处理人与物的问题上“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取向,在此价值观的引导下,儒家还进一步劝勉人们注重人的道德修养,不要为贪图财利而损害别人、丧失人的道德价值。把儒家的这种以人为本的精神引入市场经济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分注重物质利益,把人物化的倾向,保障人的主体性,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积极贡献。
  3.儒家重群克己的终极目的经济伦理观。儒家强调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的协调,注重维护群体的公共利益,他们总是视国家与天下为一家一族,因此,当个人利益与国家、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总是强调个人利益应该无条件地服从群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并提倡一种“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精神,正如荀子所说:“人之生不能无群”(《荀子・富国》)。孟子认为人们应该追求理想人格,并且不为任何的现实利害关系所动,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儒家这种重人格追求而轻现实功利的倾向具有对人的品格和理想执着追求的一面,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驱力之一。如果将儒家的这种思想注入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脱离利欲的困扰,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从而促进市场主体的人格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健康高效发展。
  综合以上所述,通过重新审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我们发现,儒家文化能够、也十分必要与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相融通。但是,并不是儒家文化的所有内容都对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只有其中所包含的积极因素和精华部分才能与市场经济实现互补。我们应该汲取和弘扬其积极因素和精粹部分,以此更进一步促进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4945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