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数学教学如何渗透数学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凤荣

   数学是在历史中形成的,是一门历史性、积累性很强的学科,只有懂得数学的历史,才能深刻地理解数学。法国伟大的数学家亨利•庞加莱说:“如果我们想要预测数学的未来,那么适当的途径是研究这门学科的历史和现状。”新课改十分注意数学史内容的渗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将数学史融于数学教学中?
   一、显性穿插
   数学史是数学知识、方法、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是数学的原始再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而一个知识、方法或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在数学知识、方法或思想的产生及发展过程中,有很多数学家对一些问题进行反复思考证明,并对后人产生一定的影响。著名数学家吴文俊院士说:“数学教育和数学史是分不开的。”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在讲到某一数学知识时,给学生介绍与此相关的数学史内容,不仅不会给学生的学习增加压力,反而能揭示数学的本质,让学生在学到新知识的同时体会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
   比如,“勾股定理”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讲授这一章节时,笔者不光给出推导证明过程,还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渗透与勾股定理有关的背景和名人趣事,给出中国古代的证明思路,介绍了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发现这个定理的经过。同时告诉他们,从古至今,“勾股定理”的证法已经超过300种,甚至曾经有一位美国总统醉心于这个定理的证明,给出了著名的“总统证法”。
   通过这些介绍,学生们感到他们正在探索一些曾经被大数学家们探索过的问题,或许这些问题还曾难住了许多有名的人物,他们感到了一种智力的挑战,更感受到了数学世界的丰富多彩。
   二、隐性渗透
   隐性渗透主要是以历史上数学研究中的思想和方法作为依据,经过教学法的加工,渗透在教学设计中,润物细无声地告诉学生,引导学生沿着科学的艰险道路作一次富有探索精神的旅行,使学生充分领略数学大师们的灵感,从中学到他们的策略和经验等。
   例如,点数问题:若有甲乙两人(赌技相当)各出赌金96金币,规定必须要赢3场者才能赢得全部赌金192金币,但比赛中途因故终止,此时甲、乙胜局数为2∶1。问:此时应如何分配赌金?
   A认为,其赌金分配应就其胜局比数,即2∶1,依比例分配,因此甲应分得192×金币,乙应分得192×金币。
   问题1:你认为A的分法可不可行?请说明。
   B认为,其赌金分配应考虑若不终止比赛,两人各须赢几场,按其各须赢得场数反比分配:即甲已赢2场,须再赢1场可获赌金,而乙已赢1场,须再赢2场就可获赌金,因此甲应分得192×金币,乙应分得192×金币。
   问题2:你认为B的分法可不可行?请说明。
   C认为,根据至多需要几场比赛才能看出赢家,如果甲需要再比m场才赢,乙需要再比n场才赢,则需要经过m+n-1场才能宣布赢家。以胜局比为2∶1为例,接下来的两场比赛可能结果如下(a代表甲胜,b代表乙胜):aa(甲胜)、ab(甲胜)、ba(甲胜)、bb(乙胜)。所以,两人应得赌金之比为3∶1,即甲可得192×金币,乙可得192×金币。
   问题3:你认为C的分法可不可行?请说明。
   D认为,甲赢两局,乙赢一局,在掷下一次骰子时,若甲赢了,他将得到全部192枚金币;若乙赢了,他们所赢局数比为2∶2,在这种情况下分赌金,每人将拿回自己的96枚金币。综上所述,若甲赢了将得到192枚金币,乙将获得0枚金币;若甲输了则会拿到96枚金币,乙会拿到96枚金币。因此甲至少可拿到96枚金币,乙至少可拿到0金币。假如他们不继续赌下去的话,可将96枚金币先给甲,至于剩余的96枚金币,可能甲得,可能乙得,机会是均等的,所以甲乙两人均分剩下的96枚金笔,各得48枚,因此甲、乙两人所得金币分别为144枚和48枚。
   问题4:你认为D的分法可不可行?若不行,请说明。
   问题5:利用你学过的概率知识,此赌金分配问题应如何解?为什么?
   尽管这些看法中并没有出现任何数学家的名字,但所列的4种方法分别是15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帕西沃里、卡兰奇和17世纪法国数学家费马和帕斯卡的解法。学生在无形中回到了历史中,并充当了当时的几大数学家的角色,教学效果立竿见影。
  (作者单位:长沙市周南中学 湖南师大数计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8566.htm